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铁路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影响力,可能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大得多,中蒙之间的第二条铁路协议谈了整整21年,最终修成正果了!

这条铁路总算要开建了,明明是一件大好事,为什么蒙古却如此犹豫呢?

其实,背地里,这个协议或许意外助攻了俄乌冲突!



俄乌冲突中蒙铁路合作的意外推手

俄乌冲突已经打了三年了,冲突爆发后的俄罗斯突然间有点自顾不暇,蒙古就中俄两个邻国,俄罗斯自然不可能放任蒙古自由发展,一直将蒙古看成是自己的后花园。

但战争把俄罗斯的注意力从东边拽走了,几乎将全部注意力都转向了西方,蒙古发现身边一向可靠的老大哥没法像以前一样照顾蒙古的各种需求了。



向来墙头草的蒙古立马在政治天平上开始有点倾斜,这就为中蒙铁路项目推进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一直以来中蒙铁路的合作都受俄罗斯的态度影响,在苏联时期,蒙古迪对苏联的经济支持和基础设施建设是十分依赖的,就算苏联解体了,蒙古对苏联的依赖也跟着继承到了俄罗斯身上,连铁路轨距这种事儿都得看俄罗斯脸色。

可俄乌冲突一打响,俄罗斯对蒙古的经济政治影响力相对减弱,蒙古在寻求更多外部合作时也没了那么多掣肘。

没了北边俄罗斯的强势姿态,中国这个在南边重要且稳定的经济伙伴对蒙古的吸引力一下子大增。



但铁路是个长久的项目,不可能因国际局势变化就立马顺利推进,历史遗留问题和技术标准差异,甚至是蒙古国内的政治更替都成了协议签署的拦路虎。

中蒙之间的铁路协议重要的原因除了方便两国间的经济往来之外,还能能盘活整个地区经济,如果蒙古拥有直连到我国的铁路网,货车和重型卡车也就可以方便进出了,上游可以对我国更加便利的出口煤炭等一系列资源,下游的各省市也能通过铁路同我国更方便的交流,不需要过度依赖乌兰巴托的一亩三分地了。

协议签署的拦路虎

蒙古自己也知道提供我国连接铁路是个大好事,可为什么协议拖拖拉拉用了21年呢?这里面的绊脚石是真的不少!



轨距是最基础的技术问题,这事儿听着不大,但解决起来还是非常费力的,蒙古铁路采用的是俄罗斯的宽轨标准,轨道间距比我国准轨宽一些。

虽然只有区区几厘米,却让两国的铁路交轨成了天堑,如果火车要从我国开进蒙古,中蒙边境就得换车轮子,不然火车是没法直接通过的。

这种技术上的不匹配把协议谈判拖进了马拉松模式,铁路不通,中蒙之间的货物运输效率和成本就降不下来,虽然是短短几厘米但影响的却是两国经济贸易的大问题。

铁路轨距也不是说变就变的,如果蒙古开始全面采用我国准轨标准,俄罗斯会怎么想?会不会认为蒙古想要通过这个机会摆脱俄罗斯的影响力呢?涉及到国际政治层面的问题可就没那么简单了!



蒙古政治在全球范围内也是出了名的不稳定,政府和议会换届较为频繁,每届政府都有自己的想法,如此频繁的政权更迭让蒙古政策上很难有持续性。

不同政党之间在对待中蒙合作上的态度也都不一样,党派之间的想法很多都是对立的,每位新领导都有自己的新打法,上一任领导定下的合作框架下一任可能压根不认。

这种政治环境对于工程谈判来说就是一个最大的障碍,虽然这两年蒙古雄心勃勃,但是政策制定和执行效率根本就跟不上他们的雄心。

有时蒙古还会担心,过度依赖我国可能让蒙古成为我国的经济附庸,如此首鼠两端的行为进一步拖慢了谈判的进程。



蒙古丰富的资源而成了修建铁路的拦路虎,铁路修建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打通蒙古国资源的出口途径,可蒙古国却一直担心我们会因为铁路的优势去抢夺资源开发的控制权。

资源一直是蒙古的立国之本,这种担忧成了很多蒙古政客的共识,于是这种一边谈一边防谈判策略,硬生生的将本来不复杂的项目拖成了马拉松。

再加上这两年蒙古受美国的怂恿一直在推行第三邻国外交策略,希望通过与西方国家和日韩这些非传统邻国发展关系,扩大自己的外交和经济空间。

这些第三邻国自然不希望看到蒙古同我们的经济关系更加紧密,于是总是在后面煽风点火,蒙古又是一个立场不太坚定的国家,在干与不干之间左右摇摆,一次次的调整节奏。



蒙古国的第三邻国外交

在短时间内让蒙古放弃第三邻国外交政策是不太现实的,蒙古在外交上向来没有什么安全感,地理位置夹在中国之间,小国寡民的思想一直占据着蒙古领导层。

可是夹心饼干的滋味不好受,过度依赖任何一方对蒙古来说都不是个理想的选择,现在的世界局势复杂多变,想要保持平衡的蒙古也是左右为难。

所以蒙古这些年才这么推崇第三邻国外交政策,想要通过国际势力平衡自己在中俄之间的压力,尽全力保证自己的主动性。

可是外交政策并不能改善蒙古的经济状态,蒙古心里非常清楚,只有我国才能带领蒙古走出如今经济的泥潭。



这时蒙古就开始搞小动作了,一方面要借助我国经济实力和基础设施建设能力让自己的矿产资源和商品通过铁路走向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又不希望自己在经济政治上变得过于依赖我国。

在签每一份合作协议时,从上到下都如临大敌,生怕一步迈出去了会在未来某个时候限制自己的外交选择,为的就是给自己的多元化合作留条后路。

第三邻国不光是个口号,已经体现在蒙古国的各种外交行动中了,蒙古近年来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想通过多边外交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加入了联合国和亚欧会议等国际机构,想尽办法加强与西方国家的外交互动。



现在的蒙古同美日韩欧的关系都不错,就是为了分散对我国和俄罗斯的依赖,同时也为蒙古国打开更多的经济发展机会。这种两边下注的做法反而起了反作用,让我国渐渐对蒙古丧失了信心。

问题的关键其实在于蒙古并没有资金和技术实力修建铁路,想要修通这条铁路基本上要靠我国主导,可蒙古并没有认清这个现实,在我国提出的方案上左摇右摆,更是在铁路谈判的过程中引入多方比较,想让自身利益在合作的过程中最大化。

可是西方国家又怎么可能如果我国一般浪费大力气帮助蒙古修建铁路呢?修铁路是一个投资超高的项目,西方绝对不可能做赔本的生意,而且修建铁路之后对西方国家完全没有好处。



可惜的是蒙古到现在都没有把这一点看明白,蒙古国推行的第三邻国外交并不是刻意与我国对着干,只是单纯的想在大国之间寻找平衡而已。

可是这种多边下注的方法真的没有风险吗?现在的世界是中美博弈的战场,当今局势大国竞争是愈发激烈,平衡可不是那么好掌握的,稍有不慎就是万劫不复。

不依赖任何一个大国这个想法没有错,可是跟所有国家的关系都浅尝辄止,蒙古进入发展快车道的可能性也就被锁死了,小国终究是小国,在世界局势里不过是棋子而已,与其左右逢源,不如选边站队,就算站错了也有大国兜底,又何至于像现在这样成为美国制衡我国和俄罗斯的棋子呢?



结尾

对我国而言,蒙古的第三邻国策略虽然增加合作的复杂性,但也提供了新的机会,虽然蒙古现在还没有认清现实,但随着我国经济军事的进一步强大,对于蒙古唯一的选择就是现在我们一边。

而且这些年我国在国际上的口碑越来越好,根本没有表现出西方国家那样的唯利是图,只要中蒙之间的铁路联通,能源文化和科技这些领域也都这样进一步密切合作,如此一来我国在亚洲内陆的影响力会逐渐增强,蒙古国也能在这种合作中获得更多实际的经济利益。

21年的漫长谈判,中蒙第二铁路协议终于尘埃落定,这个过程远不是两国铁路部门之间的一场技术谈判,早就牵涉到了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的方方面面。



好在蒙古国最后做了最为正确的选择,未来铁路通车后的场景已经可以展现在我们眼前了:一列列火车从蒙古矿山驶向我国市场,满载的是资源,更是合作的希望。

蒙古国的多元外交策略仍会继续存在,这是其保持独立性和安全感的必然选择,我国在与其打交道时也需要尊重蒙古的这种外交逻辑,通过更多的合作和对话,建立更加稳定的双边关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