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吗?在中国,每天有无数人涌入医院,医院里总是人挤人,可就是这样热闹非凡的医院,平均每天亏损竟高达30亿!这听起来是不是很矛盾?明明大家看病都花了不少钱,医院怎么还会亏得这么厉害呢?钱到底去哪里了?难道仅仅是大家所说的贪污,一天就能有30亿?

一、药品零差价加上医保砍价

所有企业赚钱,基本方式就是进货一件商品,然后加价卖出去,绝对不会有一家企业按照进货价来卖产品,但医院却是。曾经,医院可以通过在药品进价基础上加价15%来增加收入。但2006年,药品加成政策被取消,医院最重要的一条重要财路就被切断了。进价100元的药,现在只能按原价卖,可储存药品需要场地、管理药品需要人力,这些成本都得医院自己承担。

从我看到的消息,有一家县级医院的药剂科主任算过,光药品过期造成的损失,一年就有2000万。更让人无奈的是,一些常用药因为医保砍价的原因,利润太低,药企都不愿意生产了,患者只能去医院外面的药店买药,医院连这部分利润都赚不到。



而我国医疗改革后的措施也是有很大的原因,医保局的控费手段让医院苦不堪言。以前医院是随便开药治病,导致老百姓付了很多额外的钱,过度医疗严重,于是就改革了,现在推行的DRG付费模式,简单说就是给每个病种定了一个固定的价格。比如做阑尾炎手术,医保只给报销5000元,这个费用怎么说呢?是比较理想的情况下的费用,但人体和人体是不一样的,阑尾炎也分程度不同,术后康复也不一样,说一可能实际上做这个手术可能要花7000元,中间的差价就得医院自己补上。

所以从医院的角度讲,如果都是普通轻度阑尾炎,当然就赚钱了,但如果一个医院,收治100例复杂阑尾炎患者,每例平均成本超过7000元,这一项就亏了20万。而且,医保局还会时不时地来“检查工作”。有一家医院因为使用防逆流引流袋没有提前报备,就被认定为“过度医疗”,直接罚款10倍。

最关键的是,财政补贴的减少更是让医院的日子雪上加霜。上世纪90年代,医疗支出占财政预算的6%,可现在只有4%。2022年,全国公立医院获得的财政补贴只有2696亿,连支付水电费都不够。有一位社区医院的院长说:“财政拨款只够发3个月的工资,剩下的9个月,我们只能自己想办法挣钱。”



二、进口设备与基建扩张才是最大开支

医院里那些先进的进口设备,看起来很厉害,但价格也高得离谱。统计显示,公立医院的负债总额从2009年的3687亿一下子涨到了2021年的1.9万亿,十年时间增长了五倍。这些钱很多都花在了购买进口设备和扩建医院上。



一台进口的PET-CT设备要1200万,每年的维护费就得600万。而同样的设备在美国只卖75万美元。也有一些代理商说:“给院长的回扣占合同价的30%,不这么做根本拿不到订单。”还有一位院长,收受了30万回扣后,把原本98万的彩超设备以160万的价格买了回来,中间的差价都进了他自己的腰包。这当然是存在的,但这些设备本身的价格在国外垄断之下,本来就很高,成本也在那里管着的。



而且医院的基建扩张也非常疯狂。有一家县级医院为了升级成三甲医院,贷款5亿新建了院区,可患者数量并没有增加,每年光还利息就压力巨大。更让人无语的是,新建的大楼里,行政办公室比病房还多。有一家四线城市的三甲医院,竟然有11位副院长,后勤部门也全是关系户。这种比例让人很难理解。

三、行政后勤人多,检查费成“救命稻草”

走进医院的行政楼,你会发现这里比门诊部还要热闹。全国三级医院的人员经费占支出的35.94%,行政后勤人员占了六成多。有时候,一个科室有20个医生,却要养40个行政人员。财务科连打印机卡纸都要医生自己修,说是‘节约成本’。



所以在收入方面,医院不得不依靠检查费来维持运转。北京有一家三甲医院的CT检查费从200元涨到了600元,但购买设备的成本更高。一台1.5T的核磁共振仪每天最多能做40人,按800元一次计算,一年收入1168万,可设备本身就要1000万。更让人无奈的是,很多检查项目的费用被医保砍价了。原本3000元的MRI检查,现在只能收900元,连设备的折旧费都不够。

患者看病花的钱也不少。有一位患者做心脏支架手术,总共花了8万,医保报销了5万,剩下的3万中,2万是耗材费,而国产支架的成本只有5000元。有时候,不是医院想把价格定得这么高,而是进口设备和耗材太贵了。一台进口的血管造影机1170万,代理商的进价才579万,中间的差价都被层层剥削了。



四、医院未来怎么走?

现在全国很多的医院都在倒闭,确实是支撑不下去,特别是普通的医院,没有自己的绝活或者著名医生。面对目前的这些困境,医院也在想办法求生。有一家医院尝试把诊断和治疗分开,把挂号费涨到500元,可患者却不买账:“以前5块钱就能看病,现在500块就问两句话,太坑了。”还有一些医院开始“开源节流”,减少保洁人员,让护士兼职打扫卫生;停用部分进口设备,改用国产设备。



政策层面也在做出调整。国家卫健委明确要严格控制医院举债扩建,还推行了“设备共享”模式。有一个省会城市试点成立了区域影像中心,5家医院共享CT设备,成本降低了40%。医保局也在优化DRG付费规则,对复杂病例会给予额外补贴,避免医院“治得越多亏得越多”。

未来,医疗系统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向:大型医院凭借先进的技术吸引高端患者,基层医院则可能转型为医养结合或康复中心。但不管怎样,要解决医院亏损的问题,根本在于打破利益链,让医疗回归公益的本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