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是世界口腔健康日(World Oral Health Day, WOHD),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口腔健康为全身健康之本,把牙齿列为仅次于心血管病、癌症之后重点防治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
但是,“看牙贵”、“种牙贵”成为国人心中的一大痛点,甚至流传“一颗牙等于一辆艾玛,一口牙等于一辆宝马”的说法,昂贵的价格直接降低了居民就医治牙的主动性,很多人即使存在口腔疾病也是能忍就忍,沉重的疾病经济负担使得患者只有等到万不得已才去医院治疗。
口腔疾病负担竟三十年久居不下?
世界范围内1990-2021年间患病率和负担变化相对较小。《柳叶刀》(The Lancet)今年2月发表一项关于1990-2021年全球、区域和国家口腔疾病负担的研究《Trends in the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burden of oral conditions from 1990 to 2021: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21》。研究显示,2021年,最常见的口腔疾病为未经治疗的恒牙龋齿和严重牙周炎,负担最高的为无牙症、严重牙周炎以及唇部和口腔癌。同时,1990-2021年的趋势表明,患病率和负担的变化(上升或下降)相对较小。
我国口腔疾病患病率也很高,且覆盖全年龄段人群。根据最近的一次开展于2015年的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被调查的成年人龋患率都在60%以上;牙周健康率仅为9.1%;在我国65岁~74岁老年人群中,2016年平均存留牙数为22.50颗,人均缺失牙齿7.5颗,只有18.3%的人牙列完整,全口无牙的比例为4.5%。
根据2024年《中国卫生经济》的一篇文章《1990—2021年我国口腔疾病负担变化及趋势分析》研究显示,1990—2021年,我国口腔健康所致DALYs从235.50万人年增加至440.01万人年,DALYs率从188.20人年/10万增长至309.27人年/10万。从国际比较看,2021年,我国口腔疾病DALYs占全球的18.95%,排名第1位;DALYs率处于中间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治疗口腔疾病的经济负担方面,众所周知,治疗口腔疾病在世界范围内都很贵。牙科是高盈利科室的原因多样,与牙医缺口大、种植牙手术材料成本高等密切相关,但同时,也存在由于信息不对称、制度和监管缺位导致频频发生“价格不透明”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于是流传出“一口牙等于一辆宝马”的说法。
为了分摊风险,不少西方国家推出独立于“医疗保险”的“牙科保险”计划,每年保费在数百美元,根据年龄、牙齿状况和保险计划而有所不同。同时,既然作为保险,待遇享受上肯定有起付线、封顶线、报销比例和等待期等风险分担工具。
我国医保部门近些年为了患者能够实现“看牙自由”,也做出了不少努力,一起来看——
口腔种植综合治理手段保障从万元时代到“种牙自由”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我国种植牙需求连续呈现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同时该领域收费不规范、费用负担重等问题也日益成为民生痛点之一,群众对口腔种植“天价收费”、宣传虚假补贴、用低价广告欺骗患者、用“好处费”“介绍费”买卖客源等问题反映强烈。
2022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逐步扩大高值医用耗材集采覆盖面,明确要求将群众关注的种植牙纳入集采范围。5月,九部委联合印发《2022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部署“规范牙科医疗服务和耗材收费”。国家医疗保障局在广泛调研调查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决定开展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收费和耗材价格专项治理。
2022年9月,国家医保局发布的《关于开展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收费和耗材价格专项治理的通知》指出,三级公立医院单颗常规种植的医疗服务价格全流程调控目标为4500元,允许经济发达、人力等成本高的地区根据本地实际放宽医疗服务价格调控目标,放宽比例不超过20%。
2023年5月之前,全国31个省份均已开展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收费和耗材价格专项治理工作,实施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收费、种植体集中带量采购、牙冠竞价挂网综合治理,单颗常规口腔种植牙的整体费用大大降低。
2023年9月,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国家医保局、国家药监局、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口腔医疗服务和保障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各地医保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全面落实口腔医疗服务价格全流程调控目标,对公立医疗机构种植体植入、牙冠置入、植骨手术等价格进行专项治理。对全牙弓修复种植等技术难度大、风险程度高的项目,允许与常规种植牙手术拉开适当差距,后续纳入各地动态调整机制中统筹管理。
总体来看,口腔种植相关改革通过三大举措完成,且治理效果明显。
一是医疗服务收费,采取包干的方式。包干收费范围包括:种植全过程的诊查费、生化检验和影像检查费、种植体植入费、牙冠置入费、扫描设计建模费,不包括拔牙、牙周洁治、根管治疗、植骨、软组织移植。其中,各地三级公立医院单颗常规种植牙的医疗服务收费原则上不超过4500元,符合特定条件的地区或医疗机构允许适当放宽。
二是种植体系统收费。2023年1月,全国所有省份参加的省级联盟组织开展了种植体系统集中带量采购,共有40种产品中选,涵盖国内市场所有主流的种植体系统品牌(包括国产品牌、进口品牌)、材质等,中选价格区间为548元—1855元,均价900余元。
三是牙冠收费。2023年3月,国家医保局指导各地开展牙冠耗材竞价挂网,牙冠价格区间为100元—656元,均价300余元。
从种植体系统集采、牙冠竞价挂网到医疗服务费用调控,再到调整相关口腔种植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口腔种植相关改革采取了综合多样的治理手段,也取得了较好成果。从2022年起,其费用已经大幅降低。
满足规则情况下拔牙、补牙纳入基本医保报销
关于种植牙能否纳入医保,2022年10月,国家医保局在答复函中明确:种植牙属于更高层次的医疗需求,不符合医保报销“保基本”的定位,因此暂时未考虑将种植牙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种植牙如果纳入医保,大部分患者将会是中老年人,很大一部分会是城乡居民医保覆盖的人群,但是近年来多个省份的城乡居民医保处于相对紧平衡状态,关于扩大待遇保障范围的问题应当审慎处理。
那么拔牙、补牙,医保可以报销吗?先说答案,有些情况下是可以的,但不是全部都可以。一般情况下,同时满足这些规则范围内的医疗费用是可以报销的:
1
正常享受待遇期内(医保没断缴);
2
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
3
属于医保目录范围内项目;
4
以疾病治疗为目的;
5
不属于医保部门规定的不予报销情形。
而相对的,在规则外的费用就不可以报销。
属于治疗性质的牙科治疗项目可以使用医保报销。目前各个地区纳入医保范围的牙科项目有所不同,大部分地区可以报销的看牙项目有补牙(包括基本材料、治疗费)、根管治疗、拔牙以及治疗牙周病、牙龈炎等费用。
非疾病治疗性质的牙科费用,比如烤瓷牙修复、牙齿美白、镶牙、种植牙、牙齿矫正、洗牙等项目,不在医保报销的范畴之内。具体规定建议大家咨询当地医保局。
服务价格立项促进形成口腔规范化统一收费新秩序
长期以来,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各省属地管理,由地方医药价格主管部门制定价格项目、确定价格水平,地区之间价格项目的数量、内涵、颗粒度差异都很大,一些地方还按操作流程拆分价格项目,增加医疗机构计费负担。
2024年11月,国家医保局举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首场解读直播,发布会上透露了目前包括口腔种植等17批立项指南。此举将对口腔医疗服务市场带来深远影响,标志着中国口腔医疗规范化统一价格收费进入“快车道”。
2025年2月28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口腔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对公立医疗机构口腔综合、正畸、修复、牙体牙髓、口腔外科、口腔黏膜六类价格项目进行了规范,将现行口腔类价格项目映射整合为114项,解决收费名目混乱的问题。其中重点规范口腔正畸矫治价格项目,将正畸矫治分阶段、分难易程度设置价格项目,让医院收费更清楚,让患者付费更明白。
此外,在各地对接落实口腔类立项指南过程中,国家医保局鼓励有关省份加大集采产品使用力度,倡导相关企业结合正畸产品集采的价格,进一步压缩流通环节加价,适当降低正畸治疗的经济门槛,进一步提高正畸矫治的可及性。
在耗材收费方面,立项指南推广个性化耗材收费“一口价”模式。杜绝名目繁多的拆分收费,而是医疗机构自行制作或委托加工的成本费用合并计入“一口价”,支持医疗机构可根据患者个人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此外,在复杂服务收费方面,立项指南设置复杂加收项价格项目。以拔牙为例,不再是以往的按牙位收费,而是按照技术难度、劳动强度等设置复杂加收项价格项目,在价格上体现技术劳务价值,并且让复杂服务收费更清晰。
不仅是口腔类医疗服务价格,近年来各项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始终体现出“优化兼容性”、“收费透明化”、“项目规范化”和“尊重技术劳务价值”等改革原则,让有需求的老百姓有更多机会享受到“实惠医疗”,引导医疗机构通过透明价格、优质服务、规范管理、良好口碑等实现高质量发展。
来源 | 中国医疗保险 舒笙
编辑 | 崔秀娟 吴晗潇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