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保温杯,不少人心里都会冒出一个字:“稳”!手上捧个保温杯,里边泡点枸杞,立马有种养生达人的感觉。
不管是上班族、学生党还是遛弯大爷,人手一个保温杯成了常见景象。这些年大家对于养生越来越上心,选个保温杯看起来挺简单,但一不小心手中的“养生神器”可能就变成“毒药罐子”了。
为什么保温杯“暴雷”率会那么高?难道未来真的不能用了?有没有什么辨别的好方法呢?
保温杯变毒杯!
关键就是保温杯的内胆材质出了大问题,一些厂商为了节省成本,选择了不合规材料,用201不锈钢代替本该用的304或者316不锈钢。
看着差不多,价格可差不少。
201不锈钢本来是用在工业上比较多的材料,拿来装热水根本就不行,经检测发现,201不锈钢做成的保温杯在使用中会把重金属一点点“泡”出来,随着热水全都进了人的身体。
之前央视就直接曝光了市面上一批保温杯,结果让人愕然,50种保温杯里有19种不合格,比例接近四成!
保温杯可不是其他的东西,人们基本上要天天使用的,如果真的含有重金属,那就约等于每天都在喝毒水,长期下来不仅免疫力下降,搞得不好对智力都有影响,
有研究表明,长期饮用富含重金属的毒水,罹患癌症或帕金森综合症的概率也会大大增高,现在问题来了,到底哪种保温杯才没有问题呢?
保温杯的金钟罩
现在随着我国工业生产能力的增强,各种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起来,保温杯这种日常生活的常备品各种款式让人目不暇接,可现在每个保温杯的颜值都很高,图案也都非常炫酷,从表面上看好像每个保温杯都“特别能打”,和这里边的区别是真的挺大的。
选择一个健康安全的保温杯是需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的,“表面功夫”做得好是真的不代表实质过关。
我们先从材质开始收起,现在市面上的保温杯基本上都在标榜自己用的是不锈钢材质,但是不锈钢是可以分三六九等的。常见的主要有三种,201、304和316不锈钢,其中毒性最大的就是201不锈钢,虽然也叫不锈钢,但201并非用于直接接触食品的安全材料。
它的锰含量较高,这恰恰成了问题保温杯里重金属超标的根源,因此市场上的劣质保温杯通常就栽在这个201不锈钢手上,央视曝光的那些不合格产品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出在这儿。
304不锈钢属于食品级的材质,安全性相对好很多,成了大多数人信任的选项,而且304不锈钢在防止腐蚀和耐高温方面都表现出色,选用这种材料的保温杯是能保证一段时间内使用安全的。
但问题是不是所有304保温杯都货真价实,有些不法商家会利用消费者对材质认知不清的空子拿201充当304卖,商家这招就是打在消费者的软肋上,绝大多数的消费者确实对此辨别无能,中招也就在所难免了。
比304不锈钢更好的材质呢只剩下316不锈钢了,这种材质不仅耐腐蚀性更强,各方面性能上都能完胜304,某些环境下容易析出的镍铬等重金属在316材质上更为少见,性能那是相当不错的。
316不锈钢属于保温杯中的“高端玩家”,但是它价格相对高点,一般消费者可能会觉得贵,这也就成了它很难大众化的最大短板。
但是好货也确实不便宜,这种材质也确实最让人省心,家里如果是孩子和老人用,还是建议直接入手316不锈钢保温杯。
其实除了不锈钢之外,还是有很多可选择余地的,陶瓷保温杯就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对保温性没有太高要求的话,玻璃材质的化学性能其实是最稳定的,就算是酸性饮料都不怕跟杯子发生反应。
而且玻璃杯最大的优点是透明度高,里边的水也会给人一种干净的感觉,可惜的是这种材料输在了“易碎”这点上,跟不锈钢材质比起来是真的没那么耐用。
所以要从安全性和方便程度两头兼顾的话,还是用304或者316不锈钢材料的保温杯更值得选择。
再就是很多人在杯子选择上存在一定误区,特别是女生非常喜欢挑选颜值高的保温杯,很多保温杯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都在杯身上印了很多图案。
这种杯子一定要避免彩色图案不直接接触嘴巴,这些图案一般是印刷上去的,颜料一旦接触到热水,就容易有一些有害物质跑出来,铅、镉这些重金属也会随时超标,日积月累下来也是个不能忽视的隐患。因此喜欢美观没毛病,就是用时得注意点,免得健康出现问题。
选个好杯子
既然杯子有这么多的问题,那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好杯子呢?掌握几个简单的小技巧,就不怕那些“装模作样”的劣质保温杯了,就算看不明白材料表,也能练就一双辨真假的“慧眼”。
看标识是其中最简单的方法,主要是正规厂家生产的保温杯上就会清楚标注使用材料的型号,通常杯子底部或者杯盖位置会打上“304”或者“316”的钢印。
只要是正规厂家出产的,在标号上作假的可能性是不高的,所以可以通过这个方法剔除出那些连标识都没有的杯子,包装精美不能当饭吃,价格实惠也要擦亮眼睛,一定要三思而后买。
包装上的信息也要注意看一眼,起码得有个产品合格证,表明这东西是经过检测的,没证的还是要慎重,要相信国家的质检部门,之前315也曾曝光过知名厂家用劣质材料生产保温杯的事儿,所以说这个标识还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我们还是要相信大品牌的,比起那些什么都没有的三无厂商来说,大厂家的质量控制和用料选择肯定要更加严格一些,出问题概率也会小一些。
除了这些表面上的挑选策略之外,在挑选保温杯时还是有杀手锏的,保温杯的密封性和气味检测就是两大神技。
我们买了保温杯之后可以倒一杯水,拧紧盖子反过来甩一甩,看漏不漏水,这方法特简单却极为有效,漏水的杯子必然保温效果也差,时间一长杯子里东西可能被空气中的杂质污染。
除了密封性之外,新买的杯子我们还可以打开盖子闻一闻气味,如果有刺鼻异味或塑料味非常大,不管这杯子打了几折,转头离开就对了。
这种气味大概率也是因为杯身塑料件或者内胆材料不合格,杯子是日常用品,日积月累下来风险是会越来越高的,如果塑料和不锈钢之间出现化学反应,泡出来的水说不定就有了点别样的化学成分,不管对人体有没有害处,终归不是个好事情。
还有一招秘密技能是“盐水测试法”,在保温杯里装点淡盐水泡个24小时,看杯内是否出现锈斑。如果有,那说明这种保温杯的材料肯定是不过关的,尽管这一招不能百分百测出所有劣质材料保温杯,但对检验那些明目张胆的假货挺管用。
如今市面上有不少低价杯都是用不合格材料做的内胆,虽说是“个别现象”,可一旦买到手上那概率就是100%了。
其实挑保温杯跟选其他东西一样,判断材质总是重中之重,常买东西的朋友习惯性翻看包装上的说明,保温杯也要遵守这一“潜规则”。
有些不法商家刻意混淆视听,打着“食品级不锈钢”的擦边球,结果摸底抽查一测,材质标号完全对不上号。
现在在保温杯行业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很多不容易查到来源的“小厂”和“黑作坊”出品的保温杯都会存在标号虚标的问题,所以我们在购买时一定要追根溯源,看清制造商、生产地址,有条件的建议用扫码系统检验杯子真伪,只有这样才是对我们健康的负责。
就算是正规厂家的保温杯买回来之后也不要急着用,在使用之前一定要进行相应的清洁,行话叫“高温洗礼”。
新杯子要反复用热水或者热茶水冲几次,保温杯是长期和嘴巴接触的东西,前期多消毒洗净是没错的。
就算是正规厂家的保温杯在使用之前也会有一点生产线的味道,所以我们在使用之前可以泡点茶叶放点姜片,这些小方法都可以很好的帮助去去异味,老辈的养生策略有时还是挺有效的。
如果在洗完之后还能闻到刺鼻的味道,那就再泡久一点,与其直接将这样的杯子丢进橱柜积灰,想办法让它们干净才是关键一步。
日常生活中还有“自测盐酸法”可以试一下,虽然听着复杂,但操作并不困难。
可以用醋加上水调成弱酸性溶液后倒入保温杯中,盖好盖子等待一段时间,如果保温杯的材质不合格,杯体会被酸性溶液腐蚀,甚至会在表面产生肉眼可见的痕迹或斑点。
不过这种方式虽有一定效果,但不建议经常使用,不了解杯子材质的话可能因为溶液的浓度过度腐蚀杯子,反而破坏杯子表面原本的安全层。用醋加上水调成弱酸性溶液后倒入保温杯中,盖好盖子等待一段时间,如果保温杯的材质不合格,杯体会被酸性溶液腐蚀家庭检测虽然不如实验室精准,但这类简单的盐酸测试确实能在紧要关头帮上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