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菲涉海问题愈演愈烈之际,中韩之间也在海域问题上爆发了激烈的对峙。

不过,韩国海警前脚刚要在苏岩礁附近“搞小动作”,后脚就被中方海警给“抓个了现行”,在经历长达两个小时的对峙后,韩方最终还是“落荒而逃”了。



据相关韩媒爆料称,中韩双方之所以会爆发激烈对峙,主要是因为韩国盯上了我国的三座“巨型海上建筑”,试图对其进行所谓的“调查”。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外交部不仅公开对该事件作出了回应,并且还对当下的黄海局势进行了明确定调。



韩国海警

那么,关于当下的黄海局势,外交部究竟是如何定调的?

被韩方盯上的那三座“巨型海上建筑”,到底是什么呢?

苏岩礁爆发激烈对峙!



2月26日,在黄海苏岩礁附近海域爆发了一场长达两小时的激烈对峙,但很多人都想不到的是,这场对峙其实就是中韩海洋权益博弈的缩影。



当天,韩国海洋水产部派遣了一艘1422吨级的调查船“大地”号,在韩国海警的护航下,驶入了苏岩礁附近海域。

而韩方此次行动的目的竟是为了对我国的三座“巨型海上建筑”进行所谓的“调查”。



不过,在韩方调查船距离“巨型海上建筑”仅剩1公里左右时,发现异常的中国海警当即就与其展开了长达两小时的对峙。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事件发生在中菲南海争端升级的敏感时期,尽管对峙发生于2月底,但韩媒直至3月18日才高调炒作,这也引发外界对韩方动机的猜测。

其实这三座被韩方称为“可疑设施”的钢制构筑物,是我国研发制造的“深远海大型智能网箱系统”。



要知道深远海养殖是我国“蓝色粮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通过在深远海建立大型智能网箱系统,不仅可以减轻养殖活动对近岸海域的影响。

还能起到拓展养殖空间、推动中国海水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所以被韩方称为“可疑设施”的三座钢制构筑物,其实就是我国设置的养殖设施。



但韩方却单认为其具有“主权宣示”功能,所以才试图通过“突袭调查”获取证据,进而否定中国在争议海域的存在合法性。

在此背景下,中韩双方才会在苏岩礁附近海域爆发了激烈对峙,而面对及时赶到的中国海警,自取其辱的韩方舰艇最终还是“落荒而逃”了。



针对此次对峙,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3月18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

“针对双方存在的涉海分歧,中韩通过海洋事务对话合作机制保持着良好的沟通,两国海上执法部门之间的沟通渠道也是顺畅的。”



最后,毛宁还以“稳定”二字定调当下的南海局势,并希望中韩两国根据中韩渔业协定,在中韩暂定措施水域内展开积极的合作。

有观点认为毛宁的这一表态向外界传递出了三重信号,中方强调黄海未因对峙事件升级,表明了中方对局势的掌控力。



中方强调中韩已建立常态化沟通渠道,则证明了双方不会令冲突扩大化,并且在中韩沟通、谈判方面,我方也展现出十分务实的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韩国此时炒作对峙事件,实为内外交困下的“危机转嫁”,国内方面,尹锡悦弹劾案引发政治地震,代总统崔相穆面临超过10万人的街头抗议。



在外交层面上,美国特朗普政府将韩国列入“敏感国家”名单,迫使韩方通过示强对华姿态向美递“投名状”。

所以面对召开的中日韩外长会,才会让韩方意图借此来增加谈判筹码。



好在中方的应对尽显大国定力,一方面通过海警常态化存在、民间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主权主张,另一方面坚持“斗而不破”,强调对话机制与黄海稳定。

这种“以实力促谈判”的策略,既避免了区域局势恶化,又将问题导向制度性解决框架。



其实苏岩礁的争议本质是区域力量对比变化的产物,随着中国海洋实力的增长,韩国单方面强占的企图已难以为继。

自1996年以来,中韩已就“中韩暂定措施水域”进行13轮磋商,而双方的核心分歧在于划界原则的不同。



对于这片不仅蕴藏丰富渔业资源,还涉及未来油气开发权的的海域,韩方主张“中间线”等距划分,中方坚持按海岸线长度比例分配。



在此背景下,尽管中韩在苏岩礁发生了激烈对峙,但我国以克制态度化解了危机,这既维护了主权,又避免造成局势的升级,体现了我们作为大国所拥有的定力。



不过从长远来看,中韩合作仍是主流,毕竟两国在产业链、气候变化等领域存在利益交织,而海域争端仅是复杂关系中的一环。



正如外交部发言毛宁对“黄海局势稳定”的定调,既是对中韩两国现状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期许:唯有通过对话与合作,暗礁上的风浪方能归于平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