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年间,新疆巴里坤被叛军围困,总兵何琯率四千守军苦守十三年。他们吃树皮、啃皮甲,宁死不降。光绪二年,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在戈壁滩遇见衣衫褴褛的何琯等人。左帅含泪问:"你们怎么活下来的?"何琯答:"天天盼着大帅来!"

何琯并不是一个多出名的历史人物,甚至在很多史料上面都是查无此人的状态,但他却实实在在成为了巴里坤人民的顶梁柱,是左宗棠收复新疆路上的一大助力。

当年,在清政府面对各种内忧外患应接不暇的时候,新疆也没有闲着,叛军四起,外敌入侵,实在为清政府增添了不少烦恼。

出于现实的考虑,李鸿章主张主抓沿海问题,在他看来,海患对国家来说伤害更大,毕竟那些西方列强都在虎视眈眈。

但左宗棠却并不认同,他指出新疆问题亟不可待,必须尽快处理,更何况,新疆一旦成为失地,那么将来我们在想收复可就难上加难了。

当然,左公的确目光深远,他能够看到新疆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民族层面的考量。

可是面对两人的“左右开弓”,慈禧也开始选择“摆烂”,让两人自圆其说,她并不着急做判断,毕竟,两人说的都有道理,两人都是她器重的大臣。



但对当时的清廷来说,鸡蛋只能放在一个篮子里,而左公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寻找外援,并向世人表明决心:“寇可往,我亦可往。”

抱着必死举行的左公每日为新疆问题殚精竭虑,他已经迫不及待前往那片土地了。

而在他不知道的地方,一位叫做何琯的人正在咬牙坚持着,而他唯一的信念支撑,就是左公。



那时候,新疆许多城池已经让叛军攻略,巴里坤这个地方也即将失守,每一次的守城,换来的都是尸山血海,每一位守城将军的陨落,都是对守军及百姓内心的极大挑战。

“大将军战死,现在还有谁愿意重振旗鼓,率领将士们守城?”听此,大家面面相觑,眼神中尽是惶恐和不安。

没有人愿意承担这样危险的任务,甚至已经有人生出了投降的心思,可唯有一个年轻人,他名不见经传,却眼神坚定的说:“我来!”

大家松了一口气,因为终于有人愿意顶上了,何琯到任之后,守军仅剩千余人,可叛军呢?则是千军万马的阵仗。

百姓的脸上充满了担忧,守军身上也尽显颓靡,没有人认为这场战争会赢,除了何琯。

在他上任之后,很快便迎来了第一场硬仗,他虽然此前只是一个小武官,但如今执掌帅印将他的所有潜能都激发了出来。

在他严密的部署之下,将士们一改低落的士气,巧妙的化解了敌军的各个攻城策略。

首战告捷之后,众人都看到了希望,何琯没有沉浸在短暂的喜悦当中,因为他知道,困难才刚刚开始。

于是,他率领将士们和百姓开始种地,修建工事,新疆的环境恶劣,成为孤城的他们几乎很难从外面获得粮草。



即便如此,他也从没有想过投降,最难的时候,他们甚至刨树根,啃树皮,就连皮甲也不放过,一切能吃的不能吃的他们都尝过。

没有人能想象的到,那是一种怎样的艰难和坚守,随着敌军一次又一次的大举进攻,他们都坚持不下火线。

期间,何琯不断给大家做精神鼓舞,这也是十几年来,大家没有意志消磨的关键。

慢慢的,这块难啃的硬骨头连叛军都放弃了,而他们也终于等到了左公前来。

在左公大军还差数公里的时候,探子回报,城中所有人立于城门口两侧,跪迎左公,他们就知道,十几年的坚守早晚能等来朝廷的救援。

而左公在看到这幅景象的时候,也震惊的说不出话来,还没开口,泪水就已经模糊了视线。

如果清廷多一点像何琯这样的人,何愁救国无望,何以被外寇那样欺负?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何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