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日前,某民营口腔连锁品牌的一家门店疑似停诊关门的消息在社交平台发酵,引发患者维权。很多交了治疗费的患者难以接受后续治疗,面临牙齿矫正反弹、种植体暴露等健康风险,其经济利益与身心健康遭受双重损害。

预付式消费模式在牙科行业普遍存在,使消费者容易因机构跑路遭受经济损失。更令人担忧的是,在类似爆雷事件发生后,部分患者被要求额外支付费用以转诊至其他机构,似乎变成可以转卖的产品。此类现象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侵蚀整个民营医疗行业的公信力,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民营医疗机构作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应维护好医者仁心的良好形象,其社会责任不应因经营危机而消弭。近年来,民营医疗机构倒闭事件屡屡出现,凸显了部分机构将资本扩张置于患者权益之上的畸形逻辑。若放任“破产即免责”成为行业潜规则,民营医疗机构的生存根基必将动摇。

为避免患者利益受损,强化事前和事中监管必不可少,尤其要强化预付费用监管。当前,民营医疗行业监管存在漏洞,比如资质审核机制不完善、预付资金缺乏第三方托管、运营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等。对此,监管部门可建立预付资金专项账户制度,要求机构按服务进度分期支取;将连锁医疗机构的资本结构、经营状况纳入动态监测,对异常扩张或债务高企的医疗机构启动风险审查;完善行业退出机制,强制机构为预付费用购买保险或预留保证金,避免患者利益受到损害。

连锁医疗机构倒闭不应让社会承担其违约成本,尤其不能无视患者的利益。当前,患者维权依赖个体诉讼,维权成本高、效率低。从长远来看,需构建多方共治体系。比如,由相关部门牵头建立应急转诊通道;行业协会制定自律规范并设立行业救济基金;司法系统继续完善集体诉讼制度,降低维权门槛。

这次事件并非孤例,而是部分民营医疗机构粗放发展的缩影。唯有将患者权益置于商业利益之上,才能避免类似事件频繁发生,推动民营医疗行业健康发展。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文:唐传艳(医生)

编辑:李诗尧

校对:杨真宇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20OAJ0E9】获取授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