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冬天的一个深夜,枪声惊动了平静的西南重镇,一位将军的生命被定格在血色黎明,他未曾倒在抗日战争的血火战场,却倒在了和平年代的政治漩涡之中,这位将军名叫谭甫仁,是从井冈山走出来的开国中将,他用六十二载春秋书写了一部充满理想主义光辉与时代悲剧的传奇。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开国中将谭甫仁的故事。
谭甫仁是广东仁化人,生于1910年。
虽然谭甫仁来自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但是他还是接受了一定的文化教育,上世纪二十年代,革命浪潮风起云涌,国共两党展开了第一次合作,一心想要改变被压迫命运的谭甫仁毫不犹豫地投身到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中。
大革命失败后,谭甫仁一度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20军贺龙部,并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然而在转移的过程中,谭甫仁与主力部队失去联系,误入江西国民党军第27师,成为国民党阵营的一名士兵。
秋收起义遭遇严重挫折,毛主席将革命队伍带上井冈山,并创建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谭甫仁随国民党军队“进剿”井冈山,在新城战斗中被俘,在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
有一天,被俘的谭甫仁唱起了国际歌,时任区队长兼教官的陈士榘问谁在唱歌,谭甫仁应声而起,回答是自己,并说:“如果不允许俘虏唱,就不唱了。”
陈士榘说:“不,可以唱,你唱的很好,叫什么名字?”
谭甫仁回道:“我叫谭甫仁!”
随后,陈士榘将此事报告给毛主席,毛主席高兴地说:
“这是一棵红色的苗子哩,现在该让他归队了,要把他留在革命队伍里!”
于是,谭甫仁便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的一员,参加了随后的反“围剿”斗争,以及接下来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练,谭甫仁迅速在炮火中成长起来,于1950年被任命为第44军政治委员,参加了解放万山群岛的战斗,此后,谭甫仁又担任了广西军区副政委、武汉军区第二政委等职务,于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1966年,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风暴席卷中华大地,主持西南大局的云南省委第一书记兼昆明军区政委阎红彦自杀身亡,昆明军区司令员秦基伟也在赴北京开会的途中神秘失踪,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亲自点将谭甫仁出任昆明军区政委,随后,谭甫仁又担任了昆明军区党委书记和云南省革委会主任,成为云南省党政军的一把手。
在谭甫仁的主持下,西南边陲逐渐稳定下来,然而,1970年冬天的枪声却终结了一个纯粹军人的生命轨迹。
1970年12月17日,谭甫仁夫妇在昆明军区大院被枪杀,案发后,时任昆明军区副政委的周兴第一时间上报给周总理,周总理作出指示,要求“抓紧时间破案,重点是军区机关内部”。
然而,在那个缺少摄像头等设施的年代,想要破案并非易事,案件的侦破一度陷入僵局,最终还是一个13岁的男孩提供了关键线索,称当天有人询问昆明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部长陈汉中的住处,此人是男孩同院小朋友的父亲,名叫王自正。
王自正原先是建国前的还乡团分子,解放战争中浑水摸鱼、改名换姓进入人民军队,后来还被分在昆明军区工作,担任军区保卫部保卫科副科长。
当时,因历史问题被家乡人揭发,王自正被隔离审查,关了起来,令人没想到的是,王自正竟然逃了出来,还偷走了保卫部的手枪,潜入谭甫仁将军居住的32号楼,将将军夫妇杀害。
案发现场那本染红的《论共产党员修养》,扉页上"永不叛党"的誓言依旧清晰可辨,历史总是充满黑色幽默,曾指挥千军万马的开国将军,最终倒在了自己誓死捍卫的信仰祭坛上。
为提升可读性,此文历经加工与润色。剧情演绎,仅供娱乐,万勿信以为真,切莫对号入座。图文素材皆源自网络,若有冒犯侵权之嫌,请及时联络,我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