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湘江有这么三个志趣相投,关系要好的三人组,他们就是毛泽东,蔡和森和萧子升,他们都是杨昌济老师的学生。
因为当时他们三个在学校里面品学兼优,经常在一起谈论中国的革命问题,还积极参加当时的革命运动,积攒了一些名气,因此他们三个被称为“湘江三友”。
他们本该可以继续保持着这份美好的友谊,毛泽东和蔡和森先后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一心想改变中国的状况,
萧子升也是心怀远大抱负,但是与毛泽东和蔡和森两人的想法不一样,三人就发生了严重的分歧,这个分歧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1. 美好的关系
在湖南第一师范的岁月里,毛泽东与萧子升结下了一段真挚而难忘的友谊,他们的故事如同一首激昂的青春之歌,在历史的长河中久久回荡。
萧子升的家庭有着浓厚的学术氛围,因为他的父亲是个有名的教育家,与之交往的人都是一些知识分子,他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
毛泽东则是农民出身,每年都要跟着父母下地干活,田里的农活,他已经烂熟于心,两人的身份差距是天差地别。
两人相识于山东的一所小学之中,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让对方有太深的印象,长久的相处下来,两人被对方所吸引。
在湖南第一师范的他们,风华正茂,心怀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对未来道路的无限探索,课堂上,他们全神贯注地聆听杨昌济老师讲授哲学与伦理,课后则热烈地讨论学术观点和时事政治。
一次,毛泽东向萧子升借阅《甲寅》杂志,萧子升欣然应允,两人围绕杂志中的新思想、新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他们的思维在碰撞中不断升华,对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从传统的儒家思想到西方的民主科学。
还从国内的军阀混战到国际的风云变幻,没有什么话题是他们不敢探讨的,他们在学校里面高谈阔论,谈论的声音回荡在校园的每一角落。
两人的想法经常不谋而合,两人决定穷游湖南,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与农民、船工、财主、县长等各色人等交流。
在宁乡,他们为一位贫苦的农民写下了一副饱含同情与期望的对联,在安化,他们与一位老翰林探讨国学经典,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段游学经历,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意志,更让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因为此次的经历,两人的友谊更加的浓烈。
2. 大吵一架
此时他们意识到社会的黑暗,必须要将那些爱国之人组织起来,好为中国的未来而奋斗。
于是,在三人的商量之下,组建了新民学会,他是共产党早期的雏形,随着他们三人的宣传,越来越多的青年加入其中。
可是,当时的革命形势严峻,而他们的新民学会没有具体的思想进行指导,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组织。
此时,他们的老师带来了一个好消息,那就是蔡元培先生在法国发起了勤工俭学运动,毛泽东三人也想去那里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
正当毛泽东高兴的时候,他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他走了之后,新民学会怎么办,经过组织得商议,决定派萧子升前去。
两人就这样分开了,在国内,毛泽东和蔡和森认识并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必须进行彻底的革命,才能救亡图存。
而萧子升却坚持无政府主义理念,他反对一切形式的政府和权威,认为通过温和的改良、教育普及以及互助合作,就能实现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两人重逢后,彻夜长谈,却发现彼此的思想和境遇都发生了截然相反的变化,更是再一次的激烈讨论中发生了严重的分歧。
毛泽东言辞恳切地阐述着自己对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解:“中国的问题积重难返,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党来领导,发动广大工农群众。”
只有进行彻底的革命,才能推翻旧制度,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此时的毛泽东眼神异常坚定,感觉浑身充满着希望。
萧子升却不以为然,他皱着眉头反驳道:“暴力革命只会带来更多的破坏和流血,无政府主义倡导的是自由、平等、互助的社会,不需要强大的政府来统治,人们可以自发地组织起来,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毛泽东把自己给说激动了,声音也是高了许多,还批评萧子升的想法太理想,在中国根本就行不通。
3. 晚年的邀请
萧子升听到以后心中哽咽了一下,便再次反驳毛泽东的观点只会让更多的人流血牺牲,是自己不想看到的。
两个都坚持自己的想法,这次彻夜长谈以不欢而散告终,他们相对流泪,曾经亲密无间的好友,此刻却因思想的巨大分歧而产生了难以弥合的裂痕。
经过这一次的大吵,他们两个都踏上了实现自己梦想的道路,这么多年情谊,他们非常的了解对方,只要是他们坚持的事情就不会轻易的改变。
毛泽东继续为创建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革命事业而努力,他的身影活跃在各个革命斗争的前线,而萧子升则投身于国民党阵营,在不同的政治理念下践行着自己的理想。
因为两人的身份都需要进行外出办事情,在1921年的某一天在一艘轮船上相遇,此时的他们已经站在了不同的立场。
两人还是非常看重这份友谊,在轮船上面进行相互的问候,都告诉了双方自己在做什么事情,两人的回答非常不避嫌。
就当两人分开之时,毛泽东还是不放弃拉拢萧子升说道:“要不要跟我一起去参加中共的会议,”说出口后屏住呼吸等待着萧子升的回答。
萧子升沉默了一会儿,他摇了摇头说道:“不去了,润之,我尊重你的决定,但是我还是坚持我自己的看法,”说罢两人就分开了。
毛泽东在国内领导着人民进行轰轰烈烈的革命,而萧子升加入了国民党,杨开慧的事情让萧子升更加的自责,本来是想营救的,没有抢先在蒋介石动手走之前救下来。
本就非常愧疚的他更加不敢与毛泽东见面,共产党的胜利使得萧子升漂流在海外,最后定居在乌拉圭,也曾有人将毛泽东的书信带到萧子升的面前。
信中想让萧子升回国,可他害怕面对以前的自己就拒绝了润之的好意,他到死都没有再回中国,最后在乌拉圭去世。
如果,萧子升同意润之的邀请,他的前途或许是另外一种景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