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车友们好啊,今天老猴我想聊个有点扎心的话题 —— 传统车企那堵辛辛苦苦砌了一百多年的“围墙”,现在可能成了自己的“紧箍咒”。
讲真,我在这行混了20年,亲眼见证了无数车企起起落落。记得十多年前,我去底特律参观通用总部时,那些工程师谈起发动机技术时的自豪感,就像我老丈人炫耀他珍藏了30年的茅台一样。**那时候大家都认为,谁家的发动机牛,变速箱稳,谁就能在这个行业立于不败之地。**毕竟这些核心技术,没个几十年积累,砸个几百亿美元,你根本玩不转啊!
前段时间我和一位丰田的老朋友喝茶,他苦笑着说:“猴哥,你知道吗?我们光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工厂就有几十家,这些曾经是我们最大的骄傲,现在却变成了最重的包袱。”
传统车企最大的悲哀,不是打不过电车,而是当初用来封锁对手的高墙,如今挡住的反而是自己。想想看,这帮老炮儿们花了一辈子时间打造的技术壁垒,结果电动车直接来了句“咱不走寻常路”,压根就不用你那套东西,简直是啪啪打脸啊!
油车时代,你想造车?先过发动机这一关。没有自己的发动机技术,你就得乖乖交专利费,甚至人家还不一定卖给你。**这就像玩游戏时,大佬们握着最强装备的制造秘方,你想玩好只能仰他们鼻息。**但电车时代呢?三大件直接变成电机+电池+电控,而且这些东西都可以直接从供应商那买,门槛一下子就降低了。
我去年采访一位造车新势力的创始人,他坦言:“要不是电动化,我们连入场的机会都没有。”__油车那套体系就像一个封闭俱乐部,新人想进去太难了。__可电动化把牌全部洗了一遍,大家又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更要命的是,老车企那些曾经的“护城河”现在成了拖累。你说说,那么多发动机工厂、变速箱产线,数万名相关工程师,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成本啊!关掉它们?那是几十年心血啊,而且还有大量员工和配套供应商怎么办?不关吧,又得不断往里砸钱维持运转。这种两难处境,就像一个中年人背着房贷车贷,突然发现自己的专业技能已经过时,想转行却有太多包袱一样。
有次我跟一位电车工程师聊天,他笑着说:“我们不需要考虑如何让几百个零件精密配合工作,不用担心燃油经济性和排放合规,设计思路完全不同。”是啊,电车就像智能手机,而油车更像机械手表,两者的研发逻辑和供应链管理方式完全不同。
电动车时代,供应链变得更加开放,新玩家不再受传统巨头的限制,甚至可以绕过它们,直接与核心供应商合作。你只需要找宁德时代买电池,从华为买芯片,设计个漂亮车身,就能推出一款还不错的电车。这种玩法,对传统车企来说简直是降维打击。
**而且别忘了,这些传统车企不仅有技术包袱,还有思维包袱。**他们习惯了用“发动机排量”“变速箱档位”这些指标来定义产品力,突然要转向电动化,就像让一个写了一辈子毛笔字的老师去教打字,多少有些水土不服。
老实说,看到这些曾经辉煌的车企如今的困境,我心里也挺不是滋味的。这些公司创造了无数经典车型,承载了我们太多的回忆。但市场就是这么残酷,当年他们以“技术护城河”为由卡过别人的脖子,今天轮到自己被市场卡住了喉咙。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老牌车企也不是没有翻盘的机会。他们有品牌影响力,有成熟的制造工艺,有遍布全球的销售网络。关键是要放下包袱,拥抱变化,别让昨天的成功成为今天的负担。
各位车友,你们觉得这些传统车企该如何应对电动化浪潮呢?是坚守传统阵地,还是破釜沉舟全面转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