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参谋部于2025年1月14日正式确认乌军对地处俄罗斯腹地的石油储存基地以及军事生产设施等军事目标进行了大规模打击,其袭击已经深入到俄罗斯境内200至1100余公里。尽管乌军现有的远程攻击型无人机由于受限于攻击载荷,杀伤力尚且有限,但乌军自2024年以来对此类无人机的系统性运用,加上将其与其他美制武器结合运用,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对俄罗斯腹地的部分关键基地与军事生产设施造成了破坏。其中涉及的规模化远程攻击无人机的大纵深突袭作战运用与防御对抗所暴露出的问题值得我军关注。

一、乌军攻击情况

乌军于2025年1月13日深夜和1月14日凌晨对俄罗斯布良斯克、萨拉托夫、图拉地区和鞑靼斯坦共和国实施了大规模无人机袭击。在此将乌军自1月13日-1月16日对俄罗斯的无人机空袭情况进行梳理,如下表所示。


表:2025年1月13日-1月16日乌军无人机攻击俄罗斯境内目标情况

结合上表可知,乌军自2025年以来更加系统地利用远程无人机攻击支持俄罗斯实施攻击的军事设施和企业,加大了攻击频次与规模,如多次对萨拉托夫恩格斯的Kristall石油储存设施实施空袭,并且乌军1月13日发起的袭击主要发生在俄罗斯西南部,直接导致了为俄罗斯军队生产火箭燃料和弹药的布良斯克化工厂等的火灾,还摧毁了2套俄罗斯防空系统——Tor与Buk,所幸无人员伤亡。

这说明,在现代战争中规模化远程攻击无人机已然能够深入对手腹地,对为防御方军队提供支持的关键军事设施、工厂等造成一定威胁。尽管受限于攻击载荷使得单波次攻击可能杀伤力有限,但若规模化持续系统性攻击,不仅有可能加重毁伤程度,并且还可能会迫使防御方将资源转移到保护关键基础设施上,由此加剧其军事后勤压力,进而对整体作战行动造成一定影响。

二、乌军远程无人机可能的运用分析

目前尚不确定乌军持续性攻击所运用的无人机型号,但就乌军现阶段而言,Liutyi、UJ-22与UJ-26等无人机均具备远航程与装备约50公斤载荷的特点。

(1)可能运用的远程攻击无人机情况

俄罗斯国防部称乌克兰发射了超过140架无人机,考虑到Liutiy是乌克兰的一型远程攻击无人机,能够打击距离达1000公里的目标,并且在对俄罗斯圣彼得堡一家大型炼油厂进行轰动性袭击后,其订单量大幅增加,由此具备为乌军持续系统性进攻提供数量支持的前提,据此推测Liutyi很可能是乌军此番攻击运用的主要无人机型号。


Liutyi无人机

此外,乌克兰Ukrjet航空公司研发的UJ-22和UJ-26无人机,采用了有翼设计,可自主飞行至800公里,或由飞行员驾驶,也具备用于对较小范围内的静态目标进行精确轰炸或远程攻击的可能性。

单就Liutiy而言,除了成本低,每架约价值20万美元之外,其还具备:

设计和外观与土耳其的Bayraktar-TB2相似,具有类似的机身和尾部组件,因此具备较为出色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和低油耗;

由轻质材料制成,主要由玻璃纤维制成,可携带50公斤的弹头;

凭借其混合制导系统而具有较为优异的自主性和精确性;

便于运输,由独立模块组成,可轻松重新组装。

并且,其高效性已通过一系列针对俄罗斯多个炼油厂、燃料库、直升机基地和其他战略设施的攻击得到证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Liutiy可能具有较优的抗干扰保护,并且可能拥有替代的通信和瞄准渠道。

(2)运用方式

乌克兰资源有限,不具备充足的远程导弹储备对俄罗斯腹地目标进行空袭,因此在不考虑无人机航速慢这一因素的前提下,乌军将低成本远程攻击无人机作为其实现与巡航导弹相同的作战能力的主要作战力量。在此番攻击中,现有公开资料并未进行有关作战运用方式的详情披露,但考虑到乌军旨在利用具备低成本优势的无人机攻击对手后方的高价值目标,推测其很可能采用了如下运用方式。

1)集群攻击

出动一定数量的远程攻击无人机,如出动十几架Liutiy无人机,攻击同一目标,策略上可能会采用依次进攻或利用数量优势同时进攻,只要能够击中目标,基于所搭载拥有刀片状外部(如下图所示)的攻击载荷基于强制破片效果,还是具有一定对俄罗斯相关设施等造成严重破坏的可能性。


俄罗斯缴获的Liutiy无人机攻击载荷弹头

对于乌军而言,这种运用方式与策略有助于提高其破坏俄罗斯腹地重要目标的成功率,具备一定效费比。

2)诱饵式攻击

乌军有可能将Liutiy无人机与美制陆军战术导弹系统(ATACMS)等结合运用,如:利用部分无人机分批次、多方向出动吸引俄军防空系统,扰乱其雷达探测节奏,饱和其雷达响应能力,使俄罗斯应接不暇,乌军则发射ATACMS等实施攻击,提升对俄罗斯高价值目标的杀伤力。

三、规模化无人机大纵深远程突袭下的攻防对我军的启示

结合前文,在此不考虑俄乌任一方在此番攻击后的战果披露,无论是乌军的无人机运用方式与策略,还是俄罗斯此番应对所暴露出的问题均能够为我军在远程无人机攻防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启示。

(1)攻:大规模无人机与战术运用结合

除了选择夜间与凌晨这种时间段发起攻击之外,乌军大概率出动无人集群,采用多方向、分批次攻击方式,或者与北约支援的远程攻击导弹结合,扰乱俄本土本就部署有限的防空系统,加上一段时间以来系统性频繁针对几个重要目标实施攻击,长此以往的破坏性还是不容忽视。

单就作战效果而言,这种远程无人机运用策略值得深化研究,若结合我军更为先进的无人机技术与战术,将更具作战效能。

(2)防:强化情报侦察能力与侦测防御系统密度

反无人机技术本身就属于世界性难题,面临诸多挑战。尽管俄罗斯击落了至少30余架无人机与十余枚导弹,但仍然暴露了一定问题。

1)情报侦察能力不足

相较于西方各国,俄罗斯的军用侦察卫星的数量与技术水平尚存在差距,并且其光学成像卫星和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卫星等虽然在特定领域有其优势,但覆盖范围和分辨率仍存在局限性。

2)对抗力量部署有限

俄罗斯先进的无人机探测系统存量本就有限,还将诸多防空系统与电子战系统部署于乌克兰境内战区中,再加上俄罗斯本土幅员辽阔、边境线长,应对多个方向、分批次来袭的无人机难免存在疏漏。

综上分析可知,在规模化无人机大纵深远程突袭的攻防方面,我军可持续跟踪潜在强敌的远程攻击无人机等的技术发展、产量与运用模式/策略研究,学之所长并研究相应对策,基于实际需求加强我国国土防空力量的部署、全天候侦察预警以及电子对抗能力,全面强化我国远程无人机的作战运用能力以及防御对抗规模化无人机袭击的能力。

北京蓝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究团队由具备较为深厚军事理论知识积累、较强研究能力与丰富国防科技信息研究经验的研究人员组成,多年来聚焦于对新型作战理念、作战能力建设、智能化武器装备技术与作战运用、未来作战体系建设、导弹防御体系等领域相关科技信息的持续跟踪与研究分析。(北京蓝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