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雅俗共赏,这是对一种文化内容的最高评价。
在中国古代不同的朝代中,真正能够做到雅俗共赏的朝代文化成果其实并不多。
在宋朝这样一个社会文化快速发展的时代,雅俗文化共同进步,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融合。
到了元朝,统治阶级由中原民族变为蒙古族,民族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弱势的发展场景。
到了明朝,随着朱元璋上位,汉民族正统文化又回归主流。
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雅文化逐渐成为人们的审美风向。
这一时期,无论哪一个社会阶层,都非常流行给自己取别号,这一文化现象就能证明,雅文化已经逐渐成为民间时尚。
明朝人在给自己取别号之时,有着哪些不同的讲究?明朝雅文化又在怎样的背景之下形成?
政治稳定,文化繁荣
在探讨明朝时期的雅文化之前,先来看看明朝的社会发展大环境。
它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华夏民族正统王朝,在这之后的清朝,由满清民族把持的天下,终归导致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部分失传。
这是在一片废墟之上重新建立的高楼大厦,它的来之不易,让底层群众倍感珍惜。
元朝末年的社会乱象,用废墟二字来形容丝毫不为过,统治阶级整天纵情声色,不顾实际,忽视底层群众的生活苦难,一再加大税收力度,导致民众苦不堪言。
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吃不上饭,他们又想过去官府面前集中抗议,想请求政府考虑实际情况,为自己减免税收。
但是每一位主动提出对官府的反对意见的人,都会受到政府军的严厉制裁。
要么饿死,要么被政府军打死,翻来覆去,底层群众的结局只有一个死字。
朱元璋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入起义军,一步一步向上爬,最终登顶天下。
他其实并不是一位万众追捧的人才,但是他宣布登基之时,底层群众全都欢呼雀跃。
因为大家知道,一个稳定的大环境即将到来,安安稳稳的生活,或许在不远处等待着大家。
朱元璋上位之后的一系列举措,也的确考虑到了农民的现实生活困境。
他是一位草根皇帝,他对底层生活的苦难,比谁都理解得透彻。
所以他知道群众的痛点在何方,也知道到底该怎样做,才能让大家对生活充满希望,对朝政充满信心。
在朱元璋的治理之下,风雨如晦的场景逐渐过去,和平安定的生活渐渐到来。
过去那些吃不饱饭,穿不暖衣的农民,终于可以吃一顿香喷喷的大米饭,穿上新衣,走上大街,感受生活的精彩。
政治环境的稳定重燃了人们对生活的信心,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明朝时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出现在中后期阶段,这个时候,商品经济已经进行到非常成熟的阶段,雇佣劳动力关系也已经形成。
虽然在明朝统治前期,类似的经济现象并未出现,可我们不得不承认,商品经济在宋朝的基础上又得到了长足发展。
而且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商品种类也逐渐增加,并且从生活所需的日常用品逐渐向精神产品过渡。
把北宋的市场和明朝时期的市场相比较,我们就能明显看到其中的差别。
以卖书卖纸的小摊小贩为例,宋朝时期的商人只会选择向民众出售黄历、对联等生活中一定会用到的纸张类型。
但是明朝时,这类小摊小贩会售卖各种不同的文学书籍,比如诗集,四书五经集注等等。
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会带来人们生活水平的直接提升,而当温饱问题解决后,人们的生活便开始发生质的转变,从关注物质世界转变到关注精神世界。
创作艺术和文学作品,传播不同类型的文艺成果,尊重士大夫群体,这就是明朝人在弘扬社会文化方面作出的努力。
看到士大夫这个群体,很多朋友可能会好奇,这一群体不是宋朝时期的特定文化标志吗?为什么到明朝时它还继续存在?
事实上,一个群体尽管可以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但它不一定与时代挂钩,当时代过去后,只要人还存在,凝聚群体的内在凝聚力还存在,这个群体就会存在。
明朝时期的文人群体数量还是十分庞大,并且这个群体依然存在着强大的向心力,所以士大夫群体在社会生活中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带动了整个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尊崇,他们的一些文雅生活方式,也成为了社会生活的某种风向标。
比如文人群体喜欢给自己取雅号,这也成为明朝时相当典型的社会文化现象。
所谓雅号,这是区别于姓名和字的另一种称呼方式,每一个人在出生时就会拥有姓名,当他及笄或者及冠后,便会拥有长辈赐予的字。
至于号,相比起姓名和字这类称呼而言,它不是那么正式,也不必用在大雅之堂。
同龄朋友之间,大家会互相取号,有的文人也喜欢自己给自己取号,并将之作为一种乐趣。
从取别号这一流行的社会生活方式来看,雅文化在明朝时期的确得到了蓬勃发展。
在一个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丰富,民众精神世界饱满的社会背景中,雅文化的兴盛也是必然的结果。
说完时代背景,我们再来看看人们取号时的一些讲究或者细节。
细节层次,值得推敲
取号并不是明朝文人的专利,其实早在南宋时期,文人就非常喜欢给自己取出雅号。
比如著名的思想家朱熹,他在取号的时候,就会选择与自己的字完全相反的意义。
朱熹名字里的“熹”,代表着光明和灿烂盛大的含义,是一种晨光熹微之时带来的希望,无论在哪一种语境中,解释这个字都有着非常正向的意义。
朱熹认为,为人应该自谦,不应该以美好的字为资本,炫耀自己的文化水平和生活环境。
所以他给自己取号为“仲晦”,“仲”有中间之意,代表着中庸和平庸,这是一种谦虚的表达方式。“晦”又有晦暗之意,与光明完全相反。
如此取号,看似是在自我贬低,实则将之和名字对应,则能看出文人的巧思。
明朝时期,取号逐渐成为社会风尚,大家在这一方面就更加注重细节。
有人会在名号中寄托自己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反映个人理想的本质追求。
比如明朝时期的著名官员张时彻,他的号为“上农夫”。
乍一听,这个号好像和他的名字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人们也看不出其中的精巧之处,但那些熟悉和了解他生平故事的人,就能知道他的用心。
此人入朝为官,完全是受到家中长辈和社会环境的裹挟而被迫作出的选择,社会约定俗成的价值观告诉所有年轻人,只有成为官僚,才能成为人上人。
于是所有的人好像都只有那一条出路,只有走了上去,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不管自己到底是不是想走上这条路,既定的命运都是必然的轨迹。
可他内心其实想做一位农夫,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着满地的农作物,望着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便能感到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现实生活里无法实现这一理想和追求,他便在名号中寄托了这份真情实感。
等到他告老还乡之后,他果然作出了坚定的选择,回到山村隐居,成为了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农夫。
有人取号,是为了表达自己对某位先人的尊敬和崇拜。
颍川阳城有一位文人,他从接触鬼谷子的权谋思想那天开始,就对这个素未谋面的先辈有着莫可名状的亲近。
他总是试图分析鬼谷子权谋思想背后的逻辑,每天就像走火入魔一样,捧着鬼谷子的书籍翻看不休。
他打从心底里尊敬这个纵横捭阖的权谋大家,因此在给自己取号时,也向先人看齐。
他自号“鬼谷先生”,这是鬼谷子本人在生前曾经使用过的别号,正好他的家乡,也是鬼谷子曾经隐居过的地方。
这千丝万缕的联系,恰好印证了二人跨越时空的某种联结和默契。明朝时期的鬼谷先生,一生都在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硅谷先生。
明朝还有一部分文人,他们崇尚佛学文化,所以在自己取号时,会有意融入禅学经典。
比如著名的内阁首辅大臣张居正,他的号为太和居士,其中居士二字,正是佛教中人的代表。
他从小便喜欢阅读佛经,每每感受佛学文化的洗礼,他总是能从心而发的沉浸到佛学世界里。
他背负着现实的政治使命,不可能了无牵挂的斩断红尘。但是在他的生活过程中,佛学对他的影响挥之不去。
他为自己取号为太和居士,也是希望自己能够秉持佛学经典中讲究的平和沉静的原则,遇事冷静,切莫急躁,保持内心的稳定。
在三教融合的思想环境之下,还有许多文人都会以佛学经典当中的名词为自己的名号。
文人取号,他们成为了雅文化的带动者。而社会各个阶层纷纷效仿,他们也成为了雅文化的传播者。
群体效应,不可收拾
在文人群体的带动之下,取别号成为了明朝时期典型的群体效应,渐渐演变为具有研究价值的社会效应。
普通的底层民众,他们的文化素养不高,知识储备量也不多,所以在取别号的时候,往往会选择较为朴素的字眼。
普通的农民,别号通常与土地以及农作物有关。
手工业生产者,别号通常与生产作坊和手边使用的各种工具有关。
而商人群体,别号则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寒门学子,他们的别号通常与高中科举等美好的愿望相关。
由此可见,取号这件事已经彻底融入明朝百姓的生活当中,从不同个体的字号中,也能看出他们的生活痕迹。
一方带动,多方效仿,这就是社会效应的具体表现,以取别号为例的雅文化,自然也成为了毋庸置疑的社会流行文化。
结语:
名和字是长辈赋予的称呼,而号则是自己送给自己的礼物。
前者用于正式场合,代表着对不同交往对象的尊重,后者用于日常生活的场景之中,代表着平等和亲近的含义。
透过取别号这一现象,我们也能清晰的感知明朝雅文化。
参考资料:
《明史》
《永乐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