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哄》开播前引发“咯噔”争议的预告台词

改编自被誉为晋江现言TOP 1的《难哄》,在万众瞩目中开播,最近又在万众瞩目中沦为了被群嘲的对象。

最出圈的片段是男女主初遇场景:

快要上课了,担心迟到的女主找人问路,身边明明有很多普通学生,但偏偏找了一圈人中看起来最不正常的那个——

正在楼梯半中间打篮球的男主。



不难猜到,导演或许以为这样的桥段会是白月光式初见.

打篮球的青涩少年是校园恋爱惯例,奔跑时长发飘扬是晨间剧女主标配,这俩组合到一块能不好看?可不得荷尔蒙溢出迷死观众们。

事实证明不好看,网友们的小嘴一个比一个淬了毒。

毫不留情面地指出女主找正在玩篮球的男主问路这事不合常理。

而且现实校园里要是有人在楼梯上打篮球耍帅,他当天下午就会喜提外号“篮球男”。



每个人路过时都将忍不住斜看一眼,心里暗想这是哪个班的strong哥。

如果是和朋友一同路过,那双方绝对会默契地交换一个八卦的眼神,等走远了再放声蛐蛐大笑。

且今后这一个月,每次走过这个楼梯时都会和朋友一起学男主的动作,再大笑一次。



《难哄》开播前放出的一段氛围感预告也遭遇了集体围观,MV般的柔和画面里飘过一句石破天惊的台词:

“温霜降,我至死都会暴烈地爱你。”



看得网友们瞬间起鸡皮疙瘩,“男主是炮仗吗还暴烈地爱”。

这个句式现在已经成为了新网络热梗,大家纷纷艾特朋友来一起受罪。



并开始把它灵活运用于其他场景,比如吃饭,“肉夹馍!我至死都会暴烈地爱你”,啃馍都变得热血有劲了起来。



我慕名去看了几集,虽然没觉得像网传的那般天崩地裂,但确实令人忍不住脚趾抠地,时不时觉得在看3D版咯噔文学。

从技术层面分析,和内娱言情剧的拉胯同行们相比,《难哄》的硬伤倒不大。

还是那些甜宠剧常见问题,男女主CP感一般、演技木讷、桥段老套等等,老生常谈到不值得展开。

它真正的问题是“时机不对”:

把零几年流行的“可云式爱情”,拍给了25年的观众看。



“可云式爱情”是我看《难哄》时脑海里蹦出的词汇。

感慨于剧里一些男女主互动的桥段是如此不顾他人、不顾世界,就像发疯了的可云,沉浸在自我的小世界里。

弹幕里许多观众也有类似体会,从前看言情会代入主角,如今只能代入围观路人、正在观赏主角演戏。



比如男主在公交上想提前为女主占座,特意早起提前几站上车,坐在了双人座椅的外侧位置。

路人想进去坐,好声好气地问“帅哥我能坐里面吗”,结果男主瞥了对方一眼后,扭头让另一位女生先坐下。

也是活久见,公交车上的空位竟然要打申请、等批准才能坐。



之后女主上车,男主起身把座位让给女主,但自己就站在座位附近目光炯炯地与女主深情对视。

男女主这么若无旁人地眼神接触了一会后,一旁的女生起身走开,男女主顺理成章坐到一块。



目前已知以下信息:

此时是通勤早高峰,座位紧张,不然男主不会需要特意早起、提前几站为女主占位。

这位路人女生刚坐下时很开心也能证明这点,像是在庆幸早高峰的公交上有位置。



而这位女生很可能与男女主是同校,因为她和女主穿着款式一致的校服。

这意味着她大概率与男女主是同一站下车,此时却提前站起来放弃座位。

作为每天在北京十号线上体验早高峰时期座位如黄金的社畜,我只能为这一行为想到一种解释——

受不了小情侣在身边眼神接吻。



被网友们锐评:

现实里要遇到,我会一路在心里诅咒他俩吃泡面没酱包、扫共享单车是坏的、冬天走路打出溜摔个满头包。




客观地说,男主特意早起、提前上车为女主占座的举动本身是浪漫的。

见面时绝口不提早起的事,用“坐麻了起来站站”的蹩脚理由把位置让给女主的小心思也很符合少年人的别扭心理。

演这个桥段本身就足够了,明明不需要安排路人想坐位置的情节。



强加后不仅显得画蛇添足,还有点古早言情剧里常见的“没苦硬吃”毛病。

为了证明这份爱情轰轰烈烈,总要安排主角对抗些什么、设计大大小小的难关。

对抗老师、对抗家族、对抗命运也就罢了,许多作品里的“对抗”已经形成一种思维惯性,什么都要小对抗一下。

见面时必下大雨,对抗一下天气;约会时必遇上临时加班,对抗一下工作安排。

连坐公交都得小小地打响一轮座位保卫战,对抗一下差点打乱节奏的路人。



比公交情节更能凸显“没苦硬吃”这一特点的,还有剧中超高频率的女主遭遇性骚扰频率。

据网友统计,《难哄》女主在不到十集的篇幅中遭遇了6次被骚扰、3次被造黄谣




观众们看第一次还觉得义愤填膺,第二次时心疼女主,第三四五六次时情绪只剩下了离谱。

这到底是在拍现代言情《难哄》,还是在拍悬疑恐怖片《难活》。

剧的取景地真的是重庆吗,怎么看起来更像哥谭。




数量过多不是唯一的槽点,缺乏逻辑才是。

剧中的女主经历了上学时被黄谣,租房被偷看洗澡乃至接近于强奸未遂,工作时被同事肢体性骚扰摸背,走在大街上被暴露狂骚扰……

遭遇如此多噩梦处境的女主,正常情况下应当有所成长或防范,买些防狼器具随手带。

但女主始终都保持着相对被动的处境,遇上暴露狂后第一反应是尖叫一声、捂住眼睛,转身不去看。



这段初播时放出了暴露狂全身打码的画面,现已删除

并不是说女主不能害怕、必须表现得侠女英气,刻画害怕与无措也有很多种别的方式。

《请回答1988》里德善遇上暴露狂时,强壮镇定地磕磕绊绊说出了“这算什么”“不嫌丢人”的狠话。

等到暴露狂自讨没趣地离开,才原地崩溃地发抖、嚎啕大哭。



《好东西》里的钟楚曦饰演的小叶夜间被尾随时,因为太紧张只顾着加快脚步走,掏出手机准备慌乱想着该咋办时,碰上邻居来解围。

她在遭遇骚扰时和《难哄》女主一样,都没有做出主动的反击。

但《好东西》的剧情却看起来更合理,因为她在这之后立刻倾诉自己太害怕了,平常在网上看过无数遍的防狼招数竟然一条也想不起来。

为人物行为给出人之常情范围内的理由,很多时候观众就是需要这么一句解释。



客观来说,《难哄》剧集制作水平相对常规,单论技术水准不至于到值得被全网嘲的程度。

如今网络上争议反响会如此大,多少包含了一些低于预期的怨气。

《难哄》原著在晋江现代言情赛道里积分排名第一,相较于那些动辄怀孕堕胎的狗血小说,它当初突然走红主要靠的是情感细腻。

把男女主错过又重逢后想要向彼此靠近、小心翼翼试探的心思抓得很精准。

因此哪怕被调侃“小学生文笔”、主脉络情节并不是跌宕起伏的类型,当年依旧迅速爆火。




可以肯定的是,当年的爆火里多少有一些年轻读者阅读文字后自我脑补的成分。

一代又一代的言情小说受众们皆如此,学生时代看它觉得是人生向往,进入社会后只觉得是黑历史,是不断循环的常态。

这或许是因为,学生时代时个体的世界往往是狭小的,家校一线。

当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开始向成人靠拢,少年少女们会不由地渴望独立、变得独特,遭遇挫折时渴望脱离原有的集体。

而在这个狭小世界里,没有收入来源的少年们唯一能想到的出走路径只有爱情。

寄希望于谈一场恋爱后,我与另一个人就像是组成了新的小小“家庭”,彼此绑定,因此言情小说里总是让男女主互相救赎彼此。



《难哄》女主目前表现出的形象就很像很标准的古早苦情小白花,美但不爱名、不爱权、不爱财富、没有强事业心。

饱受欺凌但不做解释,说起来是清者自清、像出淤泥而不然的白莲花。

实际上这些特质结合到一块,只能证明她还是一个没有与社会或生活产生真正联系的人。

没有表现出反抗外界的冲动,也没有表现出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只能等待一个从外部主动向她伸出手的人。




期待爱情能拯救一切的青春期特定情愫,总会在进入社会、接触到更大的世界后迅速消散。

大家会开始明白,自己需要去相处的对象、要去处理的关系绝不只有恋人与爱情,还有陌生人、同事领导、公共部门。

从爱情里获得的与人联结的安全感,从参与社会议题而收获共鸣中也能取得。

因此当《难哄》于2025播出被审判,观众们无法避免地会把注意力放在那些太过爱情、不够社会化的情节上。




譬如剧中女主想给男主发新年祝福,但又不好意思,于是选择群发祝福,把对男主的别样心思藏在一样的群发“新年快乐”里,隐藏掩饰自己的真心。

一切原本停在这就好,多么含蓄暧昧,又带着一丝人在爱情中总会患得患失、害怕自己并不被爱的卑微。

又或者让男主也回复一句看似客套体面的“新年快乐”,让双方都不确定自己是否被真正选择,再拉扯几轮。

结果剧里安排男主回了个:



看得观众们也疯狂想发问号,“啊?啊?回复问号是礼貌的吗?”

或许剧里是想突出两人之间不同于普通朋友的熟稔感吧,但身为成年人的观众们只想叹气,生活里最怕碰上这种不按常规社交礼仪出牌的。



另一段剧情中男女主和朋友们一起玩“吹牛”的酒桌游戏。

游戏规则是每人手里都有一些骰子,大家根据自己手里的数,猜场上的情况。

游戏的精髓就在于吹牛唬人,很利于活跃气氛。

比如场上有10个骰子时,如果你一脸正气、信誓旦旦地猜里头有6个6,其他人可能会信、以为你真摇出了不少6才敢这么猜,也可能不信要求验证。

而男主在玩这个游戏时,为了给女主放水,喊出了“20个6”这样的离谱情况,一看就假。



或许导演认为这是一种低配“英雄救美”的桥段,男主暴露明显破绽让女主在游戏里赢一局。

普通人看到这段时却只想代入其他被迫成为电灯泡的同桌人。

这就像是大家一起玩剪刀石头布,男主总在女主出手后再出故意输给她,破坏游戏体验。

同玩的其他人还得装作没看出二人之间的火光四射,被迫成为play的一环。




就像此前网络上曾掀起的“意识到自己不是小说主角、只是小说里的NPC”潮流一样。

当时大家意识到自己不会是霸总小说里的贵族后代,只会是听闻结婚消息后“炸开锅的网友”。

现在则意识到自己其实并不想成为被爱情占据生活的人,只能共鸣言情剧中忙忙碌碌正常生活,却被主角们可云式恋爱打乱生活节奏的人。


开头那句引发群嘲的“暴烈地爱”,其实在原著中倒没有那么咯噔,是女主在读书时摘抄下来的一段名言。

她从小失去亲人、朋友也寥寥,因此缺乏安全感,希望能遇到一个能提供坚定汹涌爱意的人,逻辑上还算通顺。



单拎出来会显得那么矫情做作,大约是因为2025已经是对爱情的作用祛魅的年代。

如果真有什么值得至死地、暴烈地去爱,那更可能是人民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