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FSD入华:一场迟到的“半成品”实验?
今天(2025年2月25日),特斯拉开始向中国用户分批推送软件版本2024.45.32.12的更新。这场等待了6年的“期货”FSD(完全自动驾驶)终于落地,但现实可能比预期更骨感。
一、功能更新了什么?
此次推送的FSD功能被官方更名为“智能辅助驾驶套件”,核心升级包括:
1. 城市道路辅助驾驶:车辆可在受控道路(如主干道)和城市道路中根据导航自动进出匝道、识别交通信号灯并完成直行/转向,还能根据路况自主变道;无导航时则自动规划路线。
2. 驾驶监控强化:后视镜摄像头实时检测驾驶员注意力,分心时触发警报。
3. 硬件门槛限制:仅支持搭载HW4.0芯片的2024年2月后生产的车型,老车主即便付费也无法使用。
特斯拉强调,该功能仍属L2级别辅助驾驶,需驾驶员全程监管。客服明确表示,此次更新与美国版FSD存在差异,目前功能“更初级”。
二、本土化难题:数据与路况的双重挑战
中国复杂的交通环境成为FSD落地的最大障碍。例如,公交专用车道规则、频繁的“鬼探头”现象,以及行人/电动车混行场景,均对纯视觉方案构成压力。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通过调拨美国工程师团队,利用中国工程车采集的有限数据优化算法,但训练量远低于美国版本。
数据跨境限制则是另一道枷锁。中国法规要求智能驾驶数据本地存储,而美国禁止在华进行AI训练。特斯拉虽在上海建立数据中心,但核心算法迭代仍需依赖美国团队,导致中国版FSD功能迭代滞后。
三、市场竞争:性价比与技术路线的博弈
特斯拉FSD定价6.4万元,但对比国内竞品显得竞争力不足:
1、比亚迪:将高阶智驾“天神之眼”下探至10万元车型,支持高速NOA和代客泊车。
2、华为ADS 3.0:采用激光雷达+摄像头融合方案,城市道路覆盖率超99%,复杂场景决策更接近人类司机。
3、小鹏XNGP:端到端大模型实现“无图”城市导航,落地速度领先。
反观特斯拉,其纯视觉方案虽降低了硬件成本,但在国内多雾、强光等环境下易受干扰。此前美国博主测试FSD时曾出现泊车撞墙、误入逆行等问题,也让用户对本土化效果存疑。
四、用户反馈:等待六年,体验却“打折”
部分车主对此次更新态度复杂。有用户表示:“购车6年从未用过FSD,如今终于推送,却因硬件不兼容无法使用。” 即便符合条件,6.4万元的高昂选装费也劝退多数消费者——华为ADS 3.0仅需1万元,比亚迪甚至将智驾列为标配。
特斯拉的“期货”模式也引发争议。早在2021年,马斯克便承诺FSD将入华,却因法规和技术问题多次跳票。此次更新被业内视为“妥协产物”,旨在缓解市场压力,而非技术突破。
五、未来展望:特斯拉还能翻身吗?
短期内,特斯拉或面临两难:
1. 技术路线争议:若坚持纯视觉方案,需解决本土化数据不足的问题;若引入激光雷达,则失去成本优势。
2. 价格策略调整:国内智驾功能普遍降价,特斯拉若维持高价,可能进一步流失用户。
另一方面,特斯拉的端到端技术仍具潜力。其AI训练集群Cortex已部署5万个H100芯片,未来通过OTA迭代或能缩小与竞品差距。但马斯克也承认,无监督FSD在华落地“暂无时间表”。
结语
特斯拉FSD入华像一场迟到的考试:题目更难,准备时间却更少。面对本土厂商的围剿和数据法规的束缚,特斯拉能否靠技术底蕴扳回一局?
答案或许不在今天的更新里,而在未来每一次OTA的诚意中。对于消费者,这场竞争至少带来一个好处:智驾功能正从“奢侈品”变成“必需品”,而选择权,终将握在用户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