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词烂调

何家文的命运太坎坷了。

六姊妹》原著里,关于老二何家文的一生,实在太令人唏嘘。

这个从小就颇得老天垂青的天之骄女,因为在几次重要的人生选择上的失误,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尤其是在陈卫国去世后,现实让她变得更加识时务了,历尽世态炎凉,终于开始向命运妥协,为了养活自己和儿子,改嫁比她大十岁的老范



对于家文这个选择,很多人表示不理解,觉得老范并不理想,她儿子光明对这个继父也一度表现得很抗拒。

而我也是看完整本书才懂,老范虽然有儿有女,但在福利待遇都很好的电厂工作,已经算是家文能找到的比较好的归宿了。

要知道,卫国的病逝,给家文留下了一身债,婆家那帮人都指望不上,仅靠她那份朝不保夕的工作,别说还债了,就连养活他们母子都难。



更何况,家文还想供光明读书,希望他能靠上大学来改变命运。

所以,她才找了老实、可靠、又有点小钱的老范:一是图他老实,二是有个伴,三也是让他“扶扶贫”。

对此,两人心照不宣,老范也确实帮她把光明供了出来,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了上海!

01、家文的择偶标准。

天生丽质的家文,从小就不缺各种机会,但也放弃不少机会。



比如说,小学时的体操运动员选拔,中学时的市京剧团招考,高中时区革委会主任家的提亲,以及那场能改变人生命运的高考。

这些老三家欢求之不得的出风头的机会,家文却全都没放到眼里,因为她始终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她向来没什么野心,心中最朴素的愿望,无非就是:有一份工作,有一个小家,有一个爱她的丈夫,有一个可爱的孩子。



所以,她才果断地拒绝了风云人物武继宁的追求,在一众拥护者中选择了各方面都符合她择偶标准的陈卫国。

本来,家里人一致决定要给她找一门好亲事,虽然着重点各不相同,但在价值观上,他们却达成了共识,那就是:

作为何家女儿里最漂亮最聪明的王牌,何家文不能“下嫁”。



“她必须找一个比她高一点,比何家高一点的家庭。这样她的美貌和聪慧,才算充分体现出价值。”

可惜的是,国家刚刚从那场大运动中恢复稳定,各家的情况都差不多,根本没有像武绍武那种家庭的人来何家说亲。

可就算这样,家文也是极其抢手的,何家要给她说亲事的消息一放出去,周围很多单位和厂子里的适龄男青年,纷纷托人来说媒。



一时间,何家的门槛都快要被踏破了。

相比之下,卫国的家庭,其实并不占优。

他虽然是五个兄弟姐妹里的老小,可陈老太太没工作,家里还有他大姐夫和两个跟他年岁相当的外甥同住,家庭负担很重。



可在家文看来,陈卫国却几乎就是老天爷为她“量身定做”的,因为他的一切都刚刚好:

第一,自己喜欢;第二,他喜欢她多过她喜欢他;第三,谈不上漂亮但又有魅力;第四,家庭相当出身相当;第五,工作上比她优秀一些,更有发展前途;第六,身体好;第七,为人还算风雅,有趣味;第八,能吃苦。



而在对他的家庭情况粗略了解过后,直觉上和理智上,家文都认定了卫国。

家文虽然主意已定,可也深知轻易得来的东西没人会珍惜,为了给自己和家里一个交代,还是没敢省中间那个必不可少的过程。



而且,她为了保证未来的日子过得舒心,更为了确保未来在家庭中的地位,欲擒故纵地晾了卫国好一阵子,才让他“得手”。

两人确定关系后,陈老太太拿着传家玉镯亲自登门提亲。



陈老太太拿出的丰厚的聘礼和高度重视的态度,都给足了何家面子。

当然,陈家大气,何家也不小气,不仅陪嫁的小件一个不少,还添了一台电视机。



这一场婚事,男女双方都皆大欢喜!

02、厄运降临。

婚后,家文颇是过了一段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好日子。



从怀孕到生子,她都被一心想抱孙子的婆婆给照顾得无微不至,月子里更是被当作陈家的功臣伺候。

毕竟,陈老太太千难万险才从把男孩看得重的寿县带出这个家,可直到七十岁上,还没见着一个男孩,抱孙子可不就成了她的心病了吗?



家文嫁过去后,本就被婆婆当凤凰一样看重,陈老太太得了孙子后,家文的地位就更是水涨船高了,大儿子夫妻俩也愈加不受她待见。

当然,陈老太太这样做,也不仅仅是偏心

要知道,卫国是个众所周知的老好人,虽然是小儿子,可承担的功能却是老大的,家里谁有事他都不求回报的帮忙。



而陈老太太又是旧社会摸爬滚打出来的,人世洞明,早就看出大儿子靠不住,也不能指望两个出嫁了的女儿。

她深知,自己以后要是有个生病害灾,能倚靠的只有小儿子,也因此格外倚重偏爱小儿子一家。



婆婆的心思,家文心知肚明,也早想清楚了,就算婆婆将来真有躺在床上那一天,她也愿意跟卫国一起给她养老送终。

事实也确实如此,卫国单位分房后,陈老太太就跟着他们住,一跤摔了个半身不遂后,也还是主要由他们俩伺候。



在陈老太太卧床两年多的时间里,家文、卫国和两个大姑姐,以及两个外甥轮流请假照顾,才算度过了最艰难的那段日子。

唯有老大一家最薄情,不仅不出人照顾老娘,明明两口子收入都不低,可却连该出的生活费都要拖欠。



而家文当时还不知道,她的厄运其实才刚刚开始。

本来,陈老太太一走,家就散了一半,当家文突然得了肺结核,人情冷暖就更凸显出来了。



而这一场大病,也忽然把生命的真相推到家文面前。

她前面三分之一的人生,可以说都在自己的掌握中,上学,工作,恋爱,结婚,生子,也全都得偿所愿。

她要的,不过是一个幸福的家庭,可忽然间一场大病,如同彗星撞地球一般,让一向顺风顺水的她,开始见识到命运残酷的一面。



就算是在卫国的精心照顾下,家文还是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慢慢痊愈,可她工作的小淀粉厂却解散了。

又过了一年,家文的身体恢复得差不多了,卫国先后托了不少关系,才把她调入离家一墙之隔的第五制药厂。

可紧接着,卫国的单位也开始转型,国营公司改成自负盈亏的集团,科室里只留了几个人,其余的人不是转岗就是提前退休。



卫国虽然没下岗,可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他也只能自己出去打食,和同事到四川跑业务,一去就是一个月。

这一个月里,他为了省钱,总是在路边摊吃饭,结果感染上了黄疸型肝炎,回到家就开始发烧呕吐。

只不过,卫国这次没有家文幸运,没多久病情就急转直下,甲肝变肝硬化,不得不继续住院治疗。



而为了给卫国治病,家里的存款很快就花干了。

因卫国休病假,公司每月只发二百八十块钱补贴,家文一个人的工资,既要支付卫国的看病钱,又要养活一家三口,就算能报销一部分,负担还是很重。



其余缺口,只能指望陈家两个姐姐和一个大哥不定期的补贴。

03、孤儿寡母。

光明还小,尚且无法全面理解生活,体会命运的残酷和生活的重压,反而能坦然承受这一切。



而被命运眷顾了三十多年的家文,直到这个时候,才真正感受到了命运的残酷。

“它仿佛一个大怪兽,蛮横,不讲理,毫无预告地出现,不费吹灰之力就将你的生活撕裂,任凭你痛苦不堪也熟视无睹。然而,面对这一切,何家文又告诉自己,必须挺住。这个家必须有一个人是站着的。那个人注定是她,也只能是她。
没别的,扛。”



可是,随着卫国病情急转直下,家文生平第一次感到全身的力气仿佛都被抽光了,她这才发现,人在面对病魔时,竟是那么脆弱。

她不甘心放弃,也坚信卫国会好转,会痊愈。



毕竟,他曾是那么聪明强壮,又是那么善良,他不能也不该倒下!

然而,当生命最残酷的真相迈着鬼魅般的脚步走来,作为凡人,就算再不甘心,可除了接受,根本没有别的办法!



最终,卫国的人生,永远地停留在了三十九岁。

没了主心骨的陈家,更加如同一盘散沙,而家文的小家庭,也因失去卫国这根顶梁柱,看上去摇摇欲坠。



卫国的葬礼结束后,家文把家里的财产做了一个清点。

她先是从收的份子钱里拿出了五千块,先还了给卫国治病时从家艺那里借的钱,剩下的那些再加上存款,统共还有不到一万块。

此外,他们母子俩还有卫国单位分的那套房子。



存款家文没敢动,留着给光明读书用,至于母子俩平时的吃穿用度,则是靠家文上班挣的那点工资。

不过,之前卫国生病住院时,家文也遭人欺负被调到了环卫部,她当时又不能失去这份工作,就只能熬着、耗着。



后来,她为了母子俩的生计,就更不能失业了,为了多赚点钱补贴家用,她甚至还利用早晚时间,做了饭团骑车去卖。

就算这样,他们孤儿寡母的日子也很难熬。

再加上,人走茶凉,在卫国病床前承诺会照顾他们母子俩的婆家人,很快连面子工程都不愿做了。



大姑姐春荣母女俩,生怕家文会抛弃光明再走一家,竟然龌龊猥琐地以“你不回去,你妈妈可能就不要你了”为由,歹毒地挑拨光明中午回家吃饭。

毕竟,光明还那么小,一旦他被家文抛弃,他们将会很被动,因为谁都不想养这个侄子。



至于对卫国指天发誓,但凡自己有一口吃的就绝不会饿着家文母子的大哥大嫂,落井下石还嫌不够,有事更是能躲就躲。

人情如此凉薄,哪怕家文从未有过丢下儿子的念头,也不免被婆家这些人寒了心。



而她的工作也再次面临危险,厂里对她进行了几轮劝退,她都扛住压力咬牙坚持,又私下带儿子找小组长诉苦卖惨,这才保住了工作。

可就算这样,随着光明上了初中,各种费用就远非小学可比了,花销也越来越大,仅靠家文单位的那点死工资,根本撑不住。



光明的成绩要是不好也就算了,可他一直就是名列前茅,只要不出意外,考个大学还是手拿把掐的事儿。

这种情况下,就算家文对卫国的感情再深,也难免有了二婚的想法!



不过,家文就算长得再漂亮,可也不算年轻了,还带着个儿子,想要找个各方面都合适的也很难。

综合考虑下来,丧偶多年的老范,无疑是最合适家文的那个。



虽说,他比家文大了十岁,还有儿有女,可女儿已经出嫁了,儿子也参加工作到了结婚的年龄。

最重要的是,他不仅在福利待遇都很好的电厂上班,人也很老实,除了爱打麻将外没什么缺点,还能接受她带着光明改嫁。



毕竟,家文二婚的主要目的,除了想给孤独的自己找个伴儿,就是要找个人来缓解经济上的压力。

04、各取所需的重组家庭。

其实,婚姻到这个阶段,反倒露出了本来面目:各取所需。



当然,对于母亲二婚,光明就算再懂事,也不可能毫不在意,生怕相依为命的妈妈的爱会被人夺走,所以他唯一的要求,就是要求他们不能再生孩子。

而家文嫁给老范,就意味着他们原有的生活被打破,要介入到一个新的家庭中去,就会有许多关系要处理。

这一切,无论对家文还是光明来说,都是全新的考验。



好在,他俩都经受住了考验。

首先,老范对家文很好,待光明也不错,家文也竭尽全力地扮演好这个重组家庭的主妇的角色。

尤其是到了年节,他们两个本来都有浓重的家庭情结,这下更是一拍即合,仪式感十足地把面子撑了起来。



而为了摆脱老范那个单身儿子,家文甚至还下定决心做了一门善事,给他介绍了单位里的米娟做女朋友。

至于光明,也在慢慢磨合融入,从一开始对老范的戒备和抗拒,情绪逐渐变得缓和,最终接纳了老范这个朋友。

当然,对于这个重组家庭,母子俩也有过不少分岐。



比如说,光明在老范家总感觉自己像个外人。

可饲料厂卫国留下的那套房子又面临拆迁,他想换套新房子做纪念,可家文却倾向于要现钱。



光明希望保留房子,无非是想要保留住关于父亲的那些回忆,可家文却不得不考虑更现实的问题。

这几年来,家用都是老范出钱,家文的工资专供光明吃用,可光明马上就要上大学,需要的钱就不是小数了。



就算老范愿意承担他的学费,家文也不能一点准备没有,拆迁的八千补偿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而且,她本来就认为,卫国生病跟那套房子的风水有关,一直想要忘记那个地方。



更何况,光明只要能考出去,将来就没打算再回这里,家文也就更没有必要去借钱买一套新房子了。

本来,光明还对着河水猛哭了一阵,来祭奠他最在意的那个家遭到的物质层面的毁灭,悼念那个曾经温馨的小家庭从此没了“遗址”。



不过,成长不就是不断前进,又不断妥协吗?

不管心中有多少不情愿,光明都必须接受现实,父亲卫国已经是历史上的人物,而妈妈出于多种原因,则必须维持好这个重组家庭。



好歹,他还能选择远走高飞。

而光明也是直到考上了大学,才真正见识了周围人的真面目。



老范这个当继父的,厂子里的工会尚且还为他摆了一桌庆贺这一喜事,老范对光明尽到了继父的责任,当然也配享有这份荣光。

可卫国的家人,却为此事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



毕竟,卫国就留下这么一个孩子,还是老陈家的独苗。

之前,他们无人照管任其漂流也就罢了,可孩子考上大学是大事,总不能一分钱不给,不然的话,不仅道义上说不过去,外人也难免会对他们指指点点。



但光明毕竟不是他们自家的孩子,将来也未必指望得上,现在给钱基本等于打水漂,给多了他们也心疼,数额就格外需要深思熟虑。

门外,众人各执一词,门内,被迫等着被施舍的光明,则听得为难又尴尬,也第一次感受到了人生的苍凉。



最终,七八家子一起凑了六百块钱,一小撮钞票,有新有旧,有零有整。

就这,光明去南方勤工俭学,体验了一个月自挣自吃的打工生活,因没给他们带礼物,也没省下钱孝敬他们,就被他们说是自私。



“他一直把二孃当成最亲近的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可人家呢,还是把你当成个累赘,或者当成一只股票,一笔投资,是要回报的。现在还没瓜熟蒂落,多少人就等摘瓜卖钱,怎能不令人齿冷心寒!”

经此一事,光明对父亲那边的家人彻底没了念想,也更加确信,自己的路还是要靠自己走!



而直到他事业有成再回来,对回家才不太抵触,因为他走着上坡,那些走下坡路的自然对他客气许多。

当家文被经济独立后的光明“反哺”时,又何尝不是顿感前半生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可当老范认为,他跟家文这半路夫妻当的也算是相濡以沫,就在清明扫墓时,提议趁便宜卖个双人墓地,却被家文用缓兵之计给婉拒了。

在我看来,家文不是不操心身后事,应该还是另有打算,不然也不会急着让光明给卫国立碑了。



而这,何尝不是丧偶重组家庭要面临的终极考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