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滤镜狂潮:从锦上添花到喧宾夺主

好吧,要说电视剧《滤镜》,不如让我们先从国产剧的滤镜说起。

近年来,国产剧的滤镜使用已从“视觉辅助”演变为“审美绑架”。无论是古装剧的“莫兰迪灰”,还是现代剧的“十级磨 皮”,滤镜的泛滥让观众直呼“辣眼睛”。以《当家主母》为例,剧中低饱和度的冷色调让角色面色惨白,被吐槽“阴间滤镜”。而《雪中悍刀行》的“绿光滤镜”更是让观众调侃“张若昀的头发都在发光”。

对比早期经典剧集如《琅琊榜》《山海情》,其滤镜服务于剧情与时代感,而如今许多剧集却本末倒置,让滤镜成为掩盖制 作粗糙的遮羞布。

当然,电视剧《滤镜》也因此一出来就饱受热议

横向对比:热播剧滤镜争议案例





二、滤镜背后的畸形逻辑:审美焦虑与流量密码

国产剧滤镜的泛滥,折射出行业对“白幼瘦”畸形审美的妥协。演员咏梅曾呼吁保留皱纹:“我的故事写在脸上”,但《玫瑰之战》中的袁泉却被磨皮成“无瑕瓷娃娃”,与其饰演的中年律师形象严重割裂。制片方为迎合流量明星的“颜值至上”需求,甚至将“必须磨皮”写入合同。粉丝经济的裹挟下,滤镜成了“流量保险”——既掩盖演员状态不佳,又满足粉丝对偶像“完美形象”的幻想。

深层动因分析

  1. 快餐式制作:短周期拍摄依赖滤镜“一键遮丑”,如《滤镜》剧组被曝因档期紧张,用滤镜掩盖场景穿帮。
  2. 审美趋同化:平台与资本追逐“安全牌”,古偶剧必配冷色调,甜宠剧必加粉嫩滤镜,导致千剧一面。
  3. 演员不自信:张萌在《大博弈》中因过度磨皮被观众诟病,折射出演员对真实状态的恐惧。



三、滤镜之殇:当“失真”成为原罪

过度滤镜的代价是艺术真实性的丧失。凯特·温斯莱特在《东城梦魇》中坚持保留皱纹与肚腩,因为“真实是角色的灵魂”;而国产剧的“十级美颜”却让演员微表情荡然无存。例如《滤镜》中李兰迪因颜值过高,削弱了角色“容貌焦虑”的戏剧冲突,观众质疑:“她哪里丑了?”。

更讽刺的是,滤镜反而暴露了剧作短板。《玫瑰之战》因“全员磨皮”与“律所员工准时下班”的离谱剧情,被批“双重失真”。

真实与虚假的博弈案例



四、破局之道:摘下滤镜,拥抱真实

观众对真实的渴求正在倒逼行业变革。《山海情》中热依扎素颜饰演农村妇女,凭真挚演技斩获观众眼泪;《隐入尘烟》海 清“扮丑”演绎农妇,成为年度口碑之作。这些案例证明:真诚才是最好的滤镜

行业改革路径

  1. 内容为王:如《滤镜》虽因演员颜值争议被批,但其“反容貌焦虑”的内核仍靠扎实剧情赢得关注。
  2. 技术规范:借鉴韩国《请回答》系列的自然色调,或《漫长的季节》的胶片质感,让滤镜回归“服务叙事”本质。
  3. 观众教育:通过《浙江宣传》等媒体呼吁抵制畸形审美,培养观众对多样美的接受度。

五、未来展望:滤镜之外,真实永生

当国产剧沉迷于“一键美颜”时,Netflix的《后翼弃兵》却以无滤镜的真实面孔征服全球。这警示我们:过度依赖滤镜终将 被时代抛弃。正如编剧巫念顾维权事件所揭示的——唯有尊重创作本质(如署名权),才能产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

理想愿景:未来的荧幕上,皱纹可以是岁月的勋章,雀斑可以是青春的印记。当滤镜不再是遮瑕膏,而是画笔,国产剧才能真正走向“美美与共”的多元时代。

结语:在虚实之间寻找平衡

滤镜本无错,错在滥用。国产剧若想突围,需在“视觉精致”与“艺术真实”间找到平衡。毕竟,观众真正想看的,不是一张张完美无瑕的“假面”,而是那些触手可及的真实人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