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郑青亭 北京报道

2月24日是俄乌冲突爆发三周年。这一天,俄乌停火谈判终于出现若干积极迹象。

24日,联合国安理会对美国提出的关于乌克兰问题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表决中,中国、美国与俄罗斯在内的10个国家投赞成票,5票弃权,决议获得通过。据了解,美国在安理会提出的决议与早些时候在联大提出的决议草案一致,即呼吁迅速结束冲突,并进一步敦促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实现持久和平。

据央视新闻报道,美俄两国官员拟于当地时间25日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举行会晤,继续就恢复俄美两国关系和结束俄乌冲突展开磋商。报道称,此次会议是继18日美俄代表在利雅得会谈后,双方首次开展的后续磋商。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24日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表示,俄罗斯已与美国达成共识,决定在各领域恢复对话渠道。他强调,俄罗斯对于结束战争所需条件的立场没有改变,俄罗斯反对乌克兰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一点不容谈判。

美国总统特朗普24日表示,可能在数周内结束俄乌冲突。他正在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就结束俄乌冲突以及美俄经济发展合作进行讨论,谈判进展顺利。特朗普当天称,俄罗斯有美国需要的资源,比如稀土,美国正努力与俄罗斯合作促进经济发展,他愿在适当的时间访问俄罗斯。

俄乌冲突终于将迎来“大结局”?谁是这场冲突的最大输家?美国在冲突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停火后的欧洲将面临怎样的安全形势?对于这些问题,24日晚,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电话采访。

欧洲将形成新的安全秩序

《21世纪》:俄乌冲突被视为冷战结束后欧洲最大规模的地缘乱局。如何评价这场冲突对冷战后国际秩序和全球安全治理的影响?

吴心伯:这是二战结束以来欧洲遭遇的最严重的冲突。它的结束将标志着后冷战时代在欧洲的结束。在后冷战时代,欧洲的安全秩序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导,他们通过不断推动北约东扩扩大在欧洲的安全势力范围,压缩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当北约东扩逼近家门口时,俄罗斯奋起反抗,做出了强硬的回应。三年的俄乌冲突下来,美国最终决定停火,这意味着从上世纪90年代起的北约东扩政策在这里画上了句号。接下来,俄乌停火协议一经达成,欧洲将会形成新的安全秩序,俄罗斯的利益将得到尊重。未来,在欧洲安全问题上,俄罗斯将会有更大的发言权。

《21世纪》:怎么看美国在这场冲突中扮演的角色?

吴心伯:在整个俄乌冲突中,美国从始至终都是直接的当事方,其发挥的作用在不同的阶段一直在变化。从冲突起源来看,美国是最主要的推手。如果不是美国,北约东扩就无法发展;不是美国坚持,北约东扩也不会一直推到乌克兰;如果不是美国插手,也不会导致2014年乌克兰政局的动荡。在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扮演了拱火者和推动者,反对乌克兰与俄罗斯谈判停火,鼓动乌克兰继续这场战争,以削弱俄罗斯的实力,甚至是迫使普京下台。在特朗普上任后,俄乌冲突进入了第三个阶段,美国彻底认清了获胜无望的现实,不愿意继续白白消耗资金,决定终止这场冲突,有望扮演战争终结者的角色。但无论扮演哪个角色,美国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包括地缘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

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出现严重裂痕

《21世纪》:俄乌冲突爆发后美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吴心伯:欧洲在俄乌冲突中受到严重冲击,在各方面都付出了巨大代价。特别是,现在冲突结束的方式让欧洲白白付出了代价。目前,冲突的结束方式有三个特点:一是美俄直接谈判,欧洲没有发言权;二是战后安排不会对欧洲有利,特朗普不会考虑到欧洲利益;三是战事结束后,美国可能不再扮演传统的安全保护伞角色,而是要求欧洲自主加强军事投入。从这个意义上讲,欧洲在这场冲突中是一个彻底的输家(net loser),几乎没有从中获得任何好处。在冲突期间,欧洲提供了大量经济、军事援助,接受了大量来自乌克兰的移民,并且由于制裁俄罗斯,不能使用来自俄罗斯的廉价天然气,在经济上也付出了巨大代价。结果却是,欧洲在乌克兰和平谈判中被彻底边缘化了。今后,欧洲将在某种意义上变得更加不安全。

如今,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已经出现了严重裂痕。这种挫败感让慕安会主席霍伊斯根在闭幕式上当场落泪。欧洲对美国的依赖非常强烈,一旦失去美国的保护,就会变得非常脆弱。长期以来,欧洲都有加强战略自主的心愿,但现实难免骨感,不仅实力达不到,而且内部也存在分歧,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这都会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

《21世纪》:尽管国际社会多次呼吁和平,但俄乌冲突至今未能实现和平。 当前和平进程面临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吴心伯:在拜登政府期间,美国期望通过这场战争削弱俄罗斯,甚至推动俄罗斯内部政权更迭,因此,一直反对乌克兰与俄罗斯和谈,美国和欧洲一起竭力向乌克兰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这就是乌克兰和平进程最主要的障碍,即来自美国的阻力。而特朗普上台后马上推动谈判,甚至绕过了乌克兰,显现了美国在这场冲突中的主导能力。应该说,俄乌冲突的本质并非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冲突,而是俄罗斯与美国之间的战略冲突。如果美国不愿意叫停,这场冲突就无法结束。

《21世纪》: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对乌克兰的立场出现的主要变化是什么?他近日还发表了很多强势言论,包括要求乌克兰“稀土换援助”, 以及警告泽连斯基“尽快行动,不然国家就没了”。如何解读特朗普的这些表态?

吴心伯:基于美国的利益考虑,特朗普迫切希望结束这场延宕了三年的冲突。不仅如此,他认为,美国真金白银给乌克兰投入了大量资金,乌克兰应该把这些钱还给美国,从而提出了“稀土换援助”的要求。这些都反映了他的“美国优先”治国理念。有别于拜登对地缘政治和战略利益的关注,特朗普更多关注经济利益。他们的逻辑不同,政策也有所差异。

俄乌冲突加速多极化进程

《21世纪》:俄乌冲突在近期内结束的可能性有多大?

吴心伯:我认为,这场冲突应该很快会结束。美俄即将进行下一轮谈判,并且美俄首脑会晤也在计划中。对特朗普来说,结束俄乌冲突将是他在外交上的主要政绩。不仅如此,特朗普肯定是要修复美俄关系,这也符合特朗普的一贯想法,他在第一任期内就想改善两国关系。

《21世纪》:俄乌冲突是否加速了全球多极化趋势的形成?这场冲突对新形势下的全球治理体系有何启示?

吴心伯:这场冲突加速了多极化的进程。美西方国家对国际秩序的主导作用在下降,特朗普的“退群”和单边主义将进一步削弱美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同时,作为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俄罗斯的分量和影响力被这些国家重新认识。在俄乌冲突期间,全球南方的影响力不断上升,展现出了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成为推动多极化进程的重要力量。今后,在全球治理中,全球南方的力量将越来越重要。作为全球南方中的一员,中国正在大力推动这一进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