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25日电 题:从乌克兰危机看美欧关系中的“美国优先”
  新华社记者
  2月24日是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三周年。三年来,在这场冲击欧洲地区政治安全、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危机中,美国始终将自身利益和战略布局置于首位,鼓动北约扩员、施压欧洲军援、借机控制欧洲能源、大发战争财,而今为了攫取更多利益撇开欧洲并以索取矿产资源为目的向乌克兰施压。其一系列行为显示美国同欧洲盟友分歧加剧,或将进一步激发欧洲战略觉醒与自主。

      利用欧洲

  乌克兰危机是多重因素长期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真正的“幕后黑手”是美国。二战结束后,美国为了控制欧洲,在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欧洲经济走向与发展政策;在安全上主导建立北约,将欧洲多国纳入其军事同盟体系,将欧洲防务深度捆绑在美国战车上。冷战结束后,美国先后五次鼓动北约东扩,不断挤压俄罗斯的地缘安全空间,成为乌克兰危机升级的重要根源。
  美国《全球策略信息》杂志社华盛顿分社社长威廉·琼斯说:“美国和北约对俄方担忧置若罔闻,它们只关心维持霸权,并不断违背冷战结束后所承诺的与俄合作政策。”
  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后,美国一面借战事试图削弱和拖垮俄罗斯——联合欧洲对俄实施经济制裁、持续军援乌克兰,一面借机压榨欧洲——在欧洲大发能源财、军火财,加紧对欧洲的掌控。
  分析人士指出,美国在国际关系中以意识形态对立展开地缘政治博弈,其战略目标在于防止任何一个能够挑战其霸权地位和战略利益的国家崛起。欧洲则被当作工具,用来维护美国利益优先及其主导的世界单极秩序。
  法国经济学家皮埃尔·戴高乐指出,美国挑起俄乌冲突,把欧洲变成其附庸,并利用乌克兰危机破坏了欧洲稳定。

      美国渔利

  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三年间,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损失巨大,欧洲多国经济陷入困境,而美国却在能源贸易、对乌援助和对欧战略等多方面渔利颇丰。
  三年间,在美欧对俄全方位制裁之下,欧洲国家从俄油气进口大幅减少,美国借机“补位”,一跃成为欧洲地区最大的液化天然气供应国。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数据显示,2024年欧洲市场份额已占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总量的55%。荷兰石油和天然气领域专家罗纳德·德佐特说,从美国进口的高昂物流成本最终都转嫁给了欧洲国家的消费者和企业。
  三年间,美国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时,借机向欧洲出售更多武器,推动了美国军工企业集体繁荣。美国还借乌克兰危机促成北约“北扩”,进一步加深了欧洲对美国的安全依赖。
  美国《华盛顿邮报》援引一份智库报告的数据说,美对乌援助中只有远小于半数的资金送往海外,剩下的都花在了美国自己身上。根据耶鲁大学管理学院一份报告,美国的国防合同商拿到了数百亿美元,新建了超过100个工业生产设施。
  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周琪指出,这场危机让北约欧洲成员重新认清一个现实:它们只能在美国的保护伞下保护自己。尽管欧盟有各种计划和雄心,但始终未能真正实现战略自主。

      欧洲不满

  美国新一届政府上任后推行“美国优先”政策,试图利用乌克兰问题攫取更多政治和经济利益。特朗普政府不仅拿对乌援助做交易,换取能让美国大幅获利的矿产协议,还多次公开批评欧洲国家在北约框架下“搭便车”,要求其大幅增加军费开支,用于购买美国军火。同时,特朗普政府推进与俄罗斯的直接谈判,将乌克兰和欧洲排除在外,被欧洲视为赤裸裸的背叛,引发欧洲多国不满。
  德国军工企业莱茵金属公司首席执行官帕佩格形象地评论,“在谈判中,欧洲只能坐在‘小孩那桌’”。
  意大利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纳塔莉·托奇认为,若华盛顿意图积极削弱欧洲,欧洲领导人不应再以增购美国武器和天然气来取悦美方,而应采取截然相反的策略。欧洲应该通过逐渐减少对美国的依赖来加强防御。
  24日,马克龙作为欧洲的代表访美,试图让特朗普接纳欧洲在乌克兰问题上的集体立场。然而从会晤后共同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来看,两人分歧严重。美国《纽约时报》刊文说,尽管特朗普与马克龙又是拥抱又是握手,但“双方在冲突起因、各自在冲突中的角色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上存在重大分歧”。
  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的研究主管杰里米·夏皮罗认为,欧美最近的争端、特朗普政府关于“控制格陵兰岛”的言论以及即将对欧洲产品加征关税,都凸显跨大西洋关系的深刻裂痕。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欧洲、俄罗斯及亚欧项目主任马克斯·贝格曼指出,美欧过去偶尔出现的裂痕总是可以修补,但“即将到来的冲突可能会永远改变跨大西洋关系的性质”。他表示,欧洲未来应更多考虑和规划自主道路。(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