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天气回暖,有些小伙伴可能已经迫不及待换上了春装,可刚把厚重的羽绒服收进衣柜,冷空气就杀了个“回马枪”,因此感冒中招。这时候,那句“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谚语便在耳边响起。“春捂秋冻”真的合理吗?“春捂”究竟应该怎么捂?人人都适合“春捂”吗?
“春捂秋冻”真的合理吗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这句流传已久的养生谚语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它源自中国传统的养生智慧,具体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这一理念强调顺应自然界的气候变化,调整个人的穿衣习惯,以达到保健防病的目的。
“春捂秋冻”有其科学依据
从中医角度来看,春季气温逐渐回升,但早晚温差大,人体毛孔逐渐张开,阳气外散,此时若过早脱去棉衣,容易导致身体受寒,引发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中提到“风者,百病之始也”,春季主风,人们更易受到风邪的侵袭。《寿亲养老新书》中也说“早春宜保暖,衣服宜渐减,不可顿减,使人受寒”。因此,适当“春捂”可以保护身体的阳气,增强抵抗力。
秋季则相反,天气转凉,但人体阳气尚盛,适当“秋冻”可以锻炼耐寒能力,促进新陈代谢和气血运行。但“秋冻”也需要适度,过度寒冷可能导致身体受寒,引发疾病。
“春捂”究竟应该怎么捂
01
“春捂”捂多久
“春捂”具体要持续多长时间,天气变化是重要的判断依据。一般而言,当昼夜温差较大(≥8℃)时,就需要开启“春捂”模式,早晚时段需及时增添衣物,做好保暖工作。气象台预报冷空气将至时,也应提前24-48小时做好保暖准备。
从气温来看,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当白天气温超过15℃且比较稳定(持续一两周)时,身体便能够适应这样的温度,此时穿得稍微单薄一点,也不用担心会轻易感冒或染上其他疾病,“春捂”也就可以适可而止了。
在“春捂”过程中,还要关注身体感受。“捂”的程度以感觉温暖且不出汗为宜。要是“捂”时既没有咽喉燥热的不适,身体也没有出汗迹象,哪怕当时的气温比15℃略高一些,也不用着急脱掉衣服;反之,如果已经感觉身体出汗了,那就别再坚持“捂”了,不然汗水被冷风一吹,感冒风险也会直线上升。
02
“春捂”捂哪里
1.捂肚脐,温养脾胃
肚脐,也就是神阙穴,在养生保健中占据重要地位。春天捂好肚脐,能有效鼓舞脾胃阳气。对于那些胃部怕冷、经常腹泻的人群而言,在这个乍暖还寒的季节,更要着重关注肚脐的保暖,以免寒气入侵,影响脾胃健康。
2.捂脚,从下而上保暖
我们常说“寒从足下起”,足部保暖在四季养生中都至关重要,古代医书《千金要方》和《老老恒言》都提倡春季穿衣“下厚上薄”。所以,春捂时别着急让双脚“减负”,厚袜子、保暖鞋都要安排上。
3.捂背,固护阳气之本
在中医理论里,背部属阳,其中贯穿的督脉更有“阳脉之海”之称。后腰是肾的所在之处,对于胃肠道功能欠佳和肾阳虚的人来说,背部保暖格外关键。春天别急着穿低腰裤,以免后腰受寒,损伤阳气。
人人都适合“春捂”吗
哪些人适合“春捂”
老人和儿童:老年人的血液循环较慢,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容易受凉感冒;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容易受到病毒和细菌的侵袭。因此,老年人和儿童群体应特别注意春捂,避免因气温骤降而引发疾病。
慢性病患者:如关节疾病、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应更加注意保暖,避免因受凉而加重病情。
体质虚寒的女性:女性气血易瘀滞,寒冷会加重这种情况。痛经、手脚冰凉的女性,以及患有胃炎、胃溃疡等脾胃虚寒疾病的女性,都要做好保暖,多捂一捂。
哪些人不适合“春捂”
体质较强的人:体质较强的人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较好,春捂的程度可以适当减少,但仍需注意保暖。
部分小男孩:“欲让小儿安,需带三分饥和寒”,部分小男孩体质偏燥热,不用过于“春捂”。家长也无需硬给孩子多穿,过度保暖可能让孩子缺少锻炼耐寒力的机会,反倒对健康不利。
转载自:数字北京科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