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档,中国电影市场迎来了一场“封神宇宙”的正面交锋: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突破百亿,登顶全球影史票房榜前10名,而同期上映的真人电影《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以下简称《封神2》)却因口碑争议陷入票房乏力困境。
《哪吒之魔童闹海》官方海报。
两部电影虽“同源不同命”,但却折射出一个共同的文化议题——对神魔小说《封神演义》的新一轮改编热潮再次来临了。事实上,《封神演义》的改编史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其独特的传奇性、历史性与故事性的叙事特征,是改编创作的天然沃土,而这篇漫长的改编创作史,是由海峡两岸暨港澳的创作者们共同写就的。
从经典到颠覆
海峡两岸暨港澳《封神榜》改编路径分野
《封神演义》的第一个“影视化神界”搭建于1927年——创办大中国影片公司的顾无为利用京剧行头和布景,拍摄了一系列“封神”主题电影:《封神榜之杨戬梅山收七怪》《封神榜之姜子牙火烧琵琶精》《封神榜之哪吒闹海》,这些早期的无声黑白电影为封神故事的影视化叙事奠定了基础。
而第一个被大众所熟知的《封神榜》电影则是从香港开始启航的。1949年12月,“新派粤剧”电影《肉山藏妲己》在香港上映。这部以粤剧为基底的电影风格大胆而新潮,女主角秦小梨饰演的妲己专门设计了西洋软骨功、拗腰咬杯杂技等动作,后来拍摄的续集更是成为当时粤剧电影的票房榜首。
进入80年代,伴随影视剧题材的多样化与表现方式的个性化,《封神榜》的故事开始进入“小荧幕”电视剧的探索阶段,而这段探索历程依旧“始发”于港台。1981年与1986年,香港与台湾曾各自拍摄过电视剧《封神榜》,但影响力并不大,内地观众几乎不知道它们的存在。真正意义上被观众所熟知的是1990年由内地与香港合拍的36集《封神榜》,这部电视剧基本沿袭了原著内容,细致还原了哪吒自刎、黄飞虎反出朝歌等原著中的经典情节,其不脱离原著精神改编的风格至今仍被许多观众视为经典。
1990年内地香港合拍版《封神榜》海报。
在内地和香港地区在影视改编上持续发力的同时,台湾则另辟蹊径,在游戏领域“尝鲜”。1995年,台湾全崴资讯公司推出的《封神榜伏魔三太子》开创了封神题材游戏的先河,这款角色扮演游戏在FC游戏机上运行,玩家可以扮演哪吒、小龙女、杨戬和姜太公,通过打败各路敌人习得法术,最终到朝歌城摘星楼击败纣王。
台湾全崴资讯公司《封神榜伏魔三太子》海报。
2000年后,创作者们开始以解构与重构的姿态展开艺术探索。这种改编策略,不仅展现了创作者对于古典文本的开放性理解,也折射出当下文化语境的深层诉求。2001年,由陈浩民主演、香港无线电视(TVB)出品的《封神榜》横空出世,成为千禧年后的首批影视剧爆款之一。该剧大胆改编,将哪吒设定为全剧故事主角,让其由一位观众印象中“长不大的小男孩”变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年男主”,增添了主角成年后在人生理想、友情、责任等方面作出重要抉择的戏剧效果。“虽魔改但经典”成为这一版《封神榜》最大的特点。2019年,“哪吒系列”动画电影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现代精神内核,将哪吒重塑为反抗宿命的“魔童”,“逆天改命”的主题也呼应了当代青年的身份焦虑。
2001年陈浩民主演《封神榜》剧照。
不难发现,不论是影视剧还是动漫游戏,在《封神演义》的改编历程中,哪吒这一IP的改编和应用在日渐增加。他的故事主线似乎具有一种“爆款”体质,是能够令港澳台甚至是大洋彼岸的华人观众圈共鸣的“爽文人设”。
对此,香港城市大学历史学教授杨斌在接受南都、N视频采访时指出,虽有看起来“非孝道”的“割肉还母”“剔骨还父”或是与家庭断绝关系的反叛情节设定,但哪吒在故事的发展后续中,还是回归到了家庭与仙班中,他的成长路线非常符合民间戏剧文化的传统叙事结构,即从苦难开始,后修成正道——不仅脱离了人物成长单一向上的发展逻辑,更完全符合华人文化圈的原则和预期。
而在故事走向之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则要从华人文化圈共同的信仰基因说起。
“带着哪吒出发”
民间信仰在不同地域的镜像折射
2025年年初,在贺岁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爆火后,因该片未在台湾上映,便有台湾同胞在台湾街头大声呼吁:“台湾有三百多座哪吒庙,是全世界最多的,为什么我们看不了《哪吒2》?”——岛内群众的诉求,事实上也折射出《封神演义》在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长盛不衰的深层原因,即在引人入胜、趣味横生的神魔故事以外,是人们共同信仰基因的自觉传承。
既是佛教神祇,又是道教护法——在《封神演义》构建的民间神话体系中,哪吒不仅身份设定极为特别,更在海峡两岸暨港澳同时拥有大批信众。其中,闽台是哪吒信仰的重要流行地之一,据统计,整个台湾建有哪吒庙有370多座,为全世界之最。哪吒在当地被称为“太子爷”或“中坛元帅”,深受民众尊崇。有趣的是,在台湾民间文化的熔炉中,哪吒信仰经历着奇妙的现代性转化。在庙会、庆典等场合,当电子舞曲的强劲节拍撞响庙宇钟磬,头戴乾坤圈、脚踏风火轮的“电音三太子”会踩着高跷热舞——这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文化景观,恰是传统信俗创造性在地转化的生动注脚。
台湾电音三太子。
在澳门,哪吒信俗传承至今已有三百多年,2014年,澳门哪吒信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澳门不大,却建有两座哪吒庙:大三巴哪吒庙(2005年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及柿山哪吒古庙,两间哪吒庙每年都会举行哪吒贺诞活动。其中大三巴哪吒庙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因其作为中国道教庙宇与天主教遗迹大三巴牌坊建于同一处山岗,也体现了澳门多元文化交融并处的特色。
澳门柿山哪吒古庙。图源: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旅游局
香港的哪吒庙,又称三太子庙、三太子宫。光绪年间深水埗暴发致命瘟疫,客家移民于是兴建庙宇,希望得到守护神哪吒的庇佑。长洲太平清醮是香港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也是香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飘色巡游是长洲太平清醮的重点活动,哪吒正是其中的重要角色之一,作为勇敢、正义的象征,由小孩装扮的哪吒更是备受瞩目。
除哪吒之外,《封神演义》中的哼哈二将、姜太公,四大天王等人物在港澳台地区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澳门,2月14日不仅是情人节,也是当地的“石敢当诞”,而相传石敢当正是姜太公的化身;走进位于香港新界大埔的慈山寺,跨进“入解脱门”便可看到门外两侧两位金刚力士——哼哈二将,琉璃打造的眼珠呼之欲出,神情生动不已;庇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四大天王,被台湾人民视作民间守护神,其传奇故事被编写成精彩的布袋戏;同时,台湾也有众多的姜太公信众,全台共有5座姜太公庙,人们尊其为“百家宗师”,在庙中对着姜太公许愿升官发财、考试顺利……
“神是跟着人走的,哪里有华人,哪里就有华人的神明。”据杨斌介绍,自明代到清代,岭南地区大批华人移民到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定居,人们带着对家乡的思念、事业的祈愿与丰收的向往,迁居到新的环境中,便将这些美好的愿景,寄托给自己所熟悉的神明,而在迁居的过程中,人们常因为气候水土不服而生病,哪吒作为治病救人与镇水的保护神,也随着移民脚步传播得最多最广。当下,无论是海峡两岸宫庙的进香互动,还是整个华人文化圈对传统故事的改编的讨论和践行,民间信俗都承载了更多社会功能,而共同的信仰也成为海峡两岸暨港澳文化交流的桥梁。
从内地到港澳台,封神故事还在不同时空持续裂变,下一个封神宇宙中的流量明星会是谁?当创作者们不约而同地重返这个神话宇宙,他们寻找的也许不仅是创作素材,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咫尺与彼岸的文化脐带。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刘红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