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回到1950年,随便问一个人:中国刚建国,能不能和美国打一场战争?答案肯定是“想都别想”。

毕竟摆在眼前的现实太过残酷,美国工业产值是中国的几十倍,军事实力更是碾压级别的存在,二战刚结束,他们手里还攥着原子弹,随时能让任何国家胆战心惊。更别提,中国军队虽然在内战中赢了,但面对的对手是国民党军,和美军根本不是同一个量级。



于是,一个关键问题出现了:苏联是不是一开始就不相信我们能赢,所以提前给了我们56个师的装备?

苏联的担忧

苏联的顾虑可不只是随便想想。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了世界上最强的国家,军事工业一骑绝尘,武器装备压根不是其他国家能比的。

反观中国,刚刚经历了解放战争,百废待兴,工业体系几乎为零,连军队的武器弹药都得靠缴获和土办法维持。更关键的是,美国手里还有核武器,苏联自己都不敢轻易招惹。

斯大林担心的是什么?不仅仅是中国能不能打赢,而是如果中国输了,美国会不会顺势北上,把战火烧到苏联家门口。



就算不打到苏联本土,美国在朝鲜半岛站稳脚跟,对整个共产阵营都不是好消息。所以,斯大林的算盘是,一方面希望中国能顶住美军的进攻,另一方面又不敢直接下场,只能在背后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

但问题来了,苏联的援助到底是提前就下定决心支持,还是在志愿军打出名堂后才陆续追加?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正式进入朝鲜战场。此时,他们的装备依旧是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老三样”——汉阳造步枪、缴获的美制武器和土法制造的手榴弹。面对的是全副武装、机械化程度极高的美军,怎么看都是一场实力极度悬殊的较量。

可战场上的现实远比纸面数据复杂。志愿军用极限的战术素养、钢铁般的意志和超乎常人的战斗精神,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打出了惊人的战绩。



第一次战役,志愿军以“迂回穿插”战术,将美军打得措手不及;第二次战役,志愿军更是抓住美军的弱点,利用夜战、近战和伏击,将美军主力逼退到三八线以南。

而这一战,不仅让美军震惊,也让苏联意识到,中国军队的战斗力远超他们的预期。斯大林这才下定决心,开始大规模向中国提供武器装备。

苏联的援助并不是一开始就到位的,而是分阶段进行的。在志愿军入朝初期,苏联的援助非常有限,更多的只是象征性的支持,主要是提供一些物资和少量武器。真正的大规模援助是在第二次战役后才开始的。

当志愿军打出名堂,证明自己能在战场上和美军较量后,苏联才开始陆续向中国提供大批装备。这其中包括56个步兵师的武器配备,还额外提供了10个铁道兵师、101个独立高射炮营、5个野战炮师、2个火箭师、6个坦克师、28个空军师的装备。



这些装备的来源也很有意思,不少是苏联新生产的武器,但也有一部分是二战时期美国通过租借法案援助给苏联的老旧装备。

真正决定胜负的不是装备,而是意志

如果苏联在战争初期就提供56个师的装备,战争的进程可能会有所不同。但现实是,志愿军在几乎“裸装”入朝的情况下,依靠惊人的战斗力和战术素养,硬生生打出了世界范围内的震撼效果,才换来了苏联后期的大规模援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