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六大劳务品牌培养“技术担当”
北京日报记者 代丽丽 实习生 鲁肖宜
北京也有劳务品牌?有。在去年年底举行的2024全国劳务协作暨劳务品牌发展大会上,北京机器人技术员、金隅琉璃匠、北京园林绿化工、北京温暖侬嫂、智能防水堵漏维修工、京城消防设施操作员六大北京劳务品牌首次亮相。
作为一座劳务输入型城市,北京近年来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技能培训等措施,成功打造了一批具有北京特色、市场竞争力强的劳务品牌,成为新的“北京名片”,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实验室,常锋(左)指导学生操作机器人完成搬运任务。北京日报记者 代丽丽摄
机器人技术员
从传统车间到无人工厂
在示教器上快速调整参数,旁边的机械臂便按照设定好的参数抓起零件,送往指定位置……在北京轻工技师学院的实训室里,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带头人常锋正在指导学生进行操作。
常锋曾是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北汽集团专业技术带头人。从业十多年,他亲身经历了汽车工厂从工业3.0到工业4.0的巨变。“现在都叫无人工厂了。比如焊接吧,一台车有6000多个焊点,人工焊的时候,特别慢,还容易焊偏或者遗漏,现在用工业机器人来焊,不仅效率高,还特别精准。”常锋说,现在汽车制造商已经普遍采用机器人来作业,“以前的老式车间,1500人干一天只能下线30台车。现如今有了工业机器人,200人一天就能下线1300台车。”这一变革不仅在汽车制造领域发生,工业机器人以其高精度、高效率的特点,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液晶面板、家用电器、饮料等制造行业。
2024年,北京智虫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创建了“北京机器人技术员”这个劳务品牌,并由中关村融智特种机器人产业联盟申报。
“北京机器人技术员”劳务品牌负责人李丹介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连续6年位居世界首位,装机量占全球市场的36%。《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要打造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机器人产业集群。然而,这一快速发展背后,高技能人才的短缺成为制约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与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缺口达500万人,其中机器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未来缺口300万人,目前国内的人才供求比为1∶10。目前,中关村融智特种机器人产业联盟已经签约了全国300余名机器人行业专家,培训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应用等相关人员近5000人。今年2月联盟成功在北京市人社局备案成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首批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证书即将在今年7月开考。
智能防水堵漏维修工
从“卖力气”到“卖技术”
在东方雨虹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实训课上,学员小刘正全神贯注地操作着红外热像仪。当红外热像仪扫过墙面时,有水的地方在屏幕上显示出一片蓝色。通过智能设备,精准定位到了渗漏点。
“以前觉得防水就是涂涂料,现在才知道得像医生做手术一样找病灶。”小刘边说边用注浆枪精准插入裂缝,堵漏材料随着压力计指针摆动,缓缓填满墙体内部的空隙。
这所学校的培训基地里,没有炫目的智能设备,却处处可见被剖开的“建筑骨骼”:十几块不同场景的防水层切面展示墙,像地质标本般清晰标注着结构层、找平层到防水层的标准工序。“防水工程成败关键在施工工艺处理。墙皮像牛皮癣一样,一块一块地掉,就是因为防水的基层没做好,导致下面泛碱,砂浆层也跟着掉……”技能老师张广辉敲着混凝土施工模型说道。凭借严苛的要求,他带出的徒弟有数十位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上获奖。
培训结束后,学员就可以跟着师傅去建设工地上工了,很快就能成长为独立的防水堵漏技术员,很多人干几年就成了技术大拿,甚至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一些学员选择返乡创业,带动家乡劳动力实现从“卖力气”到“卖技术”的转变。
燕伟曾是一名搬运工,也跑过快递,学了防水堵漏的技术后,月收入从7000元增长到3万元,更成了家乡县城防水工程队的“技术担当”。月入3万的背后,是劳务品牌赋予的职业尊严与市场认可。
东方雨虹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长周园介绍,“智能防水堵漏维修工”依托东方雨虹公司,形成了由建筑防水、建筑修缮等业务板块组成的系统服务体系。品牌关联从业人员规模超过120万人,技术实力雄厚。截至目前,已为行业累计培养技术工人90万人次,为市场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
北京劳务品牌特点
来自全国各地务工人员为主体
其他几个劳务品牌也在提升技能、促进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京城消防设施操作员”品牌在全国共有150多所消防培训机构,每年开展消防设施操作员职业技能培训10万余人,其中北京地区每年开展消防设施操作员职业技能培训达到2万余人。“北京市园林绿化工”与多所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为首都培育出大量草坪园艺、花卉园艺、园林植保等技能人才。
记者发现,与其他地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京劳务品牌的核心从业群体以来自全国各地的在京务工人员为主体。这一现象深刻反映了北京作为全国性劳务输入城市的特殊地位。北京劳务品牌的建设重点,在于为外来务工群体提供全方位的职业发展支持,通过系统化的就业指导和专业技能培训,帮助务工人员提升职业素养,掌握实用技能,从而实现稳定就业。这种“授人以渔”的劳务品牌发展模式,不仅为北京的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更赋予了务工人员一技之长的职业竞争力。
这些劳务品牌以其“精准培训+品质认证”的经验,为就业与招工提供新思路。当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带着证书走向全国各地,这张“北京名片”悄然书写着技能改变命运的生动故事。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