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刘澜昌

2025年2月24日,特朗普与马克龙在白宫的会晤无疑成为全球政治舞台的焦点,尤其是在特朗普宣布准备与俄罗斯重启外交接触,且不考虑乌克兰政府参与的背景下。这一声明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也揭示了西方大国在乌克兰危机中的复杂博弈。特朗普的“几周内结束战争”言论,不仅是对现有局势的一种挑战,更反映出美国与欧洲之间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深刻分歧。而马克龙的反应,既充满了外交上的试探,也暗示着欧洲在这一问题上的复杂利益和不断变化的战略目标。



特朗普明确表示,他有信心能够在短短几周内结束乌克兰战争,且他认为若“聪明的话”这场战争可以得到快速解决。对于这样一个简单却激进的停战设想,马克龙并未直接反驳,而是表态称停战在几周内是“可能的”。两位领导人在会晤中还提到,派遣维和部队进入乌克兰并成为停火协议的一部分已经取得进展。特朗普明确指出,普京准备接受“欧洲军队在乌克兰部署”作为停战协议的担保人,且这一方案的核心要素是欧洲必须承担未来对乌克兰的支持,而美国则准备“收回”其在乌克兰的巨额援助。

特朗普此番言论无疑暴露了他对战争后果的另一种“经济主义”视角:美国的巨额援助被视为一种负担,解决乌克兰问题需要找到一种“经济上可行”的方案,这不仅涉及到美国与俄罗斯的外交重启,也意味着乌克兰将被视作一项“交易资产”。特朗普提出的“矿产资源协议”,显然是将乌克兰作为一种资源交换的对象,尤其是在全球稀土资源和矿产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特朗普的这一立场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西方国家一直以来对乌克兰的支持逻辑——乌克兰不再是单纯的受害者,而成为了国际政治博弈中的一个重要筹码。

而马克龙的态度则更为微妙,他在会谈中坚持要求美国为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这一表态显然是试图填补美国撤回援助后可能留下的空白。在马克龙看来,欧洲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角色不仅是提供经济援助,更需要在安全领域发挥领导作用,确保乌克兰不被进一步边缘化。然而,马克龙的“维和部队”方案与特朗普的立场相碰撞,前者希望通过欧盟主导的安全保障体系来加强欧洲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话语权,后者则明确表达出希望欧洲承担更多责任的立场。马克龙的外交策略明显是想通过向美国施压,争取更大的战略自主权,同时确保欧洲在乌克兰危机中能有足够的发言权。



特朗普与马克龙的分歧,不仅仅体现在对乌克兰未来援助的态度上,还揭示了欧洲与美国在处理俄罗斯问题上的不同战略。特朗普在对俄政策上采取的是一种“以谈判为导向”的姿态,而马克龙则更倾向于强化欧洲的安全保障体系,强调与美国不同的战略自主性。特朗普的主张将俄罗斯视为一个“可以通过谈判解决”的对手,而马克龙则认为,面对俄罗斯,欧洲必须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确保自己的战略利益不受美国“撤回援助”策略的影响。

然而,无论特朗普的“快速和平”愿望是否能成真,乌克兰的命运显然将继续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在没有乌克兰参与的情况下,西方大国之间关于乌克兰问题的博弈,必然涉及到复杂的资源争夺、地缘政治角逐以及安全保障等多个维度。而乌克兰作为一个战火纷飞的国家,显然已经成为了西方列强在全球战略棋盘上的一个“棋子”。



马克龙和特朗普的言论暴露出西方世界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深刻裂痕,这不仅仅是两国在外交上的差异,也反映出西方国家在如何解决俄乌冲突中的根本性分歧。特朗普试图通过经济利益来解决问题,马克龙则注重欧洲的战略地位和安全保障,两者的合作潜力充满不确定性。而更为重要的是,乌克兰的命运将取决于这些“策略”背后的博弈和利益交换。

这场关于乌克兰未来的讨论,远远没有简单的“停战协议”那么简单。它关乎大国之间的资源分配、政治博弈与未来战略布局。美国和欧洲之间的分歧,恐怕只是其中一个缩影,背后隐藏的是全球大国在处理地区冲突中的复杂考量与深层次利益对抗。在这样的背景下,乌克兰究竟能否“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命运,依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疑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