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雪域忠勋

雪域奋身一岁艰,援藏稳边不畏难。

戴月披星深情满,焚膏继晷苦心丹。

朝忆津沽同筑梦,夜思袍泽共担难。

行囊尽纳荣光返,新征再唱凯歌还。

2024年是对口支援西藏30周年,对于任常兴来讲也是响应党中央号召走进西藏极为不平凡的一年。2024年1月,应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科技处副处长任常兴同志挂职拉萨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同时受聘第一届西藏自治区消防标准化、应急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2025年1月,他圆满完成中组部、团中央第24批赴藏博士服务团援建工作后顺利返津。从世界屋脊重回繁华津都,亦长亦短的一年时光,拉萨市安全生产监管成效明显优化,应急管理行政执法质量显著改善,技术服务支撑应急管理效能大幅提升......受援地区持续焕新,发生了喜人变化。而一年前牢记嘱托担使命的铮铮誓言仍在耳畔,助力“平安拉萨”的援建经历还历历在目。


初入高原:关关难过关关过

巍峨的雪山、蓝天白云和漫山遍野的牛羊,这是大部分心目中雪域高原的模样。2024年1月,中组部、团中央第24批赴藏博士服务团成员来到西藏。面对如画的美景,任常兴还来不及好好欣赏,就被严重高原反应折磨得头痛欲裂、呼吸困难。拉萨市海拔在3650米以上,属温带干旱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不到450毫升,空气含氧量是平原地区的60%左右,除了缺氧、高寒、低气压、温差大、高辐射环境,朝十晚六的不同作息、当地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以及深处异乡的孤寂......这些都是援藏干部长期面临的问题。作为援藏干部的任常兴,初登雪域高原,“鼻干出血”“心慌头痛”“睡觉被胸闷憋醒”等一系列不适症状接踵而至。但这些都没有磨灭任常兴援藏的决心,他以共产党员的赤诚之心、家国情怀、挺膺担当,在较短时间里克服了高寒、缺氧、孤独,从刚到西藏时的“两眼一抹黑”,到完全适应工作环境,他用了不足半个月。就这样,任常兴将人生与海拔4000米的雪域高原紧密相连。

从踏上雪域高原的那天起,任常兴就把西藏当作第二故乡,干西藏事、喝西藏水、做西藏人。按照“了解区情、服务地方、积累经验、增长才干”的要求,聚焦拉萨市发展短板和薄弱环节,以更宽的眼界、创新的思路、务实的态度和踏实的作风,立足岗位作贡献,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深入藏区:步步难行步步行

援藏工作在任常兴记忆中存留了很多难忘的瞬间。“在林周县、尼木县开展执法检查活动中,西藏工作出差路途的遥远以及山路崎岖艰险,是在以往未曾经历过的。”任常兴说。执法检查从拉萨市出发要单程5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偏远县城,翻越5000多米的高山,途径临崖临水盘山路段,随时有峡谷落石滑坡的风险。凭着一股“韧劲”,他踏遍全市3个行政区、5个地级县和3个功能区,累计检查企业150余次,发现安全事故隐患335项,下发行政执法文书156项,助力实现了拉萨市生产安全事故数、死亡人数“双下降”。

寒来暑往、黑夜白昼,总有人坚守岗位,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平安。近百次的应急值守、1500个小时的分秒不怠,任常兴时刻密切关注监管领域的各项安全动态,只为当好群众的“守夜人”。值守期间,应急处置房屋坍塌、垃圾场火灾、人员密集场所燃气泄漏、内涝排水等安全事故,并重点排查燃气安全、“九小场所”等事故隐患,全力守护一方平安。

援藏以来,他积极适应新岗位,主动与同事交流学习,分享在天津消防研究所工作的好经验、好办法。同时,他以身作则、亲力亲为,参加组织实施了各种应急演练,利用战例复盘、现场提问、讲解示范等形式,多次深入企业单位指导事故灾害隐患整改,主动服务辖区内寺庙及文物古建筑、非煤矿山和危险化学品企业,力求解决重点疑难隐患,并在2024年度“博士服务团”考核中评为优秀。


雪域丹心:在世界屋脊书写忠诚与担当

在拉萨的一年,对任常兴而言是分秒必争的。从气候宜人的渤海之滨,到高寒的西部地区,当接过援藏的接力棒,任常兴就开始思考:如何真正为这片雪域高原留下点什么?

帮,就要帮到点上;扶,就要扶到根上。拉萨市应急管理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基础明显薄弱,任常兴认为,援藏工作重点不在多排查一家企业隐患,最为重要的是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任职期间,他不断强化“三管三必须”责任落实和规范严格执法,组织全市应急执法培训并主讲授课6次,开展“交叉+联合执法”大练兵3次,锻炼执法骨干30余人,在全区应急管理行政执法练兵和比武竞赛中荣获团体三等奖和2个单项冠军的好成绩,实战拉动培养一支高水平执法队伍。依托单位优势及自身资源,找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结合点,积极搭建起合作交流的平台,协助同西藏大学、成都市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天津消防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全区首个应急管理战略发展合作中心,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应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同时,针对三个功能园区执法现状,首次成功实现柳梧高新区管委会执法委托并开展试点应用,有效解决了执法主体失格问题。

期间,任常兴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负责编写了《石油储罐区安全检查》《烟花爆竹安全检查指引》等6项现场检查技术文件,汇编了《安全生产典型执法案例汇编》《安全生产执法实务问答》......十余万字的背后,一系列规范执法、执法监督等各方面工作的法规有了制度雏形,应急管理系统行政执法质量有了根本保障。



选择援藏:是情怀,亦是荆棘和远方

适应了内地便利的生活条件、丰富的生活物资、适宜的环境气候,远离了家乡和亲人,任常兴跟绝大多数援藏干部一样,经历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压力。无数个深夜因思念亲人而夜不成眠,无数个深夜因高原反应辗转反侧,但更多的还是对父母身体的挂念、是缺席孩子成长、家庭陪伴的愧疚。但他从来没有踌躇、没有犹豫,更没有后悔,只是在电话那头,默默说一句“没事,都挺好的”。因为他知道,这是他心甘情愿选择奉献的远方。

“查隐患,除病患,一丝不苟;舍小家,顾大家,爱岗奉献”是任常兴家庭最真实的写照。妻子宋军芬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长期工作在基层医疗一线,同样肩负着繁重的医疗工作。家中老人年事已高,两个孩子年幼在学,妻子宋军芬用柔弱的肩膀担负起照顾全家老小的重担。生活的烦扰、工作的压力,她从来不向丈夫吐露。她深知丈夫远在援藏一线,责任重大,为了不让任常兴分心,她常常坚定地说“不能耽误援藏工作,任何困难我们都可以克服。让你安心援藏,是我们对你最大的支持!”

任常兴把对家人的愧疚化作工作的最大动力,“既然踏上高原,就必须全力以赴”是任常兴出发援藏前对自己说的话。

双向奔赴:与雪域高原难说再见

作为本次援藏博士服务团成员之一,任常兴同志秉持“受得了枯燥、耐得住寂寞,解得了难题、干得出成绩”的政治信念,不忘滚烫援藏初心,牢记崇高援藏使命,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和消防技术优势,同拉萨当地干部群众同心同行、融为一体、打成一片,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进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的灵魂三问,真正把“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共产党员崇高精神融入血脉、铸入灵魂。

欢送仪式上,一条条洁白的哈达和声声问候,一张张合影、一次次温情拥抱,都饱含着一年来彼此深厚的情谊。援藏期满归来,任常兴却格外怀念那段在雪域高原的日子。他说,“到了西藏,才对家国情怀有了更深切的感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是我一生的财富。如果组织需要我再次前行,我将义无反顾。”

“一次援藏行,一生援藏情”的情怀已深深扎根在任常兴心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