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社部网站2月25日消息,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其中,任命杜江峰为教育部副部长,免去其浙江大学校长职务。
杜江峰,男,汉族,1969年6月生,江苏无锡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博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
杜江峰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和工作多年。1985年,16岁的杜江峰考入中科大少年班,并于近代物理系获得理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此后,杜江峰留校任教,曾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党总支副书记、书记,物理学院副院长、执行院长,国际学院院长(兼),苏州高等研究院院长(兼)等职。
杜江峰是“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他一直致力于使用磁共振方法进行量子计算的实验研究工作,是我国最早从事量子计算实验研究的科研工作者之一。
2002年,杜江峰在国际上第一次成功地实现了量子博弈的实验研究,实现中国国内量子计算实验研究工作首次刊发在国际权威杂志《物理评论快报》上。由于这项研究成果的新颖性,《自然》的科学新闻对该工作成果作了专题报导,英国的《新科学家》以及美国物理学会与欧洲物理学会的新闻网站也都报道了该项研究成果。
2009年,他带领自己的科研团队做出的又一项重要成果产生:首次在真实固态体系中实现了最优动力学去耦,这项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杂志《自然》。这项研究的重要性在于极大提升了现实物理体系的性能,从而朝实现量子计算迈出重要的一步。该成果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2009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2015年3月,杜江峰领衔的研究团队再一次发布创新研究成果:他们利用钻石中的氮-空位点缺陷作为量子探针(简称“钻石探针”),选取了细胞分裂中的一种重要蛋白为探测对象,将量子技术应用于单个蛋白分子研究,在室温大气条件下获得了世界上首张单蛋白质分子的磁共振谱。这项成果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上,同期《科学》“展望”栏目专文报道称赞“此工作是通往活体细胞中单蛋白质分子实时成像的里程碑”。
据公开资料,杜江峰曾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nce 3篇、Nature 2篇、Nature子刊13篇、PRL 34篇)。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2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1年、2018年)、中国物理学会黄昆物理奖(2010-2011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物理学奖(2019年)、周光召基金会“基础科学奖”(2016年)、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015年)等科技奖励。
2016年,杜江峰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他没有太多科研之外的时间,几乎每天都呆在实验室和学院里。他希望“能多做出一些原创性创新成果,有朝一日在这个领域能够引领世界前沿研究”。
2018年4月,杜江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22年12月起任浙江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直至此番履新。
近期,以DeepSeek为代表“杭州六小龙”出圈,在其背后,浙江大学极具存在感。DeepSeek、云深处科技和群核科技的创始人都是浙江大学的毕业生。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本硕均就读于该校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在15年前的硕士论文致谢中,梁文锋特意提到了母校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严谨的治学气氛,并将之称为“研究生期间重要的收获”。
浙江大学与蓬勃的民营企业,已成为支撑杭州城市创新的重要养分。今年初公布的“2024年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数榜”上,浙江大学位列2024年中国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指数榜第一,这已经是浙大连续3年蝉联榜首;据保守统计,“浙大系”上市公司已超过300家,市值超过5万亿元,早已成为创新浙江的一张名片。
2月14日下午,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刘捷赴浙江大学和“浙大系”企业专题调研创新发展工作时说:“浙江大学在创新浙江建设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探索科创体制机制优化中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编辑: 殷滋
责编: 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