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苟春 戴竺芯 吴冰清
达州开江,717株中山柏葱郁挺拔,预估经济价值可达610万元;广元旺苍,米仓山森林每年为全县吸引近500万游客,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多亿元;宜宾兴文,一根根普通的竹子经过加工变身为生活用品,一年实现竹业综合产值385亿元……
在四川各地,“点绿成金”的生态范例正持续涌现。森林里潜藏的丰富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价值,持续不断为经济发展贡献绿色“GDP”。
从横的多面性,到纵的链条性,近年来,四川省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高质量建设“天府森林钱库”,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让森林资源真正成为老百姓手中的“摇钱树”。
唐家河大草堂风光(图据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让森林变身“钱袋子”
底气在哪里?
绿海涌动,生金有道。
建设“天府森林钱库”,四川有无限潜能——从“家底”看,3.81 亿亩林地面积,18.95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森林宝藏中,藏着丰富的物质产品,为“天府森林钱库”的建设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从机遇上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需求也不断增加。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绿色食品,成为“森林钱库”建设和发展的良好市场机遇。
乘机而上,离不开政策的指引。去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印发《建设“天府森林四库”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木竹加工、林产化工、苗木花卉、生态旅游康养等业态,积极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可以看到的是,四川已综合自然地理、交通设施、发展基础、相关规划等多种因素,形成平原丘陵区、盆周山区、川西峡谷区、攀西地区“天府森林钱库”四区格局。四区根据自身条件优势,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走特色发展之路。
唐家河拍摄到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短尾猴(图据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比如,在包括成都等17市的平原丘陵区,着力培育现代林业产业基地,集聚发展木材培育加工、林板家具生产、竹、木本油料等林产品加工业,打造高质量、智能化、数字化、全链条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等;在包括绵阳等11市的盆周山区,主要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储备林和木本粮油、木、竹等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建设等;在川西峡谷区,重点培育国家木材培育基地,支持发展优质饲草等草产业,发展生态旅游业,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等;在攀西地区,还要打造森林康养品牌,形成夏季消暑、冬季御寒的森林康养新业态等。
天赋资源、市场机遇、政策支持,三者叠加,让四川打造高水平“森林钱库”,高效推进生态价值转化更有底气。
扩大森林产品激活生态产值
攻坚万亿目标
“‘森林钱库’的核心要义就是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推动森林产品变商品、资源变资本、价值变产值,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四川省林业与草原局改革与产业发展处相关负责人说,作为“钱库”最传统、最生动、最直接的交换形式,森林物质产品是四川“钱库”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以大径级木材的培育为例,四川正着力扩大森林物质产品产出。在达州开江县的红花山中山柏大径级木材基地,有717株中山柏,预估经济价值可达610万元。“再培育20年,这些中山柏的亩均经济价值可达30万元,对于‘森林钱库’发展意义重大。”开江县林业局党组书记胡凌说。
不过,如何解决生态保护与木材供给之间的矛盾?答案落在了“建设国家储备林”上。
“建设国家储备林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国家培育大径级木材,提高大径级木材的数量和质量,根本任务是提升森林的综合生产能力,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四川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算了笔账:目前全省有上亿亩人工商品林,待四川储备林1018万亩规划任务完成后,按25年项目运营周期测算,将增加木材蓄积1亿立方米以上。
据调查平均每亩可蓄积木材3立方米,按照每立方米500元计算,价值达到1270亿元以上,“如果加上产业链加工增值收入,储备林项目综合收入可望达到三千亿元,是名副其实的千亿级‘金矿’。”
“同时,在储备林建设过程中,还能创造更多务工机会。我想,这是高水平‘森林钱库’,推进其价值转化的一个缩影。”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四川给出了推进木竹资源培育、林板家具振兴、竹纤维扩能增效、森林旅游康养提升等八方面建设任务,力争到2030年,全省林业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万亿元,建成万亿元级“天府森林钱库”。
竹浆纸巾
森林经济蓬勃兴起
天府处处都是“摇钱树”
新年伊始,宜宾兴文经开区竹产业园内,数家公司的生产线都已开始满负荷运转。竹片经过自动机器的工艺加工处理,变成了竹餐具、竹包装、竹家具、竹纤维复合材料……
“目前,四川竹产业综合实力已迈入全国第一方阵。”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产业处相关负责人透露,多年来,四川坚持着力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从2018年起,接续制定5年发展计划、3年提升行动,并全面完成目标。目前,四川竹林面积、竹产业产值均位居全国前列,建成全国最大竹浆纸集聚发展区,形成以竹浆纸、竹食品和竹文旅为鲜明特色的产业体系。
宜宾兴文的竹林
以宜宾兴文为例,该县竹资源禀赋,是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县,在省市指导下,正以建设全国最大的竹纸浆模塑餐具生产基地和西部最大竹笋加工贸易集散中心为目标,打造百亿级“森林四库”产业,力争到2027年全县林业综合产值达到150亿元。值得一提的是,该县的“以竹代塑”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建成全国首家创新竹日用品交易中心,推广销售酒店、餐饮、竹家居、竹文创等4大系列竹制品1万余种。
和兴文一样,青神、大竹等地“以竹代塑”产业发展也持续向前。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推动“以竹代塑”产品走向市场,省级层面还将继续发力。下一步,四川将细化“以竹代塑”行动指导相关规划和方案制定,推动“以竹代塑”产品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带动公众参与,进一步培育扩大竹产品消费市场。
“以竹代塑”加工生产线
展开“天府森林钱库”的图卷,自然之笔正绘就“点绿成金”的宏伟之景——泸州泸县,油茶加工、销售与茶旅融合的综合性示范产业集群,预计能带动3000人就业,产生经济效益9000万元;眉山市洪雅县瓦屋山,依托“森林+”旅游新业态,在省级政策引导下,积极打造精品线路和新兴品牌地,发展生态旅游;广元曾家山将山水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以生态康养为主题,打造集观光休闲、康养健身等于一体的森林康养业态……
如今,各具特色的森林经济蓬勃兴起,建设森林钱库,天府处处都是“摇钱树”。
竹产品
持续发展森林里的“绿色GDP”
四川预计7年投入1950亿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天府森林钱库”建设正稳步推进,持续为经济发展贡献“绿色GDP”。
数据上看,2023年全省林草综合产值超 5200 亿元,同比增长10.4%。具体来说,木材产量330.99万立方米,大径竹4636.04万根,林下产品在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同时,增加了林农收入;依托丰富的林草资源推进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综合收入约1900亿元;年下达护林员管护资金3.4亿元,生态补偿17.7亿元,直接为山区农民增加劳务收入和补偿收入;此外,森林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等方面的生态服务价值,从2012年的1.4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1.9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8%。
为促进这座生态与财富共荣的绿色宝藏可持续发展,四川未来将如何迈步?
从省级层面看,四川林草将从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支持政策、突出典型示范、提升服务能力等五方面发力。
以服务保障举例,四川成立“天府森林四库”专家指导委员会,整合川内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力量,为项目开发提供技术指导、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我们也期待各地积极响应,围绕本地实际,共同为天府森林钱库点绿成金的事业来出力。”
目前,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正制定新的三年计划,分解任务清单,按年度推进工作。四川力争建成万亿元级“天府森林钱库”。计划到2030年,林业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万亿元,农民从林业上获得人均年收入超过6000元,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达到2.2万亿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四川篇章正在谱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