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的政治舞台上,一场精彩纷呈的大选已经拉开帷幕。这不仅是一场党派之间的权力角逐,也是一场国家未来方向的审视与决策。尽管大选结果基本尘埃落定,但围绕这些结果所展开的讨论和思考,才刚刚开始。

这次大选中,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两位核心人物身上:联盟党的默茨和选择党的魏德尔。当大选的号角吹响时,似乎没有人怀疑过联盟党在民调中的优势地位。29%的支持率为默茨铺平了通往总理府的道路,让他成为众望所归的领头羊。然而,这位基民盟的老将虽有着丰富的政治背景和谈判技巧,却从未在政府体系中担任一官半职,这样的履历也让不少观察家心存疑虑。


默茨一直以强硬的右翼立场而闻名,他明确反对前总理默克尔的中间路线,并誓言要将联盟党推向右边站队,以此来削弱极右翼的德国选择党。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默茨这种向右靠拢的策略,可能正是其支持率不菲的关键所在,但同时也可能会使他面临新的政治挑战。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魏德尔和她所领导的选择党。尽管选择党在此次大选中取得了20%左右的得票率,仅次于联盟党,但由于德国历史遗留的反极右翼情结,魏德尔此次想要进入政府仍是天方夜谭。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选择党在大选中输得一败涂地。相反,他们通过挑战传统的政治禁区,打开了通往未来的潜在路径,也使其在德国政坛的影响力在不断提升。

根据德国法律,联盟党虽然赢得组建内阁的权利,但无法单独执政,因为他们的29%票数不足以撑起一个稳固的政府。因此,未来的政府之路必然是一场精密的谈判游戏。这里面的悬念在于,默茨究竟会选择与谁携手共进?是社民党、绿党这样的传统对手,还是曾被他斥为“敌人”的选择党?


在此背景下,若默茨与选择党展开任何形式的合作,势必掀起新一轮的政治风暴。毕竟,德国民众对极右翼的警惕心理根深蒂固,而前总理默克尔在公开场合对这一可能性不予认可,更为这种合作蒙上了一层不确定性。

这场大选不仅仅对德国国内产生深远影响,对国际关系尤其是中德关系同样至关重要。从经济上看,中德双边贸易额已超过2500亿欧元,中国连续多年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意料之中,默茨在外交姿态上对中国表现出积极态度,他强调了两国经贸合作的重要性,并愿意在解决中欧贸易摩擦中扮演建设性角色。

然而,最扑朔迷离的是,在乌克兰问题上,默茨坚持与美国特朗普政府不同的立场,明确支持乌克兰的安全,这无疑会在美德关系中留下裂痕。这样看来,与中国保持良好合作对默茨而言,不仅符合其经济战略需求,同样也可能是他在国际政治棋局中,寻求平衡和独立的一步妙棋。


毫无疑问,此次大选为德国政治翻开了新的一页,无论是从党派力量的重组来看,还是从中德关系的发展来看,变革的契机与挑战并存。如果说,默茨最终能成功组建政府,那么他能否兑现承诺,打破政治舒适圈,真正推动德国走向正轨,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还需要拭目以待。

换个角度看,魏德尔与选择党虽未能如愿进入政府,但他们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能否将这股现实主义的“极交通”化为发展的动力,则取决于他们接下来的每一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