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信诺产品矩阵(支点记者 郑玮 摄)
安徽坚持科技打头阵,构建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力。
“祖冲之三号”实现超导量子计算最强优越性,“人造太阳”装置取得世界级重大突破,超导质子回旋加速器打破国外垄断,科大讯飞多语种智能语音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近一年来,安徽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成果丰硕、喜讯不断,“科创大省”的名头越来越响。
1月20日,安徽省省长王清宪在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安徽坚持科技打头阵,锚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走在前列,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教育科技人才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安徽科创何以能?接受支点记者采访的多位安徽科创人士认为,安徽的科创制度顶层设计亮点在于:深挖本土创新潜能,通过技术“沿途下蛋”,持续找到产业转化点;待技术相对成熟后,提供优质的科创软环境,为企业提供全流程孵化服务;同时,安徽加大科创基金丛林建设,形成了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安徽还向外借脑借力,深度链接长三角,实现与先进地区的“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贯通,加快项目产业化蜕变。
江淮潮涌,安徽运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主动作为,科创潜能进一步释放。
“沿途下蛋”的科创魔力
能量、物质、信息被认为是主导未来的“关键技术”。近年来,抢占了多个“关键技术”制高点的安徽,正成为中国创新版图上的重要阵地。
在合肥科学岛上,有着“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实现上亿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成为聚变研究从基础研究迈向工程实践的重大里程碑;深空实验室打造的“天都”双星实现绕月编队飞行,以卫星通信、导航、遥感为代表的空天信息产业,已成为全球争相竞逐的万亿级“蓝海”。包括稳态强磁场装置、同步辐射装置在内,安徽已有、在建、预研的大科学装置达到13个,数量居全国前列。
安徽科创成果“井喷”背后,政府“沿途下蛋”科创机制成为技术产业化的“加速器”。
以“人造太阳”项目为例,该技术不仅衍生出了“质子刀”和“透视眼”等高端技术,还推动了低温装备的发展,提高了大科学工程中氦低温系统设备的国产化率,进一步推动了国内深低温行业整体进步;强磁场技术也在抗癌创新药研发等领域衍生出多项高端成果。
“技术能一路‘沿途下蛋’,我们才能持续多年潜心研发。”1月24日,合肥中科离子医学技术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离子)董事长刘璐接受支点记者采访时感触颇深。
她介绍,中科离子是中国科学院和安徽省政府共同打造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平台,也是聚变实验研究衍生技术转化成立的企业,专注于聚变能源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公司重点产品为超导质子回旋加速器。
质子放疗是目前国际上最尖端、最先进的新型放射疗法,被称为“杀癌利器”。超导质子回旋加速器是超导质子放射治疗系统的“心脏”,多年来,这项技术一直被国外垄断。2016年,中科离子成立,致力于研发国人自己的超导回旋加速器。
“公司成立之后,前期研发投入就有好几个亿,但我们从来没有动摇的时候。”刘璐说,在政府持续支持下,公司团队埋头苦干8年,不断产出阶段性成果,一步步助推了聚变能源技术的延伸。中科离子的质子项目团队先后实现200MeV(兆电子伏)、240MeV超导质子回旋加速器调试出束,可满足肿瘤质子放射治疗的全深度覆盖,中科离子也成为240MeV高能医用超导回旋质子加速器的全球独家供货商。
安徽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衍生的科技成果,安徽已建立“跟踪发掘—二次开发—转化孵化—迭代应用”的“沿途下蛋”机制。
在该机制下,安徽省专门成立成果转化工作专班,常态化对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运行维护机构,开展衍生科技成果发现、挖掘、策划、转化和服务工作,催生了中科离子、中科太赫兹、中科光栅等知名企业。安徽还组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数据空间、环境5个研究院,集聚一批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检测验证和技术经纪等人才,承接转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研究成果和衍生技术。
“‘沿途下蛋’是一种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措施,通过企业、资本、科技的融合,可助力大科学装置在诞生过程中,不断产生科技成果,并将其孵化走向市场。”安徽省社科院城乡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储昭斌总结。
优质服务打造科创“梦工厂”
从中科离子出发,一路向北,约3公里处,一座近200米的高楼巍然耸立,蓝色玻璃幕墙在阳光下折射出耀眼光芒,高楼周围是拥湖而建的现代楼群——这就是坐落于安徽“科大硅谷”核心区的中安创谷科技园,园区由安徽中安创谷科技园有限公司建设运营。
当冬天的暖阳斜照进室内,中安创谷公司会议室6个红色大字——“用心赋能科创”,愈发夺目。
中安创谷公司董事长王芳望向这6个字,笑着表示,科技成果落地不仅仅是找到合适的技术,在转化落地过程中还面临诸多难题,比如融资、人才、产业政策等综合服务,有时候,还需要为企业解决生产端的问题。“如果看科技创新的硬件,安徽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从科创软环境上看,我们提供的全要素全方位全周期的服务一定是用心的。”
在王芳看来,只要抱着“用心”的服务态度,为园区企业定制非标准化科创服务,就能让更多的科技企业在合肥落地生根。
“在2021年的比赛中,有一家叫中科新源的企业选手,他们通过比赛接触到了我们的服务实效,最终将公司总部从江苏整体搬迁至中安创谷。”王芳所说的中科新源,是一家初创企业,他们将国外应用于半导体晶圆工厂制程设备腔体控温的先进热电温控系统引入国内,填补了国内该项空白。
中科新源选择安徽合肥创业,正是因为看中了中安创谷公司给予的扶持。“我们针对团队创业的痛点提供全方位服务,他们不仅完成了B轮超亿元的融资,公司产品也已打入多家国内知名半导体厂商,同时占据了一定的国外市场份额。”王芳介绍,后来,该企业还遇到产业链原材料问题等,中安创谷公司都帮助企业一一化解。
定制化服务之外,中安创谷公司作为国有孵化平台,还连续8年承办“创响中国”安徽省创新创业大赛、组织企业家开设创谷成长营、邀请业内“大牛”做客海创讲堂……一系列举措让这座创新园区吸引了超900家企业汇聚于此,其中不乏星图测控等上市公司总部。
一头牵着高校和科研院所,一头串联创投、产投资源,中安创谷公司依托中安创谷科技园紧密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空天信息、科技金融五大产业,开展产业招引和培育,中安创谷科技园已经成为吸引“科漂”人才的强磁场。
根据2025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安徽扩面实施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惠及企业1.2万家。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突破7500亿元,增长20%以上。
中安创谷科技园(企业供图)
主动融入长三角借脑借力
练好内功之际,安徽还深度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向长三角借脑借力,如在省发改委常态化设置皖苏合作联络处、皖浙合作联络处等职能处室,积极引入长三角科创资源,推进一体化合作。
2025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安徽省出台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牵头实施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攻关项目7项,共建首批12家创新联合体。沪苏浙城市与皖北城市结对合作帮扶持续深化。沪皖共建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签约建设。居民服务“一卡通办”事项扩大到78项,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事项扩大到176项,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开通运行。
近日,安徽省科技厅牵头起草《安徽省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并于2月8日至3月8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安徽融入长三角的步伐正在加快。
企业已经在区域联动中走在前面。
国产屏显龙头企业维信诺就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优势,在安徽合肥、江苏昆山等多地布局,打造区域协调创新生态圈。
“2015年,我们江苏昆山项目实现量产。之后,合肥也点亮了总投资440亿元的G6全柔AMOLED(一种屏幕显示技术)生产线。”在维信诺展厅里,工作人员向支点记者介绍,在多个基地联动下,维信诺产量得到快速提升。
支点记者看到,维信诺为红旗高端行政座驾打造的14.2英寸柔性AMOLED车载屏收缩自如。工作人员介绍,这款具备超薄设计与滑移卷曲功能的屏幕,与高端汽车内饰实现了完美融合。
除了车载应用,维信诺的柔性屏还被广泛应用于可折叠手机、卷轴屏笔记本、弯曲屏显示器等产品,与荣耀、小米、OPPO、vivo等知名手机品牌建立合作。公司不仅是首个制定柔性显示国际标准的中国企业,在创新技术和应用方面的全球“第一”也达到了20多项,还获得了显示产业唯一的“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2024年上半年,维信诺AMOLED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位居全球前三,AMOLED智能穿戴面板出货量全球第一。
安徽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科技厅带领企业走进长三角科研院所已经形成常态化机制,该省还成立长三角一体化工作专班,在上海、浙江等地驻点办公,推动科创协同发力。
在对接过程中,安徽积极推动区域“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贯通,实现与长三角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充分互动,吸引更多优质创新资源汇聚安徽。
编辑丨胡馨月
编审丨刘定文
新浪微博|@支点财经
地址|湖北·武汉·楚天传媒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