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强化支点意识,抬升发展标杆。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支点建设的重要指示和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对标对表学习中部兄弟省份的创新发展经验,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支点杂志社联合派出了由社科专家、骨干记者组成的湖北支点建设调研组,于1月20日前往合肥市,围绕安徽如何加速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课题展开了为期一周的调研,现分别从创新生态、制度供给两个维度以深度报道形式展示此次调研成果,敬请关注。
东超科技自主研发的“无介质空中悬浮成像”技术产品演示(企业供图)
科创成果的背后,是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
1月20日,被誉为“科创之城”的安徽合肥,再次迎来高光时刻。
当天下午,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成功实现了上亿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运行新的世界纪录,次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发了这一重大喜讯。
1月26日公布的2025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称: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建设成效显著,“祖冲之三号”实现超导量子计算最强优越性,聚变能源商业化进程走在世界前列,“天都”双星实现绕月编队飞行。九韶内核软件、超导质子回旋加速器等一批技术和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多语种智能语音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28.2%。
超级科创成果的背后,是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2024年,安徽零基预算、“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科技金融等改革创新举措获国务院综合督查通报推广,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成为全国样板。全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5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753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3家,总数均居全国第一方阵,科技企业“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正在加快形成。
在科创的强力加持下,2024年安徽省GDP同比增长5.8%,迈上5万亿元台阶,成为中部六省中第四个5万亿级省份。
“科创”,越来越成为这个长江与淮河之畔的中部省份最亮眼的金字招牌。
7轮超4亿融资
助中科大硕士成“创业牛人”
因在实验室里偶然接触到光学领域的“负折射平板透镜”技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科大)硕士研究生韩东成意识到其在空中成像领域的潜力。
这颗创业的种子就此埋下,说干就干,韩东成与研究生同学范超联手成立了安徽省东超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超科技)。
1月22日,在东超科技,支点财经记者体验了多种“空中成像”技术的应用场景,感觉阵阵新奇。无需触碰屏幕,手指轻点,就可以在空中对投影内容进行移动、旋转、放大等操作。东超科技自主研发的这项“无介质空中悬浮成像”技术打破国际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将科幻电影场景变为现实。
“在虚拟现实技术领域,我们面临的前沿创新是全球竞争的焦点,必须自主突破关键技术。”东超科技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韩东成说,安徽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为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只有坚持创新、深耕场景、协同合作,才能在科技浪潮中实现长远发展。
如今,东超科技已是国内“空中成像”领域的头部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但回想来时路,东超科技差点“半途夭折”。
在探索空气成像技术的路上,有两种方案极具挑战:第一种方案是通过光场重构,即将所需光线在空气中重新汇聚再发散;第二种方案是激光电离,即将空气中的氧原子、氮原子作为介质,通过高能激光聚焦,电离发光。究竟选择何种研发路径?2016年创业初期,韩东成和范超犯了难,考虑到第二种方案中的激光器很难小型化、激光必须打到高空、颜色单一且分辨率较低以及商业化效率低等因素,团队选择了第一种方案。
“第一种方案也是难做的。”中国科学院相关专家说,这种方案对光场重构中的负折射率材料要求极高。事实也确实如此。选定好的技术路线没有回头路,韩东成找遍各大光学材料生产厂商,均无一家能拿下这类材料的生产。
怎么办?韩东成和范超不得不自己打磨材料,最终在2017年底,完成了样品研发。
尽管有了技术,企业没有资本加持还是走不远。
2018年初,带着刚刚研发成功的技术样品,韩东成和范超来到北京中关村参加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和黑马会组织的“合创汇”路演活动。在这场路演活动上,公司受到资方青睐,获得合肥高新投资集团800万元的天使轮资金。
有了资金,企业才更容易引进高端人才。
“公司刚成立时,资金有限,人才留不住,更不用谈引进高端人才。”韩东成那时很难过。当获得融资后,东超科技做了两件事情:第一,打通了产品从实验室阶段到量产阶段的所有工艺环节;第二,引入职业经理人,完善公司绩效管理和考核制度。
2019年1月24日,东超科技迎来第三轮融资,获得北京中科创星硬科技创业投资合伙企业千万级的Pre-A轮股权融资,公司估值达数亿元。
有了技术、资金、人才还不够,企业需要应用场景、市场订单。
“从一个创业点子,到历经7轮超4亿元的股权融资,目前东超科技市场估值达30亿元。”安徽中安创谷科技园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芳见证了东超科技的飞速发展。她告诉支点财经记者,在疫情期间,团队帮助东超科技寻找应用场景、寻找资金,为企业度过最艰难的时刻出了不少力。如今,东超科技产品已在医疗、汽车、社区等领域大量应用。
喜讯传来,1月17日,东超科技官宣完成5800万元B+轮融资,从天使轮到B+轮,老股东合肥高新投继续跟投。
东超科技是安徽培育新兴产业的缩影。2025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围绕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强化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大力推进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未来产业培育工程,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挺进“蓝海”的新增长引擎。
在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张毅看来,安徽通过完善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服务链“五链融合”的“科创+产业”创新生态体系,构建起了新的发展格局,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释放了发展活力。
“只要中科大提出需求
安徽将全力满足”
漫步合肥街头,“中科大”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科大讯飞、科大硅谷、中科离子……
近年来,中科大积极参与合肥的创新创业生态建设,通过设立孵化器、创业基金等方式,支持学生和校友创业。在科研成果转化领域,中科大与当地企业合作,推动了多个高科技项目的落地,助力合肥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2022年10月,由安徽省与中科大合力共建的科技商学院应运而生,聚焦培育“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科技产业组织人才。
1月25日上午,支点财经记者来到科大讯飞合肥总部展示区,这里科技味满满。翻译机、智能助听器、AI学习机等一系列“满满科技感”的产品在展区里有序陈列。
科大讯飞品牌中心总监刘辉告诉记者,春节前夕,科大讯飞发布全国产算力平台唯一深度推理大模型讯飞星火X1,率先在教育、医疗等刚需场景应用,获国家能源集团、中国石油、中国移动等行业龙头认可,彰显强劲实力与潜力。
2月10日,科大讯飞市值超过1270亿元,公司宣布讯飞开放平台上线DeepSeek全系列模型。
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安徽人工智能产业逐渐聚势成群。早在2013年,合肥高新区就成立了国内首个专注于语音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中国声谷以科大讯飞为核心,吸引一大批人工智能企业来此聚集发展。
如今,中国声谷汇聚了国家智能语音创新中心等100多家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平台,研发出2000余款软硬件产品,上市了100多款首发重大装备和软件,众多高端智能产品走向世界舞台,推动合肥高新区逐渐形成人工智能上下游产业链集群式发展格局。
科大讯飞的迅猛发展、中国声谷品牌的打造,与安徽省的倾力支持密不可分。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安徽与中科大双向奔赴,广受关注。当时,中科大校长包信和表示,“怎么回报安徽都不为多”,安徽省委书记韩俊回应,“我和省长随叫随到。”之后,安徽省省长王清宪表示,“只要中科大提出需求,安徽将全力满足”。
在科大硅谷,一批量子科技领军企业集聚于此,量子科技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应用。国盾量子是目前国内唯一量子科技A股上市公司。在该公司展厅一隅,陈列着“祖冲之二号”同等规模的超导量子计算机,硕大的装置颠覆了常人对计算机的固有印象。
目前,合肥重点布局三大量子产业,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聚力打造“量子中心”,已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66家,培育了以国盾量子、科大国盾、本源量子、国仪量子、中电信量子为代表的头部企业。最新全球未来产业指数报告显示,合肥在量子信息领域排名全球第2,仅次于美国纽约。
“科大硅谷”33亿元基金航母也已启航,其中8只子基金实质性投入运营,重点投资智能制造、新材料、汽车等领域的创新团队。
数据显示,安徽作为全国创新版图的重要一极,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43.6%,提高0.7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16.1%、提高2.1个百分点,创新生态日益完善。
科大硅谷外景(支点财经记者 郑玮 摄)
“赋权”改革激发科创活力
中科大1/3博士生留皖就业
科研实力强劲的省份不少,为何安徽“科创”品牌如此响亮?
在安徽省社科院城乡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储昭斌看来,安徽开创性将传统的“先转化、再奖励”科创模式,改为“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新模式,助推了安徽科创蓬勃发展。
具体来说,就是先将科技成果所有权通过赋权的方式转让给项目成果完成团队,学校不再享有成果所有权,再通过协议约定,经市场定价后,学校享有科技成果转化的部分收益。
这意味着,科技成果转化从传统的“先转化后奖励”变为“先赋权后转化”,也可以理解为“先分田后分粮”。
曹平是中科大副教授,一直投身于高精尖海洋物探装备的关键技术研发工作。乘着赋权改革的东风,曹平所在的科研团队与中科大联合组建了中科采象公司。
“我们从2021年8月30日申请赋权,到成立公司差不多4个月的时间。”曹平说,赋权改革有效解决了科技成果处置难、科研人员“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难题,大大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
在曹平看来,“赋权”让科研人员真正成为成果的主人,能够自主组建团队、成立公司,学校与科研人员会按照协议约定收益分配比例。
安徽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首先,由科研团队梳理权属清晰、应用前景明朗的职务科技成果,提出赋权申请并经学校审核通过,签订赋权协议,学校将80%(转化到省内)或70%(转化到省外)的所有权赋予科研团队。后期,学校也可以把留存的20%或30%的成果所有权,通过技术转让协议让渡给科研团队,使科研团队100%持有成果所有权。
赋权改革激发了企业创新热情,目前,中科采象的海洋拖缆地震勘探采集装备“海经”系统,顺利完成在深度3000米以上的超深水海域的油气勘探作业,并发布了我国首张超深水三维地质勘探图,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拥有全套海洋地震勘探拖缆采集装备的国家。
“以前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归属单位,按无形国有资产管理,无法赋权给技术发明人,影响了科研人员转化积极性,导致大量科技成果停留在实验室、锁在抽屉里,造成极大浪费。”安徽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新模式让科研人员拥有科技成果全部所有权,有效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动能,实现高校、科研人员、转化企业三方共赢。
目前,安徽省推动中科大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改革试点在106家高校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推开,截至2024年11月底,累计赋权成果1109项。
不止是科研带头人,安徽的科创氛围,也对高端人才产生了极大吸引力。昔日的中科大毕业生因为在合肥很难获得高收入,大多选择了出国留学,毕业生留学率一直高居国内高校前列。而在2022年中科大毕业生中,42.7%的本科生、21.8%的硕士生、34.9%的博士生,选择留在了安徽就业。
安徽元硕太赫兹科技有限公司就有30%的团队人员来自中科大。该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太赫兹/毫米波成像技术的科创企业。公司仅需2秒,便可获得一份人体3D数据,并同步分析出脊柱侧弯、Ⅹ型腿等肌骨结构异常问题。
“我们公司创始人赵振利博士就是在中科大本硕博连读毕业,我本人毕业于中科大生物信息学专业。”公司产品经理张庆林向支点财经记者介绍,目前该企业的“太赫兹毫米波技术脊柱侧弯初筛及临床应用”项目,已荣获第七届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第一名。
以中科大技术和人才为核心,合肥正加速形成创新“同心圆”,有力支撑安徽高质量发展。
安徽科创底气:八成科技
攻坚由企业牵头
在中科大科技商学院执行院长叶强看来,从科学创新走向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企业和企业家处于关键的链接位置,是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变量与环节。
“我们不生产电,我们是绿色电源的搬运工。”中科海奥董事长陈滋健说。
该公司是合肥创新院投资的第一批企业,十年磨一剑,目前公司已完成C轮融资,正筹备上市计划。
“一栋楼就是一个创新联合体,一栋楼就是一个产业链。”合肥创新院院长吴仲城在接受支点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科创企业成长的陪伴者,合肥创新院致力于打造具有合肥特色的“科创+产业”生态。
目前合肥创新院已累计孵化培育企业超400家,参投5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出中科美络、中科中涣、中科海奥三家上市辅导期企业,在合肥所有新型研发机构中入围数量排名第一。
在合肥创新院的“科漂驿站”,一场场“头脑风暴”,思维火花闪烁,前沿观点碰撞,几位年轻人在这里用人工智能“画”出了对未来人类心理世界的构想。
“我们就是要瞄准可产业化的科技成果,发挥科研技术优势,用好创新院平台,加速实现创新技术产业化。”吴仲城表示,该院将继续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科创企业成长服务体系等体系建设,整合人才、资本等资源为企业赋能,服务地方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
合肥创新院(支点财经记者 郑玮 摄)
“不是谁都能够把‘科创’加到产业上,这是靠产业内企业家的作为。”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中科大管理学院教授刘志迎认为,“科创+产业”,实质是高度重视科研成果在产业中的应用。
不可否认,安徽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上,有自己的一套做法。刘志迎从三个方面解析安徽“科创+产业”的路径:一是政府积极出台政策引导传统产业依靠科技研发力量实现转型;二是招商引资上,瞄准被“卡脖子”的“缺芯少屏”等关键产业主体,舍得投资支持企业发展,走出了一条发展新路;三是大力支持国内外拥有硬技术的创业者来安徽创业,支持实验室成果来皖转化,形成了以科技创新为主心骨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态势。
目前,安徽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80%以上的省级科技攻坚项目由企业牵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比重达81.3%。
刘志迎表示,政府在科技研发上舍得支出,加上科技金融的加持,科技型企业加快上市步伐,让企业家有了盼头,这种生态吸引大量全国投资者来安徽投资兴业。
科技创新是发展的“最大增量”。安徽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进而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搏出产业裂变式发展的新高度。
数说安徽
安徽省国土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人口6121万,2024年GDP跨上5万亿元台阶,同比增长5.8%。粮食产量836.9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增速居工业大省第1位。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20.4%、高于全国12.4个百分点。
汽车产量保持40%以上增长、达357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94.5%、达168.4万辆,产量均居全国第2位。集成电路产量增长47.4%,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81.4%。光储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价居全国第3位,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评价居全国第6位。
“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23.6%。整车出口量跃居全国首位,全国每出口4辆汽车就有1辆是安徽造。全省智能算力规模达到1.6万P、增长130%。工业云平台应用率升至全国第3位,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1.2万亿元。
新增全国重点实验室15家、总数达23家。扩面实施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惠及企业1.2万家。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突破7500亿元,增长20%以上。联合知名高校和企业共建安徽高等研究院,首招硕博研究生735名。柔性引进院士及团队92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41.7万人。
(支点财经记者 李剑军 袁阳平 郑玮)
编辑丨胡馨月
编审丨刘定文
新浪微博|@支点财经
地址|湖北·武汉·楚天传媒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