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 11 点,上海某老年食堂门口排起长队,但队伍里一半是年轻人。他们熟练地刷着老年卡,买走 5 元两荤一素的补贴套餐,而真正来吃饭的老人却被挤到角落,无奈摇头。
澎湃新闻调查显示,该食堂日均客流量 800 人次,其中非老年人占比超 40%,单日亏损达 5000 元(上海财政局公示数据)。
当 “老年专属福利” 变成全民薅羊毛现场,这场暖心工程为何沦为财政和道德的双重困局?
这问题,可太让人揪心了,也得好好掰扯掰扯。
咱们先谈谈老年食堂的理想和现实。
国家的目标那是相当明确,按照民政部《十四五养老规划》,2025 年要实现城市社区老年食堂全覆盖。这想法多好啊,想着给老年人吃饭提供便利。
可现实却给了重重一击。就说上海某区,20 家老年食堂里,14 家依赖财政补贴,平均存活周期还不足 2 年,这是地方民政部门内部报告里写得明明白白的。
为啥会这样呢?咱来看看成本结构。第三方餐饮行业调研显示,食材成本占比 60%,就拿那 5 元套餐来说,实际成本都得 12 元,人力加租金又占比 30%,这补贴根本就填不满这缺口啊。
不过也有做得好的例子,杭州某民营老年食堂,通过 “企业冠名 + 送餐入户”,居然实现了盈亏平衡,浙江卫视《民生实验室》都报道过,这就值得好好琢磨琢磨了。
再瞅瞅,到底是谁在薅老年食堂的羊毛。
这里面水可深着呢。美团跑腿代购,年轻人花 3 元跑腿费,就能让骑手用老年卡代买套餐,这可都是暗访截图和订单记录能证明的事儿。
还有社区黄牛,批量收购老年卡,以 8 元 / 份转卖套餐,一个月轻轻松松赚过万,新民晚报暗访都报道出来了。
为啥会出现这种事儿呢?政策漏洞那是关键。身份核验太简单了,就凭老年卡刷卡,都没人脸识别,技术公司的人接受访谈时都这么说。
补贴规则也有缺陷,按人次补贴,这不是催生 “刷单式就餐” 嘛,某食堂经理匿名接受采访时也倒了苦水。
财政补贴老年食堂这事儿,争议可大了去了。
纳税人那叫一个愤怒,微博话题热评里都有人喊:“用我交的税养黄牛?” 社科院财政研究所报告也指出,全国老年食堂年补贴超 300 亿,这钱要是用来建农村公路,都能建 10 万公里了。
再看看老年人的真实需求,中国老龄协会抽样调查显示,80% 的老人希望送餐上门,而不是到店就餐。
山东某村实地访谈时,农村老人更是直言,5 元套餐太贵了,自己做饭成本还不到 3 元,对价格那是相当敏感。
那这老年食堂的困局咋破呢?咱可以看看国际上的经验。日本的介护餐,政府补贴加上保险支付,企业根据老人健康数据定制餐食,日本厚生劳动省案例里就是这么操作的。
新加坡的 “乐龄餐车”,流动餐车开进社区,按照失能等级差异化定价,联合早报都报道过。咱国内也有不少创新尝试。
北京搞了 “养老助餐电商平台”,老人线上点餐,补贴直接抵扣,能杜绝转卖,这是北京市民政局试点文件里规定的。成都的 “时间银行”,年轻人给老人送餐积攒积分,以后能兑换自身养老服务,华西都市报都跟踪报道了。
说到底,老年食堂的困境,本质就是 “一刀切” 政策和精细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与其大把撒钱搞补贴,真不如把选择权还给老人。民政部官员也表态了,2025 年将推行 “补贴跟人走” 模式,老人可以自主选择食堂或者上门送餐。
现在我就想问大伙一个问题:如果取消老年食堂补贴,把这笔钱直接发给老人,你支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