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应当“无事不扰”的何止企业

前段时间,一则新闻报道让我眼睛一亮,心头一震。该报道标题是《全市纳入“无事不扰”清单企业达10.5万户,首批试点企业被检查量环比降八成》。

何谓“无事不扰清单企业”?就是把经过各监督部门综合研判会商后,确立其信用好、风险低、合规高,然后纳入“无事不扰”清单的企业。对这些企业,各监督部门应最大限度地减少现场检查,首批试点结果是被检查量环比减了八成。

也就是说,之前我们对这些企业的检查活动中有八成是不必要、多余的、无用的,不是促使企业进步,而是无事找事,干扰企业正常运营,加重企业负担,使企业领导干部有力难使、有苦难言的活动。停止或者说清除这些无益而有害的检查,不仅有利于完善企业的科学管理,并为企业锻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而且可以解除束缚企业职工大展宏图的手脚。

特别是当今社会正处于深刻变革、风险与机遇并存、经济发展艰难爬坡的时期,提出对企业“无事不扰”的思想方针,必然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提高行政的有效性和执政的科学性,是一种管理的革新,生产力的解放,怎能不让人眼亮心动!

其实这种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检查,岂止发生于企业?几乎是泛滥于社会的普遍现象。人们曾把久攻不克的无效会议和文件报表的过多过滥,比作压在基层机关和领导干部头上的两座“大山”。

这几年,对基层单位的巡视巡检、督导督查、普查专查、初查复查、线上查线下查、多头伸手查,特别是月末岁尾,各条线上的上级部门争先恐后,纷至沓来,迫使基层干部舍其主业,疲于应对,有的单位不得不设立“接检专员”“接检办公室”。不断的“迎检”,已成基层单位难以承受的第三座“大山”。

迎检的次数过多,时间过长,已让基层领导干部“苦不堪言”。有些巡检又用力过猛,急于求成,动辄“一刀切”“一锅煮”。专于求功,没有大问题就抓住小事不放,上纲上线,甚至把在特定范围和人事上使用的倒查多少年,泛用滥用。不顾检查对象的实际情况,不作调查沟通,硬性推动某项指令的落实,更使人无法接受,等等。

“无事不扰”的思想方针及其试点实践,是在新的形势下解决新问题的新措施,已取得显著成效,得到广大基层干部的认可和拥护,实际上是一种执政能力提升的表现,望能继续完善,扩大试行,推而广之。(任炳)

来源:北京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