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顶积雪未消,在人迹罕至的苏峪口深处,横空出世的西夏官窑让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专家震撼不已——这是西夏宫廷用瓷烧造地,使用的是北方的原料和技术,出产瓷器却与景德镇湖田窑的精细白瓷极为相似,素面薄胎、通透莹润。
“江西和宁夏距离这么远,近两千公里之外能有这样相似的产品,起因是什么?”初次看到苏峪口瓷窑址出土瓷器,景德镇陶瓷大学讲师张立非常震撼。
日前,“2025年苏峪口瓷窑址考古新发现专家论证活动”在宁夏银川市举行,来自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故宫博物院等单位的30余名文博专家出席,现场踏查了苏峪口瓷窑址、观看了文物标本,并进行学术交流研讨。
这是苏峪口瓷窑址部分发掘现场航拍画面。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苏峪口瓷窑址在2017年考古调查时首次被发现,遗址范围约4万平方米。从2021年到2024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复旦大学正式开展发掘工作,目前已发掘2400平方米,揭露出包括六座窑炉在内的完整作坊遗迹,并在窑场周围发现了开采瓷土、煤、石英、石灰等制瓷原料与燃料的矿坑。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等人认为,苏峪口瓷窑址作为西夏官窑,融汇了当时我国南北方高端的窑业技术。
秦大树说,遗址区的馒头窑、筒形匣钵、涩圈叠烧的装烧工艺,尤其是作为制瓷燃料的煤,都体现了西夏制瓷业受到北方先进窑业技术影响。“以煤为制瓷原料,在北方很多地区直到金代才开始推广,但苏峪口瓷窑址在北宋晚期就存在了,应该是受到了北方当时最先进的磁州窑和定窑的影响。”
这是苏峪口瓷窑址出土的薄胎细白瓷,硬度高、通透性强,具有玻璃质感。新华社发
北方的技术、就地取材的瓷土,如何烧出南方景德镇湖田窑那样细腻通透的白瓷?考古人员研究发现,苏峪口瓷窑址出土瓷器中,石英含量及性能参数已经接近甚至达到了现代“高石英瓷”的技术标准,是我国“高石英瓷”的最早发现。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朱存世说,苏峪口本地出产的瓷土三氧化二铝含量较高,无法烧制出通透细腻的白瓷,是当时的工匠创造性地在瓷土中添加了石英,提升了二氧化硅的比例,降低了三氧化二铝的比例,才烧制出了与湖田窑极为相似的产品。在最近一次发掘中,考古人员清理出煅烧石英的窑炉——烧制过的石英更易粉碎。
“这将我国瓷胎‘二元配方’技术从元代提前到西夏,在两宋时期全国窑场中首次发现,在我国窑业技术上独树一帜。”朱存世说。
来自全国多所文博机构的专家学者踏查苏峪口瓷窑址现场。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西夏的匠人,如何懂得这种技术?秦大树分析认为,北宋皇室和文人士大夫阶层青睐“极简风”,素面薄胎白瓷是当时流行的审美风尚,这也影响到了西夏王室。“宋和西夏经历过‘蜜月期’,在技术和文化上存在密切交流,我们推断,很大可能是北宋官方派遣了南方和北方的优秀工匠来到西夏,帮助他们生产这种细白瓷。”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政认为,苏峪口瓷窑址的发现,首次说清了西北地区精细白瓷的生产面貌,并且解决了西夏宫廷用瓷的来源问题,以全新材料助推了陶瓷考古的发展。
此前,陶瓷考古界对西夏瓷的认知,停留在灵武窑发现的黑釉剔刻花瓷器上,而西夏陵、西夏佛塔等地出土的白瓷来源则一直未能弄清。考古调查研究发现,苏峪口瓷窑址比灵武窑存在时间更早,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西夏瓷窑址。
这是此前灵武窑出土的西夏黑釉剔刻花瓷器。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灵武窑的风格和金人的审美趋同,证明西夏后期的审美风格受到了金的影响。”秦大树分析说。
作为一项重大考古发现,苏峪口瓷窑址实证了两宋时期多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进程。未来的发掘工作,将持续完善这一拼图。(新华社记者马思嘉 冯开华)
又讯:中国最早“高石英瓷”在贺兰山深处现世
这是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出土的花口碗(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在位于中国西北的贺兰山苏峪口深处,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西夏宫廷用瓷烧造地。最新研究表明,这里生产的瓷器中,石英含量及性能参数接近甚至达到了现代高石英瓷的技术标准,是中国高石英瓷的最早发现。
苏峪口瓷窑址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距离西夏陵约40公里,在2017年考古调查中被首次发现,确认遗址面积约4万平方米。
从2021年到2024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复旦大学正式开展发掘工作,目前发掘面积2400平方米,揭露出包括六座窑炉在内的完整作坊遗迹,并在窑场周围发现了开采瓷土、煤、石英、石灰等制瓷原料与燃料的矿坑。
考古专家认为,从现场发现的“官”字款匣钵和窑址生产模式看,苏峪口瓷窑址可确定为西夏官窑,所生产的杯盘碗碟等日用器皿,主要供应西夏王室。
西夏由来自青藏高原的党项民族于公元1038年建立,一度与宋、辽、金并立,鼎盛时曾控制河西走廊,公元1227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攻灭。其都城兴庆府建于今银川市,距离苏峪口瓷窑址只有40余公里。
2024年10月24日,考古工作者在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进行发掘(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苏峪口瓷窑址出产的瓷器为薄胎细白瓷,通透莹润,硬度很高,与当时景德镇湖田窑出产的白瓷极为相似。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柴平平说,苏峪口本地出产的瓷土三氧化二铝含量较高,无法烧制出通透细腻的白瓷,当时的工匠创造性地在瓷土中添加了石英,提升了二氧化硅的比例,降低了三氧化二铝的比例,才烧制出了与湖田窑极为相似的产品。
在最近一次发掘中,考古人员就清理出煅烧石英的窑炉,而烧制过的石英更易粉碎。“这将中国瓷胎‘二元配方’技术从元代提前到西夏,在两宋时期全国窑场中首次发现,在中国窑业技术上独树一帜。”柴平平说。
这种“二元配方”技术,并非西夏工匠凭空发明的。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分析认为,北宋皇室和文人士大夫阶层青睐“极简风”,素面薄胎白瓷是当时流行的审美风尚,这种审美也影响到了西夏王室。“宋和西夏在技术和文化上存在密切交流。我们推断,很可能是北宋官方派遣了南方和北方的优秀工匠来到西夏,帮助他们生产这种细白瓷。”
专家学者认为,苏峪口瓷窑址融汇了当时中国南北方高端的窑业技术,是西夏和北宋官方技术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实证,是中国古代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体现。
秦大树说,遗址区的馒头窑、筒形匣钵、涩圈叠烧的装烧工艺,尤其是作为制瓷燃料的煤,都体现了西夏制瓷业受到中国北方先进窑业技术影响。“以煤为制瓷原料,在北方很多地区直到金代才开始推广,但苏峪口瓷窑址在北宋晚期就存在了,应该是受到了北方当时最先进的磁州窑和定窑的影响。”
此前,学界对西夏瓷的认知,一直停留在灵武窑发现的黑釉剔刻花瓷器上,而西夏陵等地出土的白瓷来源则一直未能弄清。苏峪口瓷窑址的发现,解答了这一疑惑,以全新材料助推了陶瓷考古发展。
苏峪口瓷窑址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西夏瓷窑址,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新华社记者马思嘉 冯开华)
地理人文科普延伸阅读
中国最早“高石英瓷”在贺兰山深处被发现
在浩瀚的中国大地上,贺兰山以其雄浑壮丽之姿,自古以来便是北方的一道天然屏障。近日,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山脉深处,考古工作者们有了惊人的发现——中国最早的“高石英瓷”在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现世。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我国陶瓷史上的空白,更以全新的视角揭示了古代西夏王朝的制瓷技艺与文明成就。
苏峪口瓷窑址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山深处,距离西夏陵约40公里。2017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首次发现了这片面积约4万平方米的瓷窑遗址。经过数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专家们逐渐揭开了这片西夏瓷窑的神秘面纱。
在这片古老的窑址中,考古工作者们发掘出了保存完好、结构完整的古代制瓷作坊遗迹。这些遗迹包括瓷土与石英加工、拉坯、修坯、上釉、烧成等完整的制瓷工艺流程。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在窑址区首次发现了石英加工作坊、晾晒烘干作坊以及石英煅烧的窑炉。这些发现不仅为我们构建了一幅完整的西夏制瓷工艺流程图景,更揭示了当时工匠们高超的制瓷技艺。
更为令人惊叹的是,苏峪口瓷窑址出产的瓷器中,石英含量及性能参数接近甚至达到了现代高石英瓷的技术标准。这是我国“高石英瓷”的最早发现,将瓷胎“二次配方”技术从元代提前至西夏。这一发现无疑是对我国古代制瓷技艺的一次重大突破,也为我们理解西夏王朝的文明成就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据考古专家介绍,苏峪口瓷窑址可确定为西夏官窑,所生产的杯盘碗碟等日用器皿主要供应西夏王室。这些瓷器以薄胎细白瓷为主,通透莹润,硬度很高,与当时景德镇湖田窑出产的白瓷极为相似。然而,苏峪口本地出产的瓷土三氧化二铝含量较高,无法烧制出通透细腻的白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时的工匠们创造性地在瓷土中添加了石英,提升了二氧化硅的比例,降低了三氧化二铝的比例,从而烧制出了与湖田窑极为相似的产品。
此外,苏峪口瓷窑址的发掘还首次发现了完整的窑业资源组合。在窑址区同时发现了瓷土矿、石英矿、石灰矿、煤矿与水源等资源,这在我国陶瓷考古上尚属首次。这些资源的发现不仅为我们揭示了当时制瓷业的繁荣景象,更为我们理解古代西夏王朝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苏峪口瓷窑址的发现无疑是对我国古代陶瓷史的一次重大贡献。它不仅填补了我们对西夏瓷认知的空白,更以全新的视角揭示了古代西夏王朝的制瓷技艺与文明成就。这一发现将激励我们更加深入地探索和研究我国古代陶瓷文化,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站在贺兰山脚下,望着这片古老的瓷窑遗址,我们不禁为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和技艺所折服。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和非凡的创造力,为我们留下了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共同珍视这份遗产,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古老的陶瓷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责任编辑:程家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