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养老金调整即将启动,江苏800多万退休人员中,有一批人正在闷声“涨工资”——他们今年能享受两次养老金上调,最高月增额超过200元!南京65岁的李阿姨上个月发现养老金账户突然多出120元,7月份还能再涨一笔,这背后的“双重福利”究竟是怎么回事?
首先要解开一个关键概念:所谓的“两次调整”并不是常规普调,而是江苏省特有的过渡性养老金补发与全国统一养老金上涨的叠加效应。自2023年起,江苏省开始执行企业职工过渡性养老金新计发办法,计划用三年时间补发新旧政策差额。去年补发了差额的40%,今年补发70%,明年将完成剩下的30%。以徐州某机械厂退休的张师傅为例,他的过渡性养老金按新办法计算应为每月920元,旧办法仅520元,差额400元。去年他收到补发金额160元(400×40%),今年补发比例提升至70%,实际到账金额比去年多出120元(400×70%-160)。这笔钱已在今年1月起陆续发放,很多退休人员发现账户余额增加却不明原因,其实就是过渡性养老金在“偷偷”补发。
等到7月全国养老金普调时,这批人还能再涨一次。参照2024年江苏调整方案,养老金3500元、工龄30年的退休人员,预计定额调整31元,工龄挂钩分三档计算(15年×1.7元+10年×1.8元+5年×2元=62.5元),养老金挂钩0.4%约14元,合计上涨107.5元。叠加过渡性补发的120元,实际月增额可达227.5元。不过要注意,过渡性养老金补发属于历史债务偿还,不计入当年养老金基数,因此不会推高挂钩调整的基数。
有三类人要特别关注这次调整。1996年前参加工作的国企职工是最大受益群体,苏州化工厂退休的陈师傅工龄35年,含12年视同缴费年限,通过补发每月多拿186元,加上普调后累计增加293元。55-65岁的新退休人员正处于补发第二阶段,常州2023年退休的周女士,今年补发比例比去年提高30%,配合普调后月增额从178元跃升至261元。特殊工种退休人员更占优势,从事高温作业10年的无锡王师傅,工龄38年按42年折算,在工龄挂钩环节多获得16元。
不过也要警惕几个误区。有人误以为补发金额会自动累计到普调基数里,实际上两者独立计算;部分2026年后退休的人只能享受普调,与过渡性补发无缘;还有人不清楚需要主动确认补发资格,若未持退休证到社区办理手续,可能延迟到账。家住南通的老刘就吃了这个亏,因为没及时提交90年代的工资单证明,补发款比邻居晚了三个月到账。
想知道自己能涨多少,可以分三步测算。首先登录“江苏智慧人社”APP,在“过渡性养老金测算”模块输入1996年前的工资档案数据,系统会自动生成补发金额。接着记住普调公式:31元定额+工龄分层计算(前15年每年1.7元,16-25年1.8元,26年以上2元)+当前养老金×0.4%。最后用社保局官网的“双调计算器”一键生成结果。以镇江的吴阿姨为例,工龄28年、现养老金3200元,补发132元加上普调118元,每月实际增加250元,涨幅达7.8%。
今年6月15日前务必完成过渡性养老金确认手续,需携带1996年前的有效工资凭证(如泛黄的工资条、调资表)到街道政务中心办理。9月底前还可申请重新核算,这对早年经历企业改制、档案不全的人员尤为重要。家里子女最好帮父母检查社保卡金融功能是否激活,避免补发款卡在银行端。
(本文数据依据:江苏省人社厅2023年25号文、2024年社会保险基金运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