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毛爸。
先应毛商务要求,插个女神节礼物阮仕珍珠的贴片广告:
想要百元捡漏的心意,或者性价比拉满的高货,可以直接戳预约。
产品剧透在这里:
以下是正文。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绝大多数同行们,都开始卖(营养)保健品了。保健品这种东西,绝大部分,都不需要买,更不值得买。而且,经过这么多年的消费科普,很多关注科学育儿公号的家长们早就已经知道,应该远离保健品。
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呀。
比如这位读者在群里的发言,就是一种典型的心态——我知道应该冷静理智,可全世界都在铺天盖地推荐的时候,我又觉得,如果不买的话,我就活不下去了:
保健品广告的“魅力”,可见一斑。
这几年,有个保健品品牌特别火,标题说了:万益蓝。
长得很漂亮,外形设计就很容易出圈:
▲我自己拍的,版权归我所有,诉侵无效
新闻稿也很多,当年的脑白金,也是同样的套路:
万益蓝主要是做益生菌的,但是吧,毛爸今天的文章,不针对万益蓝本身,而是针对所有的益生菌。一句话:
现阶段,益生菌这玩意,能不吃,尽量别吃。
就这么简单。
2022年,有一场上过热搜的骂战,放弃美国国籍回国搞科研的科学家饶毅,发文手撕华大基因的益生菌产品:
按理说,既然饶毅都出手撕益生菌了,就说明益生菌大概率(请注意这个词)没啥用,大众消费者应该会对益生菌祛魅才对。但现实的情况是,相信益生菌的大众消费者,不会关注这场骂战。不相信的,也没啥关注的必要了。
大众消费者不搞研究,也很少关注研究成果。
而益生菌近些年的研究成果,可谓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甚至于,你要是搜索医学科普博主的相关文章,还会发现,同一个博主,不同年份对益生菌的评价也都不同(排除卖货干扰)~
比如,我们都知道,有些腹泻是肠易激综合征导致的。
2005年,一本国际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期刊上,刊载的一份研究报告说,某些益生菌的菌株可缓解肠易激综合征导致的腹痛、腹胀。
然后到了2020年,《柳叶刀·胃肠病学与肝病学》上的一份研究报告又说,益生菌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总症状缓解率与安慰剂无差异。
比如,包括万益蓝在内的很多品牌,都会说自己的产品可以帮助减肥。
确实,2013年,《自然·医学》上的一篇报告说,肥胖人群肠道中的某个益生菌含量非常少,通过增加该益生菌含量,可以改善代谢指标。
但是到了2018年,《基因组医学》又有一篇报告说,益生菌对体重和血糖的长期影响有限,甚至可能通过促进某些细菌增殖增加体重。
你说尴尬不?
再比如,很多品牌在宣传上还会说,自家的益生菌产品,还能提升免疫力,减少过敏。
2018年,确实有期刊的报告说,孕期补充益生菌可降低婴儿湿疹风险。
但2019年,荷兰的一项研究又说,益生菌对婴儿湿疹预防无显著作用。
再比如,前几年,针对抗生素使用引起的腹泻,医生都会直接开益生菌。
2012年,《美国医学会杂志》的一份研究说,益生菌可以把抗生素带来的腹泻风险降低42%。
但2018年,《Cell》的一份研究报告又说,肠道菌群遭到抗生素破坏后,再用益生菌可能会延缓肠道菌群的恢复,得不偿失。
微生物学上有个定植菌的概念,意思是,会在人体某个部位定居并繁殖后代的细菌,比如幽门螺旋杆菌就是这种类型。
如果益生菌真的有用,还得考虑它们能否在肠道内定植定居生孩子,或者考虑它定植的效期有多久——就算真的有用,刚吃进去拉一泡就出去了,那还有啥意义呢?
所以,关于益生菌定植的有效性,一直是微生物学的热门研究,因为这相当于益生菌是否有效的最底层的最基础的生态研究嘛。
但是,关于这个话题,不同报告给的研究结论也完全不同——其实也能理解,每个人的肠道菌群环境,都有不同的差异——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做什么研究,都很难确保不受个体差异化的影响。
科学界做不同的研究都有它的合理性,而且也很有必要。
但站在毛爸个人的角度来看(请注意这句限定语),我个人认为,在没有解决肠道菌群个体差异化这个问题之前,所有关于益生菌的研究,都是不可信的——无论其结果是支持益生菌有效的还是抨击益生菌无效的——毕竟,所有关于益生菌的研究,首先都需要给人肚子里喂益生菌嘛。
那益生菌是不是智商税呢?这就很微妙了。
我们经常讲的智商税,是溢价奇高,但又没有实际作用的。从这点上来说,如果一款益生菌产品,吹得神乎其神,价格又高得离谱,还宣称自己跟竞品有这个那个的不同(有屁的不同),那么就一定是智商税。
但是,有些便宜的益生菌产品,对个别人(请注意这个词)的肠道确实有调节作用,那就不能说是智商税了。
总之,益生菌这玩意,其实很玄乎的——有些人就是有用,有些人就是没用。有用的里面,还可能是心理安慰达到的效果——可如何判断是不是心理安慰,那就更难了。
现阶段,没有任何研究能证明益生菌绝对有效,也没有任何研究能证明益生菌绝对无效。从这个角度出发,毛爸开篇的结论(现阶段,益生菌这玩意,能不吃,尽量别吃),其实是站不住脚的。
但是,因为各种铺天盖地的无良宣传,益生菌在大众消费者的认知中,已经成了“有病治病,没病强身”的万金油了。
现在很多家长也已经魔怔了,无论是给自己补,还是给孩子补,反正多多益善,而且,越贵的才是越好的——这种情况下,矫枉必须过正,否则的话,太多家长的血汗钱,全都捐给这帮无良商家了。
所以,现阶段,益生菌这玩意,能不吃,尽量别吃。
如果确实觉得自己需要吃,或者孩子需要吃,一定咨询专业靠谱的医生后再做决策。
以上就是今天的文章,有任何问题,记得直接留言。
本文提到的8个研究报告链接: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5753538/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gas/article/PIIS2468-1253(20)30056-X/fulltext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m.3145
https://genomemedicine.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3073-018-0603-x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9981770/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1446660/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2570464/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019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