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了趟老家,亲朋好友都聚在一块儿,大人们围坐吃饭聊天,几个小孩子在一旁追逐打闹,热热闹闹的。

没一会儿,就听到有孩子大声哭喊起来,大家赶紧跑过去看,原来是表姐家的儿子和另一个亲戚家的儿子打起来了。众人连忙把两个孩子拉开,这时候,亲戚家的儿子成成,手指着表姐家儿子,张嘴就骂:“我才不稀罕你那破平板呢!我爸妈给我买过好多限量版玩具,我从小就去过好多好玩的地方,吃的穿的全是名牌,谁会看上你这个破平板……”

表姐仔细问了问,才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原来孩子们之前约好了时间,轮流玩平板,轮到表姐家儿子的时候,成成正玩得入迷,不但不肯还平板,还一下子把表姐家儿子推倒在地上,就这么着,俩孩子扭打起来了。



这俩孩子的争执,就像揭开了当代教育藏在深处的一块伤疤。表姐儿子和成成这次冲突,看着是个意外,其实背后是两种教育观念在正面 “撞上” 了。当物质被当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孩子精神世界就像一片荒芜的沙漠,啥都长不起来。

成成的成长经历,就像一面歪歪扭扭的镜子,映照出了一部分家长在教育上的错误想法。他爸妈觉得 “只要砸钱,孩子就能长见识”,每次带孩子出去旅游,都当成在别人面前炫耀的资本。又是去高档的米其林餐厅,又是住五星级酒店,这些表面光鲜亮丽的体验,反倒把孩子的眼睛给遮住了,让他根本不了解普通家庭的真实生活是什么样。



这样的教育方式,正在培养出一种新型的 “体验型巨婴”。某电商平台有数据显示,2023 年儿童奢侈品消费比上一年增长了 87%,其中 62% 的订单居然是来自那些不在一线城市的家庭。有些父母为了给孩子买限量版的球鞋,选择分期付款,却舍不得花钱给孩子报辅导班;带孩子住豪华的五星酒店,自己房贷拖欠了都不管不顾。

心理学家阿德勒早就提醒过:“老是想着过度补偿,最后孩子永远都长不大。” 当物质变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孩子内心用来判断对错、好坏的价值体系就全乱套了。就像成成那句 “谁稀罕你的破平板”,一下子就暴露了他精神世界特别匮乏。

真正对孩子好的 “富养”,可不是看银行账户里有多少钱,而是要让孩子在生活里有各种各样深刻的体验。北京四中的特级教师李永乐的教育方法就挺值得咱们学习的。他经常让孩子跟着一起去采购家里的东西,在菜市场买菜的过程中,教孩子一些经济学的道理;每周专门给孩子安排劳动课,让孩子知道赚钱有多不容易。



思维富养要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教会他们怎么分辨信息是真是假。上海有个重点中学,专门开了一门 “购物经济学” 的课程,学生们通过模拟制定家庭预算,来安排怎么花钱。

品格富养要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让他们能理解别人的感受,还要有责任感。杭州有个社区搞了个 “小志愿者计划”,孩子们要定期去给那些孤寡老人帮忙做事。

视野富养要帮孩子建立起多元的价值观。深圳有个家长俱乐部,组织了 “城市探险” 活动,带着孩子们到城中村去,看看不同人的生活,了解社会真实的样子。

情感富养要家长和孩子建立起健康的情感交流。哈佛大学做过研究,每天能和父母认真聊上 30 分钟的孩子,长大以后得抑郁症的概率能降低 47%。

在江苏南通,有个快递小哥王师傅,他的事儿大家听了都挺有感触。王师傅收入不高,但是他常常带着孩子去自己工作的地方,教孩子写快递单,怎么算运费。这个普通爸爸做的这些事,可比给孩子买任何奢侈品都更能让孩子明白生活的道理。

真正值得骄傲的 “炫富”,可不是在朋友圈发孩子用奢侈品的九宫格照片,而是孩子脸上自信的笑容,还有健康完整的人格。成都有个企业高管张女士,她的做法就挺好。她每年专门设了一笔 “家庭成长基金”,以前给孩子买名牌的钱,现在都用来给孩子参加技能培训。现在她女儿已经在省级机器人竞赛里拿了冠军。

孙云晓提出了 “新节俭主义”,意思就是在保证日常生活质量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让孩子学会延迟满足。用这种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既能享受到努力奋斗带来的快乐,又能懂得珍惜现有的东西。



成成的爸爸有次喝酒之后,吐露了自己的心里话:“我以前没钱,吃了太多苦,就想着一定得让孩子活得风风光光的。” 这种想要补偿自己过去的心理,反而成了教育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就像有个企业家在他写的回忆录里说的:“我小时候,父母给我买的第一辆自行车,是我用三个月的早餐钱省下来的。那时候得到自行车的满足感,比后来拥有任何豪车都要真实。”

现在很多家长都特别焦虑,这都快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了。有个教育机构做过调查,78% 的家长都承认,看到同事家孩子消费高,自己就会有压力。这种跟风的心理,就引发了一场 “教育军备竞赛”。像北京西城区有个小区的家长群,每天都有人在晒孩子去国外游学的行程,可从来没人讨论孩子到底在游学中学到了什么有用的东西。

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种只看重物质的教育观念,正在造成不同年龄段人之间的认知差距越来越大。调查发现,在 00 后这个群体里,43% 的人觉得 “只要有钱,什么问题都能解决”,可在 70 后群体里,只有 17% 的人这么认为。这种价值观上的差异越来越大,以后可能会让整个社会的信任体系都出问题。



深圳有一所中学推行了 “生活教育学分制”,给出了一个很创新的解决办法。学生们要完成像做饭、修东西、去社区做服务这些实践课程,才能拿到学分。自从实行了这项改革,学校里的校园欺凌现象减少了 62%。就像教育家陶行知说的:“生活就是教育,整个社会就是学校。”

瑞典有个 “森林幼儿园” 模式,也给咱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启发。在那里,孩子们每天都在森林里学习怎么生存,比如认识各种植物、辨别方向这些技能。从这种幼儿园毕业的孩子,长大以后创业的比例是传统学校毕业生的 3 倍。他们不需要靠名牌来撑场面,因为真正的本事可不是放在橱窗里展示的商品。

在云南山区,有个 “乡村少年科学院” 项目,通过科技的力量改变了当地的教育状况。山区的孩子们用那些废旧的材料,自己动手制作机器人,还在田间地头研究怎么能让农作物长得更好,搞生态农业。这些孩子可能没有智能手机,但是他们眼睛里闪烁的光芒,比那些奢侈品广告里的东西都要吸引人。

春节的热闹劲儿慢慢过去了,那个被摔碎的平板,或许最后能修好。但是比起平板坏了,更严重的是成成心里慢慢形成的那种阶层偏见,还有好多家长正在不知不觉中掉进同样的教育陷阱里。真正的教育,可不是拼命满足孩子的各种欲望,而是在他们心里点上一盏灯,照亮他们未来要走的路。这或许才是新时代的父母最应该留给孩子的财富 —— 用精神上的丰富,去抵抗物质的诱惑,用健康的人格力量,去赢得别人的尊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