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2月23日,黎巴嫩真主党前领导人哈桑·纳斯鲁拉的葬礼在贝鲁特举行。然而,这场原本应充满悲痛与哀悼的葬礼,却在空中战斗机的轰鸣声和无人机的低飞中蒙上了一层更加浓重的血腥气息。以色列军方发布了关于去年9月27日空袭致纳斯鲁拉死亡的轰炸视频,视频中展现了那个致命地堡被彻底摧毁的瞬间。与此同时,葬礼上空的以色列战斗机再度出动,强烈表明了以色列的军方立场:他们不仅在空袭中夺取胜利,而且要通过这种血腥的“纪念”方式,传递给真主党及其支持者一个明确的信息——“我们将专门取得胜利。”



显然,这并非一场简单的军事打击,而是深藏了更深层的政治象征意义。在以色列看来,纳斯鲁拉的葬礼不仅仅是一个领导人的告别仪式,更是一个激发仇恨、强化敌对的机会。而真主党及其支持者的反应则清楚地揭示了双方的心态:暴力循环中的胜者和败者,并未能因此获得真正的平静与胜利,反而不断被暴力所推进、推高。

这场空袭与随后的军事行动,是中东地区持续冲突与仇恨的一个缩影。以色列似乎并不满足于单纯的军事胜利,他们更希望通过公开、血腥的方式加剧敌对方的痛苦,逼迫对方在不断的伤害中低头。然而,这种做法不仅是在制造瞬间的胜利,实际上却是在不断加深双方的敌意与仇恨,制造出一种几乎无法弥合的裂痕。

在贝鲁特体育场内,纳斯鲁拉的支持者高喊“以色列去死”的口号,这一场面无疑是对以色列军方空袭的回应,同时也是对中东地区持续暴力的反应。不可否认,真主党是一个在中东地区具有极高影响力的武装政治力量,而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则无疑是在进一步强化这一力量的集结与反应。每一次的空袭,每一次的轰炸,似乎都在加深一个暴力循环,让中东的和平变得更加遥不可及。



对于以色列而言,这样的空袭固然能够取得军事上的胜利,甚至可以通过震慑力逼迫对方做出一定的政治妥协。然而,长期以来,这种以武力为基础的外交策略,无论是从历史经验还是从目前局势来看,都并非是一个理智的选择。以色列的策略更多地是在展现其军事实力,但它无法消弭巴勒斯坦、黎巴嫩及整个阿拉伯世界对以色列的敌意与仇恨。这种胜利并不会带来和平,只会进一步深化敌对情绪,激化冲突。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样的“胜利”式军事打击,将成为更多恐怖主义与极端主义的温床。以色列的军事力量越是强大,他们就越会被对方视为无法妥协的敌人。真主党和其他武装力量的崛起,本质上是对以色列军事压迫的反应。每一次的空袭都给这些组织提供了更多的生存和扩展的空间,仇恨成为了他们的动力,复仇成为了他们的目标。这种恶性循环不断加剧了中东地区的动荡,甚至将这个地区推向更深层次的极端主义深渊。

纳斯鲁拉的葬礼,本该是一个带有庄重与悲伤的时刻,却被以色列的战争机器所打断。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以色列对待“敌人”的冷酷与无情,也暴露出其军事政策背后冷血、极端的战略思维。通过这种方式,以色列试图将胜利与复仇的情绪同政治和军事目标捆绑在一起,然而,这种战略的后果,却是难以预料的。它不仅将直接影响到黎巴嫩、叙利亚等周边国家的稳定,还将进一步促使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军事行动产生更加复杂与严峻的评价。



战争,从来不是一方的胜利与另一方的失败那么简单,它往往带来的是更深层次的痛苦与后果。在纳斯鲁拉的葬礼上,支持者的愤怒与哀痛,恰恰是暴力循环中最显而易见的结果。每一次的空袭,每一次的报复,都会产生新的对抗。最终,双方将陷入无法挣脱的恶性循环,而和平的曙光,似乎永远都无法照亮这片饱受摧残的土地。

中东的冲突之所以久拖不决,正是因为这种暴力的循环总是让任何谈判与妥协变得不可能。纳斯鲁拉的死,不会是这一系列冲突的终点,反而可能成为更大规模暴力冲突的引子。以色列和真主党,甚至整个中东地区,必须意识到:单靠武力是无法带来真正的胜利的。唯有通过对话、妥协与共识,才能打破暴力的怪圈,恢复这个地区的稳定与和平。而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双方的努力,更需要国际社会的合作与支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