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日前,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哀悼者们涌上街头,参加一场沉重的葬礼。被纪念的两位人物——纳斯鲁拉与萨菲丁,是黎巴嫩“真主党”武装的重要领袖,他们在以色列与黎巴嫩的战火中殒命,但在葬礼现场,却遭到以军当面挑衅。
1、不敢拉音爆!以F35低空飞越黎巴嫩
当天,数十万怀着痛苦与愤怒的黎巴嫩人聚集在这里,就在纳斯鲁拉与萨菲丁遗体前往安葬地途中,以色列空军的F-15I和F-35I战机忽然从天空划过,全程都没有拉音爆,以令人难以置信的超低空飞行进行示威,现场几十万民众怒火被瞬间点燃,高举拳头宣泄心中恨意。
对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而言,这似乎是对任何敢于挑衅以色列国家安全者的一次警告,他明确表示:“以色列军机的飞行是对所有威胁以色列者发出的强烈信号。”但这样的“表演”究竟能否起到他预期的效果,却是一件不容乐观的事情。
与此同时,以色列并未满足于空中示威,还进行了更为实际的军事行动。据黎巴嫩媒体报道,以色列战机还轰炸了黎巴嫩东部的贝卡谷底布达亚郊区和南部的贝萨里耶。这些攻击,与其说是军事打击,倒不如说是心理战术的一部分,意图在黎巴嫩人心中播下恐惧的种子。然而,在这个充满斗志和韧性的中东国家,以色列这样的策略未必能如愿以偿。
2、“0防御”,让黎巴嫩毫无还手之力?
尽管以色列空军在贝鲁特上空的示威意图明显,但黎巴嫩却用另一种方式,展现出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与团结。在纳斯鲁拉与萨菲丁的葬礼上,黎巴嫩的真主党成员和许多国际政要齐聚一堂。没有人因为以色列的威胁而退缩,相反,他们选择用行动表明:团结是最强有力的反击。
然而,黎巴嫩面临的挑战依旧巨大。经济上的窘迫让这个国家在现代防御体系的建设上步履维艰。由于内部政治的错综复杂以及外部环境的恶劣,黎巴嫩未能有效构建起能够对抗以色列空军的现代化防空体系。这不仅让他们在面对敌方先进战机时显得无能为力,也让国家的主权与安全处于危险之中。
这种局面不仅仅是由于缺乏资金,更源自黎巴嫩国内政治局势的掣肘。譬如,引入重型武器不仅需要巨大的财政投入,还需克服国内各种政治势力的分裂与反对。运输、设置这些武器同样面临诸多难题,再加上以色列强大的情报能力,很有可能在部署之前,这些装备就已经被以色列的情报机构破坏。
3、团结阿拉伯,是当务之急
以色列国防军对黎巴嫩真主党以及伊朗系武装的军事打击,一直令中东大局充满张力,毕竟,这些军事行动背后隐藏的,是更为深远的战略考量和权力游戏。
阿拉伯世界长期以来一直在寻求摆脱外部势力干预,实现自我决定与主权独立。然而,由于内部分裂、经济不振以及政治不稳定,这个目标一直难以达成。
特别是在军事领域,现代化防御能力的匮乏成为了阿拉伯国家一个巨大的短板。在现代战争中,空中优势已成为决定生死的关键,而这一点,显然是阿拉伯国家所急需但尚未完全掌握的。
以色列多年来对黎巴嫩及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军事打击,不仅是为了削弱这些地区力量的军事能力,更是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影响其内部政治生态。以色列希望通过对抗加剧,来巩固自身的安全利益,并借此延缓阿拉伯国家,尤其是与其敌对势力,实现军事现代化的步伐。但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压迫只会激发反抗,恐吓无法阻挡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