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十三姐

这几天看了山东年轻妈妈抱着自己两岁的女儿跳河轻生,有“知情人士”说她患有精神疾病,又遭遇重重压力——婆家重男轻女,婆媳矛盾严重,丈夫失业,房贷面临断供......

最让我不舒服的是据说她的娘家也没发挥任何积极作用,甚至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这个世界上真正能无条件给孩子提供退路的,只有亲生父母。如果娘家也彻底撇干净,孩子就真成了漂泊的浮萍。人没有可依靠的寄托时,自然就失去价值感。

但我还是相信,绝大多数父母,都是希望孩子无论在自己身边还是独立生活之后,都能有一个强大的内核。所以我今天只想聊聊怎么样让自己的孩子变坚强。

所有的外界打击,归根到底都是外界的。

人活在世上,最终拼的是内在的稳定性。

而一个人内在是否稳定,能否在遭受重创的过程中保持乐观,很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就是原生家庭为其创建的「心理韧性」。

同样是经历挫败,为什么有的人可以顺利走出来,有的人却走不出来,只能走向极端?就是因为心理韧性不一样。

有的人习得性悲观,因为在每一次挫败的时候,没人告诉他这只是暂时的、一过性的、外部的归因,所以,每次痛苦就加深一次他的信念——“我这个人好不了了”。

而习得性乐观的人,每次遇到挫败的时候,总是会得到包容、鼓励和帮助,让他相信即使是很大的难关,“只要困难过去,一切都会好的”。

心理学里认为这种心理韧性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受到的「保护性因素」培养出来的人格素养,而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原生家庭的影响。

家庭对孩子的积极教育和支持水平,决定了孩子心理韧性的大小。

很多人离开父母,组成新的家庭,建立新的关系之后,很容易颠覆一些观念。这个时候,心理韧性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比如这个故事里的年轻妈妈,她在重男轻女的家庭生了女儿,自己和孩子都不受待见,甚至可能遭受精神打压和虐待;她婚姻不完美,丈夫没有共情力,也不能跟她一条心;她遇到了生活难题,没钱了,在窘迫的情况下亲人之间彼此责怪推诿,受尽委屈......

有的人能挺过这些风险,照样活得不错;有的人就摆脱不了,就像这位妈妈。

如果你是一个家长,有没有想过,很多社会问题真的在所难免,怎么才能做到让孩子无论如何都坚持活着。

你的孩子不管此刻多幸福,都很难保证说离开你之后不会出现新的难题。我们没办法保证别人不苛责自己孩子,也没办法确保生活不会让孩子受苦,所以,我们能保证的只有一件事——锻炼孩子的心理韧性,让他碰到任何困境都至少不会走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这是一个漫长且充满细节的事,但真的非常重要。比如这几个从小可以让孩子知道,并且作为父母我们也必须做到的点:

1. 别人的态度是一种观点,而不是一种是非标准。

例如婆家重男轻女,那是他们的封建愚昧观念,不要每天纠结于此,更不要觉得他们认为“生男孩才好”是一种正确标准,甚至生不出儿子就觉得对不起他们。这种态度只和每个人的认知相关。

而我的需求是拥有自己平稳健康的小家庭,所以我要和我老公达成一致,共同经营家庭,抚养孩子。如果这个需求他做不到,那就考虑分开。

总之,不要因为别人的态度而否定自己,你当下的需求,才是更值得花精力和时间去关注的,而我们主要的需求应该就是不让生活拖垮自己,生活是应该用来滋养自己的。

2. 不要过度内耗,也不要消极应对,应该主动寻找解决方案。

别人的无理取闹或横加指责,是别人的问题,不是你的问题。

你需要做的,是别在这些矛盾上消耗太多时间精力,也不要着力于分个是非对错,而是要寻求利益出口,举个例子——

如果你现在缺的是钱,就想办法搞钱,比如找一份工作或者想一个节约开支的方法等等,都是积极应对的策略;如果你现在缺的是稳定,那就想办法剔除不稳定因素,把干扰生活的人(例如婆婆)和让你不愉快的事(例如娘家)都抛之脑后,尽力把这些都排斥在小家庭之外,夫妻之间多沟通,不论是软硬兼施还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总之,尽量找到合作者和利益共同点,如果实在找不到,还是那句话,考虑分开,把内耗转变成改变自己的动力,才能有可能变好。

3. 要有一个情绪托底,如果娘家不行,就自己创造一个。

有些孩子,遇到事愿意跟父母倾诉,但有些孩子就是不愿意,不知道是家庭关系不到位,还是性格使然,但没关系,没必要强求孩子一定要什么都跟父母讲,但是要教会孩子寻找自己舒适的情绪出口。

娘家可以给你托底,但由于种种原因你可能不愿意找娘家,那就可以自己创造一个情绪托底,可以是某个好朋友,也可以是某种行为疗法(逛街,旅行,看书,听音乐,打游戏),还可以是去寻求专业的心理求助,也可以是其他形式。

所以重要的不是规定某种形式,而是让孩子习得这种寻找出口的能力和习惯。遇到事的时候要有办法把压力释放,把情绪消解,如果在此过程中还能顺便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那就更好了。

4. 及时止损的能力:学会切割消极因素。

如果婚姻家庭带来的全部都是消极因素,那就要及时止损,不要在意别人对离婚的评价,主动做出切割。

永远要记住:能保持你的生命力和活力的人才是爱你的人,否则就不是。面对不爱你的人,没有必要拖延和纠缠,远离他们即可。

以上这几点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可以尽早传递给孩子的认知。

遇到挫折的时候,那些乐观积极的人总有办法挺过去,这种心理韧性的功劳中有一大半来自于原生家庭(不一定是父母,也可能是原生环境中的其他人)为他创造的精神依靠。

无论男孩女孩,父母要明白对整个人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学习成绩好和让父母有面子,而是心理韧性强,让父母不悲伤。社会是现实的,当有一天孩子被社会毒打的时候,只有心理韧性强的人才能笑着走下去。

十三姐

魔都高影响力KOL

公众号「格十三」「十三姐夫」「十三姐的下午茶」

著有《了不起的中年妇女》《了不起的中国妈妈》《带夫修行》

微博@格十三

视频号「格十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