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云南频道
人民网记者 蔡树菁 程浩
正是二月好春光,绿意已悄然爬上枝头。晚饭过后,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老人们悠闲地散步,孩子们嬉戏玩耍,社区宽阔处人群更为聚集。
“来啦来啦,音乐响起来!”随着一声招呼,欢快的音乐响起来,男女老少们穿着各类民族服饰围成一圈,踩着节奏,舞步轻盈,不时有新人加入,一曲又一曲,圈子逐渐变大。
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各族群众在广场举办活动。受访者供图
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是全国跨县易地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最多的安置区,共安置鲁甸、巧家、彝良、永善、盐津5县39100名汉、彝、苗、回族等搬迁群众。打跳,是这里各族群众共同的爱好,也是大家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
“以前都不敢想,还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和悦社区七旬老人邹文昌说。尽管跳不动,但他也要坐在一旁感受欢乐的气氛,和老友拉拉家常。
邹文昌来自鲁甸县梭山镇,老家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曾经一家5口人挤在狭小的房子里,搬迁后的新房子有100多平方米。“住着很舒服,就是学坐电梯花了点时间。”他不好意思地说。
搬出大山天地宽。昭通是全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地级市,630万人口中有187.5万贫困人口,其中30多万人生活在边远、民族、石漠化、水土流失严重的高寒地区。为破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难题,全市累计建成373个集中安置点,打造以靖安、卯家湾为标杆的9个万人以上集中安置区,35.47万人住进了互嵌式社区的幸福家园。
航拍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受访者供图
“一山有一山的脾气”,散落在各个山头的人住到一起,会有矛盾吗?“有!还不少。”鲁甸县砚池街道党工委书记熊娟细数,家庭矛盾、经济纠纷、邻里矛盾……“都各有特点,群众的事一桩也不是小事。”
有矛盾,那咋整?“头脑风暴,想办法化解。”熊娟说,砚池街道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引领,创新探索“红黄绿”精细化管理机制,把问题、矛盾、困难在一线解决,鼓励社区各族群众参与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更重要的,还要让搬出大山的各族群众逐步能致富。昭通制定印发《昭通市易地扶贫搬迁“安居”“乐业”“幸福”三步曲工作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在“搬得出、稳得住”方面发力。同时,与省外274个地区建立劳务协作长效机制,开创“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点对点、一站式”劳务输出昭通模式,实现有劳动力的易迁家庭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
砚池街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针对无法外出务工的人员,当地在安置区周边发展苹果、马铃薯、香葱、花椒等产业,抓住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机会发展产业,各族群众共同实现“家门口”就业,骑着车、走着路就能去上班。
石榴花开乌蒙山。通过融合式发展、互嵌式社区、立体式交融平台“三个构建”,昭通形成了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纵深推进“石榴红”工程、“枝繁干壮”工程和“三项计划”,促进了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红黄绿”机制荣获云南省社会治理创新一等奖,入选全国乡村振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典型案例。目前,昭通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3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实现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