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羊”性是根深蒂固的,无论是宋朝的文治,还是清朝的闭关锁国,无一不体现着中国人骨子里的“羊”性。就好比《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新生代国产动画片,我们可以看到在小羊和灰太狼的多次较量中,胜利每次都属于羊。在设定的客观事实中,极大的渲染着正义感的力量,却失去了真实性。这便是中国人的自我麻痹意识,以及对我“羊村”地大物博的可怜认知。
在《狼图腾》环环相扣的“狼故事”中,蒙古狼卓越的智慧、机警的作战、坚强的意志、忘我的忠义、浓厚的亲情,还有以毕利格老人为代表的蒙古草原游牧文化,无一不令读者震撼。全书把狼性中的热爱生命与顽强的忍耐力刻画的栩栩如生。小狼对喜爱的食物居然可以先观察再偷袭,烈日暴晒下,小狼能想出用挖洞的方法隐藏身体,家园迁移,小狼一次次宁死不屈的和牛马车抗争。这种洒脱真切的狼性,起码让我们从中看清一个事实,那便是狼的“睿智”。中国这个大社会,需要羊,却不能少了狼。
多难未必兴邦,中国人的“羊”性却造就了中国人“多难兴邦”的认知,我们首先要了解,格言都是有情绪的,只有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它才是真理。“难”如果太多,国家又有多少精力致力于祖国建设?对格言要有清晰的认识,譬如“哀兵必胜”,当一支军队落到被消灭的境地时,哪一个不是“哀兵”?就像楚霸王在乌江悲壮地唱“垓下歌”,就像迦太基对抗罗马,最后几乎全民皆兵,可以说是一面哭一面打,还是被罗马消灭了。“哀兵”不见得就获胜,“多难”也不见得能兴邦,这一切必须要有一个“度”。
《喜羊羊与灰太狼》里,羊村的总部让我联想到了美国的五角大楼。不管设防多牢固,也终究会被极端的恶势力破坏。从戊戌变法以来,仁人志士们一直在探索民族落后之因和振兴之路。民众多次提出多难兴邦,就像一种搪塞,把现实中的狼想象成像灰太狼那样不堪,认为自己可以很容易的把握住对方的弱点,却不得不在鸦片战争中被西方的“野蛮狼”转型而被迫打开国门。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是羊,但是总有一天也会变成文明狼。
狼所具备的危机意识,假使我们设置一个空间,那种竞争上升到死亡危圈的空间,真的符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真实理念。把“落后就要挨打”甚至“落后就会死亡”的概念运用到自己的国家建设和民主建设中,千万不要在外敌入侵时才有所体现。灰太狼每一次失败后都说:我一定会回来的。就如日本早在19世纪末便酝酿着侵略大戏,有过失败但依旧会回来,最后像偷腥的猫一样一发不可收拾,他随时都会再来,也随时会给我中华人民带来痛苦。这不可不防,也不得不防!
如何养浩然之气,需要年少时的简单认知,成长时的耳濡目染,长大后的深思熟虑,中年时的虚怀若谷,还有老年时的游刃有余,这样的正气盈于天地间,在危急时刻便会突显的淋漓尽致。我们的国家也需要此般一以贯之。
“羊”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掉了骨子里的“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