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刘景丰

到2月20日,特朗普正好就任总统满1个月。

这一个月,特朗普一上来就马不停蹄宣布了四次关税动作,让全球各国对这个老头侧目而视。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不仅针对中国、加拿大、墨西哥等贸易大国,还无差别打向欧盟、日韩甚至印度等过去的盟友。可谓是用关税对抗全世界。

尽管,有的关税尚未进入实质的执行阶段,但这些举动已经引来许多盟友伙伴的反制。不仅加拿大、墨西哥等与之邻国的贸易大国对这位老朋友怨言四起,欧洲许多国家也在通过反制和谈判降低关税冲击。

即使在国内,在总统任期的第一个月里,特朗普频出政令也引发巨大争议,示威、游行、骚乱,美国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撕裂。

对于出海人来说,在越发不确定性的周期里,人们首先感受到了关税的随意性。



1月20日,在完成就职典礼后,特朗普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接受媒体提问时,就再次抛出了他此前在社交媒体发表的想法——考虑于2月1日对加拿大和墨西哥进口商品征收25%的关税。

  • 基础关税

果然,到了2月1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以非法移民和芬太尼问题为由,对中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发动了第一轮关税战

政策具体内容:对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在现有关税基础上加征10%的关税,并取消了800美元的关税豁免政策(该行政命令于2月7日暂停);对来自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进口产品征收25%的额外关税,并对来自加拿大的能源资源征收10%关税。关税暂定2月4日生效。

随后,涉及的三个国家相继做出表态和反制。中国向世贸组织提起诉讼,并采取相应反制措施,自2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10%或15%的关税;而加拿大则宣布,将对进口自美国的价值1550亿加元(约合1066亿美元)的商品征收25%的关税;墨西哥总统辛鲍姆则回应称,墨西哥被迫以同样的方式回应美国对墨商品加征关税的决定。

或许是磋商初显成效,特朗普于2月3日签署行政令,宣布将暂停对墨西哥、加拿大两国商品加征关税,将其实施时间推迟到2025年3月4日,但对中国的加征关税则按期实行。

随即,关税成为跨境和出海领域最受关注的变动。

就在人们还没缓过来第一轮关税的余波时,第二波关税又来了。

  • 钢铁和铝关税

2月10日特朗普宣布,将对所有进口到美国的钢铁和铝征收25%的关税

政策内容:对所有进口到美国的钢铁和铝产品统一征收25%的关税,并取消此前对部分贸易伙伴(如加拿大、墨西哥、欧盟、英国等)的免税配额和豁免政策。

根据外媒的报道,这项新关税将在现有金属关税基础上进行叠加,是特朗普贸易政策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升级”。要知道,在特朗普上一任期内,也曾对钢铁征收25%的关税,对铝征收10%的关税,但后来给予了加拿大、墨西哥和巴西等几个贸易伙伴免税配额。美国前总统拜登在此基础上将这些配额扩大至英国、日本和欧盟。

而这一次,关税所指向的国家,是所有钢铁和铝出口国,包括加拿大、巴西、墨西哥、韩国、越南等美国钢铁和铝的主要供应国。而其中,加拿大是美国钢铁进口的最大来源国,其钢铁和铝供应美国的国防、造船和汽车等关键行业。

因此,这项政策在伤敌一千的同时,也会自损八百——将导致本土产业成本的上升,甚至可能危及美国本土工业的竞争力。

  • 对等关税

2月13日,特朗普又签署一项备忘录,要求相关部门确定与每个贸易伙伴的“对等关税”

该政策内容是:要求对所有贸易伙伴的进口商品,征收与美国出口商品所面临的同等关税税率。例如,若某国对美国商品征收10%关税,美国也将对该国商品征收10%关税。

这一政令针对的国家分两类。优先针对的是印度(因其平均关税税率高达12%)、欧盟(贸易逆差大)、泰国和越南(关税差异显著);其次是日本、马来西亚等。2024年美国前15大贸易伙伴实施的最惠国关税税率(2022年)大都高于美国,其中印度、韩国、巴西、越南、墨西哥等地的关税税率偏高。

据了解,相关评估计划在4月初完成,随后可能立即生效。

  • 25%汽车关税

2月18日,特朗普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称,计划对汽车、半导体和药品进口征收约25%的关税。他还暗示,汽车关税可能在4月2日宣布,而半导体和药品关税最终可能超过25%。不过,目前针对这几类商品关税的具体措施尚未公布。

这一项措施影响的,是墨西哥、加拿大、日本、德国和韩国等贸易伙伴。具体看,在美国进口汽车中,约有一半来自墨西哥和加拿大,另一半来自其他主要汽车生产国,如日本、韩国、德国等。若将汽车、半导体和药品三个产品类别加总,韩国和日本对美国的出口依赖度最高,分别为7.8%和7.4%。

无论是加拿大、墨西哥,还是日本、韩国、欧盟等,这些都是美国的主要盟友。也因此,特朗普的关税,可谓无差别攻击。



当下,几乎全世界都活在特朗普的“威胁”中。

从家门口的加拿大、墨西哥,到亚太的日韩,乃至亲兄弟欧盟。

特朗普此次上任后的第一个关税大棒打在加拿大和墨西哥身上后,他们的态度也在不断变化。

加拿大是美国最大的钢铝供应国。针对贸易伙伴无端地加关税,正在让美方背上“背叛盟友”的恶名。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曾称,美方措施“不可接受”,并计划取消对美石油出口补贴,并实施“等额报复”。

墨西哥政府相对温和,并准备了相关的应对方案,包括在世贸组织起诉或限制美国商品进口。但目前看,这已经对企业出海墨西哥、到墨西哥投资产生了重要影响,部分车企因美墨关税威胁,已经暂停在墨西哥的扩产计划,转而聚焦南美市场。

对等关税、钢铁和铝关税影响了欧盟国家商品对美国的出口。关税消息出来后,有观点认为,欧盟委员会正在考虑动用欧盟《反胁迫工具法案》(ACI),对美国硅谷采取报复性措施,包括提高关税、限制知识产权(如软件下载和流媒体服务)、撤销商业权等。一位官员表示,“所有选项都在考虑之中”,ACI是在不违反国际法的情况下可用的最强硬回应。



此外,德国、法国等也接连表态。法国外交部长巴罗近日表示,欧盟将采取与美国总统特朗普首个任期内相似的应对措施,“毫不犹豫”捍卫自身利益。

在欧盟之外,另一组受关税影响的国家是日本和韩国。日本对美汽车出口占其总出口的28.3%,而韩国对美汽车出口占比近50%,关税若实施将直接导致企业利润大幅缩水。这倒逼着车企被迫缩减对美出口,或加速在美国的本土化生产。

东南亚是美国重要的贸易市场之一。上述关税,将直接影响东南亚的电子产品贸易。其中,越南是美国在东南亚最重要的电子产品供应基地,其面临的挑战尤为突出。越南美国商会的最新调查显示,如果美国对越南加征关税,超过70%的受访美国制造企业表示将被迫调整在越业务,其中近半数考虑裁员。而马来西亚是全球半导体封装测试的重要基地,马来西亚的电子电气产品进出口占其对美贸易额的60%。业内人士认为,如果美国对半导体征收25%的关税,会直接削弱马来西亚电子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可能导致全球电子产业链的重构调整。

作为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正推动召开东盟-美国特别峰会,就关税问题进行集体对话。印尼也不得不加强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对话,寻求贸易关系的多元化发展,以降低可能的冲击。

不过,目前这些关税仍处在计划实施阶段,短期内立即全面执行的确定性仍有待观察,而即使特朗普很快宣布“对等关税”地区名单,即刻执行的概率仍然不高。

但长期来看,关税加剧了盟友间的信任危机,全球贸易体系面临新的重构。



美国关税对中国企业、商品的出海影响不可谓不激烈。

比如,特朗普曾短时间内取消800美元以下小额包裹的关税豁免。在此之前,中国每年约有13.6亿件商品通过该通道免税进入美国市场。而一旦收税,不仅意味着商品价格将有一定幅度的上涨,而且清关和运输的时间也将大大延长。

飞书深诺的调研显示,在美国对化商品征收10%的关税后,超80%的跨境电商卖家正在重新评估其价格体系,并预计上调幅度为10%-30%。

尤其是价格敏感型商品的利润空间,将被快速挤压,毛利率会出现50%甚至更高的下滑。

政策的波动让零售业受到影响。有消息称,自2月5日起的五天内,中国多家跨境电商平台在美国的销售额均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Temu在此期间的销售额下降了32%。

但也不尽然如此。今年一开年,在美国先是下架后又恢复的TikTok Shop,据称已经定下了今年在美国的增长目标——400%。可见,美国电商市场仍有巨大增长潜力。

这意味着,对出海企业而言,策略和方法将更为重要。

不过,为了降低关税对跨境商品销售带来的影响,今年一开年,各企业都在加快海外仓建设。并且1月底,国家也相继发布政策,对以海外仓方式出口的货物实行“离境即退税”政策。这意味着,即使货物尚未销售,商家也可以在货物报关离境后预先申报办理退税,后续再根据货物实际销售情况进行税款核算。



出海市场的选择变得至关重要。过去,欧美是中国企业在出海时首先想到的“完美”市场——规则明确,消费力强。但现在看,尽管这些市场仍然消费力强,但面临的规则和风险则要大得多。反而在一些新兴市场这两年则越来越受关注,比如日韩、东南亚、中东、中亚、南美等,因其市场规模和增长潜力,成为许多中国企业出海的首选。

就在日前,据环球网报道,中国贸促会组织309多家中企前往哈萨克斯坦,签署了涵盖矿产、石油、机械制造等多领域的一系列重要合作协议。

回顾8年前,当特朗普上任后也是通过退群、用贸易摩擦维护自己的利益。其影响就是,2016年中国对美直接投资额栽465亿美元的峰值,两年后便下滑到54亿美元,降幅达88%。

这也让我们认识到,尽管出海面临的不确定性从来不会减少,但在市场、行业、政策等不确定性中,政府政策的多变,给企业出海带来的影响是最严重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