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头垂直扎进肌肉三指宽,当第一滴淡黄色油状物从针头溢出时,张志有手抖了一下,细长的针管斜着抵向肌肉束。他用余光扫了眼墙上健美偶像的海报,画像上青筋暴起的“巨兽”正盯着他推完2毫升药液。
注射完,酸胀感让张志有的胳膊不受控地抽搐,一阵疼痛中,他期待着一个星期后,肱二头肌的围度大一点,两个星期后,臀大肌的线条再明显点。
注射进张志有体内的是群勃龙,一种合成代谢类固醇,化学名为去甲雄三烯醇酮。《2024年兴奋剂目录公告》明确将合成代谢类固醇列入 S1 蛋白同化制剂类别,禁止运动员在赛内、赛外使用。
除了群勃龙,他还用过多种口服型类固醇。形色各异的药片,一边通过血液不断游走到肌肉里,带来力量喷涌的感觉,一边侵蚀着包括肝脏、心脏在内的多个器官。这些药长期使用可能造成肝损伤、心脏疾病、激素系统失衡甚至死亡,但一些健身人群却把它们当成“强行催肥肌肉的猛药”。
使用者们都有类似的画像:按医学上的标准来说,他们不胖也不瘦,但他们有另外的标准,来源于社会和文化塑造的一种“肌肉审美”,不断地寻找雄性激素能填补的肌肉缝隙。
滥用类固醇导致的悲剧时有发生。据新华网及北青网报道,2022年,25岁男性健身教练连续3年注射合成类固醇(群勃龙+氧雄龙),突发急性肝衰竭合并肾损伤,抢救后需终身透析。2023年,32岁女性在非法医美机构注射含类固醇针,引发基底动脉血栓,遗留左侧肢体偏瘫。
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在《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中,将合成代谢类固醇列入2A类致癌物清单。2020年,国际权威杂志《柳叶刀》刊登了关于类固醇健康风险的研究,研究表明,长期滥用类固醇者心肌梗死风险增加3倍,肝脏疾病风险增加2.5倍。
但这些都没有阻挡健美圈和健身爱好者们对类固醇的滥用。
注射进体内的群勃龙注射液。受访者供图
“健美圈不看天赋,只比耐药性”
八年前,张志有在北京的健身房当教练,身高185厘米,体重80千克,7年健身史,有被大家公认的“好身材”,但他有更远大的目标——成为专业健美运动员,拿到国际健美总会颁发的“职业卡”,参加像奥林匹亚先生大赛、阿诺德赛这样的世界顶级健美比赛,是他彼时最大的梦想。
张志有第一次听说增肌神药,是在一场商业性质的健美比赛上。他跟几位专业健美运动员一起备场,大家先是讨论26岁的美国健美明星达拉斯·麦卡弗由于长期过量使用类固醇去世了。在场的人几乎都用过类固醇,接着有人说起:“健美圈不看天赋,只比耐药性。”
环顾一圈,在场的几个选手都比自己健硕,其中一人向他推荐了群勃龙。“我问那是啥药?他说是最猛的合成代谢类固醇,如果想往职业健美运动员发展,可以吃上看看。”张志有查了一些资料,上面说这种药可以模拟人体内睾酮的作用,它不用考验人的意志力、不苛刻要求饮食就能快速增肌,他想试试。
2017年3月,下班回家,趁宿舍里其他人都不在,他拆开了药贩子寄来的快递盒,十几个小药瓶和蓝色的注射器,包装上印着密密麻麻的英文,一个汉字都找不到。使用方法很简单,药贩子告诉他,一次注射2ml,一周2次,直接扎进任意一部位的肌肉里,几天就能出效果。
张志有称注射群勃龙后的感觉为“泵感”,负重训练时,每根肌纤维都像吸饱了液压油的钢管,膨胀感从肱二头肌向小臂蔓延。他迷恋这种感觉,从第一次到无数次,张志有增加了注射频率,剂量也从1ml、2ml到3ml。
合成代谢类固醇药物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30年代。1935年,德国科学家首次合成甲基睾酮,用于治疗性腺功能减退症。1954年,美国医生约翰·齐格勒首次发现苏联运动员使用睾酮,随后,美国制药公司迅速推出首款健美专用口服型合成代谢类固醇“大力补”。
2023年,小丽正在参加一场女子健美比赛。 受访者供图
在刻板印象中,有增肌需求的更多是男性,但女性也在使用类固醇。
28岁的小丽是职业健美运动员,她的声音粗犷,屈臂时,肱二头肌高高隆起,因为体脂率低,皮肤紧贴在肌肉上,每一处纹理和凸起都能透过皮肤清晰地看到。有时,小丽需要出镜宣传自己,网友叫她“金刚芭比”。
今年是小丽注射群勃龙的第三年,非赛季时,她每周注射两次,备赛期间增加剂量。全年不停药。她介绍,初次使用类固醇的增肌者一般很难接受群勃龙这种注射针剂,往往会选择单独一种口服型合成代谢类固醇如“大力补”“康力龙”“康复龙”,再配合性激素类固醇(睾酮)一起使用。
她说,睾酮促进基础蛋白质合成,提供基础同化作用,而合成代谢类固醇(如氧雄龙)侧重抗分解,抑制皮质醇分解肌肉,使肌肉更“干硬”。
这个圈子把一个用药周期称为一个“类固醇cycle循环”(合成代谢周期)。小丽解释,用药者一般会在5-9周内获得比较明显的肌肉围度增长,超出这个时间范围,肌肉增长的速率会明显下降,平台期也会随之而来,当类固醇使用者更有经验以后,才会开始尝试同时使用多种类固醇或注射型类固醇。
北京高新医院戒毒科的主任医师徐杰长期研究特殊药品及毒品的成瘾性和戒断治疗。徐杰介绍,类固醇进入体内,通过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导航”,找到相应的靶器官或组织上的受体,并与受体紧密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这个复合物像一把“钥匙”,能够激活或抑制特定的基因表达,从而调节细胞的功能和代谢过程,达到肌肉增长的目的。
事实上,群勃龙作为合成代谢类固醇的一种,最早被研发用于牛的饲养,旨在通过注射的方式促进牲畜的增重和肌肉发育。农业农村部第250号公告明确将群勃龙列为《食品动物中禁止使用的药品及其他化合物清单》,此外,我国未批准群勃龙用于人类医疗。
小丽每日的服药清单及计划。 受访者供图
健身房里的“药罐子”
不仅健美圈,类固醇药品正在深入普通健身群体的生活。在各类网络社交平台,如何购买和使用类固醇正成为热门话题。某社交平台上,长期滥用类固醇增肌的群体被称为“药罐子”。他们在个人主页分享使用类固醇的感受,提供购药策略。
王松已服药近两年,他使用的口服型合成代谢类固醇“氧雄龙”,是从健身教练那买来的。
他在一家互联网公司上班。三年前他身材瘦弱,180厘米的身高,只有130斤,朋友给他起外号叫“细狗”。为了增重增肌,他花了6000元在公司附近的健身房办了张年卡,每日健身两小时,成了他最固定的行程。
下班后的健身房像是一座金属丛林。杠铃片撞击的脆响,在镜墙上来回折射,有人穿跨栏背心展示自己的胸肌、有人对着手机前置摄像头绷紧背阔肌。在王松的生活圈子里,好身材是社交的门槛,肌肉是男人的名片。是否有壮实流畅的肌肉线条,意味着是否自律,甚至意味着是否有异性缘。
为此,他彻底改造了自己的饮食结构。平日一天三顿的外卖被增肌食谱替代,除了固定的一日三餐,王松还要吃三顿加餐,有时候,一顿晚饭要吃完一整锅面条、12个鸡翅、4个鸡蛋。他疯狂地摄入热量和蛋白质,持续了一个月,只增重3斤。
为了更快获得梦想中的肌肉,他想通过类固醇增肌,“至少看起来不那么干瘪。”
服用氧雄龙两周后,进步开始竿头直上。再次摸上杠铃,王松感觉到一股热流从脚趾涌起,经过小腿到达上背、大臂,“没有重量是我推不动的,没有组数是我完不成的。”他完全确信,药物是正确的选择,控制饮食、加强训练,都不如小药罐子里晃晃荡荡的白色小圆片有用。
王松注射群勃龙6个月对比图。 受访者供图
李钰明是和王松一起健身的“搭子”,他是名大学生,刚接触健身不久,王松教他一些基础动作带他入门,他辅助王松训练,提高健身成果。李钰明在健身房锻炼已近一年,想象中的八块腹肌并未出现。2024年6月,在王松的指导下,他第一次使用了类固醇。
在校园里,身材提供了另一种优越感。李钰明记得有一次参加学校辩论赛,穿了自己最贵的一件白色衬衫,做了发型,袖子挽起,大臂的肌肉线条隐约出现,站在台上,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他,他是那场答辩里最受关注的男生,“你身材好,打扮得精神,对手问你问题的尖锐度其实都有点不大一样,你懂吧?”
2月8日,新京报记者匿名进入了一个名为“科技健身”的群。在群里,来自不同地区的健身爱好者,不间断分享使用类固醇的建议、感受以及训练心得,“口服的没有针剂好,既然都用了科技,不如扎针”“屁股肉厚,适合新手”“一个长效睾酮配一个合成代谢类的固醇就够了。”
新京报记者先后和群内6位有类固醇用药史的健身爱好者建立了联系,其中最小的18岁,最大的36岁,他们都是在一些社交平台中购买的药剂。方法很简单,在社交平台中搜索“合成代谢”“科技健身”后,从推荐页中选中一位博主,添加微信购药,付款后药品就会快递到家。
“副业能做很多,教人打药是最赚钱的”
当类固醇药物被追求肌肉塑形的人群捧上“神坛”,非法贩售者们也看到了商机。他们以“运动专家”的身份潜伏于健身论坛、短视频社交平台,用“健美冠军同款”“增肌黑科技”等话术包装产品,配合伪造的实验室报告及用户对比图吸引客户。
部分非法贩售者通过健身房私教牵线搭桥,利用学员对教练的信任关系,将合成代谢类固醇伪装成“私教定制营养方案”进行兜售。逐步编织成覆盖私域流量与实体场所的隐秘营销网络。
“副业能做很多,教人打药无疑是最赚钱的。”为了支撑药物高额的花费,王松也化身健身博主,在网上卖起了药。他的上线叫老周,他们没见过面,只在线上交易,王松拉客户给老周,老周提成给他,一期2500元左右的“基础C”,王松能拿到400元的提成。越贵的药提成比例越高,像万元的用药循环单,提成接近3000元。
王松心里清楚,打着“增肌神药”的幌子售卖类固醇不合规,但类固醇不像毒品管控得那么严,他觉得这算是擦边球,不容易翻车。
“一分钱半分货,十分钱三分货。”王松的账算得门儿清,他告诉新京报记者,药物本身的成本可能就百十块钱,而且可以根据客户身体状态叠合使用药物,客户懂行,就卖便宜点,如果是健身小白,一瓶口服类固醇就卖1000多元。
王松每日需要服用的合成代谢类固醇药物。受访者供图
几乎每一个售卖类固醇药物的“健身专家”,都使用着类似的销售话术。
新京报记者向4名售卖类固醇药物的健身博主进行了用药咨询,询问了体重和训练情况后,他们均要求记者发送激素六项和肝肾功能体检报告,一套流程结束,仅需几分钟,记者便得到一份增肌cycle(类固醇循环)用药计划。
几份用药计划也几乎相同:使用睾酮促进雄性激素生长,2种或更多合成代谢类固醇叠合用。他们声称,叠合与只用1种药相比,可以激活更多受体。所有博主均表示所售药物为正规厂家生产,国外进口,由“人肉”背回。
其中一位博主介绍,一个类固醇循环周期为6-10周,价格包含指导费和药费,基础的增肌计划价格在3000元-5500元左右,减脂计划用到的药物相比增肌略贵,在4000元-6000元左右。他表示,如果有备赛打算,价格会更高。
当记者询问能否不定制“循环计划”,仅单独购买一种类固醇药物时,对方则表示可以单独售卖。根据他发来的价格明细,一支10ml的长效群勃龙售价800元、规格20mg*100粒的大力补售价560元,女性适用的类固醇美替诺龙,5mg*100粒,650元。他说,在售卖的类固醇中,口服型销量最好,不同品牌的药物成分相同,制作工艺不同,效果上存在一定差别。
在两家电商平台上搜索“群勃龙”“大力补”“康力龙”等词条,会被直接屏蔽。然而搜索其他更隐晦的关键词,如“健身科技”“强效补剂”,仍会弹出相关店铺的链接,虽然店铺中并未直接挂售类固醇药品,但当记者询问客服是否有类固醇后,多位商家客服表示可以添加微信私聊。
新京报记者通过电商平台添加了几个商贩的微信后发现,他们售卖的类固醇药物看起来像普通的药物,有标签,密封的顶部,漂亮的包装盒。甚至有标注生产研发的公司名称如“某欧洲制药公司”或“某实验室”。
更仔细地检查这些产品,记者发现它们并不是正规的药品。比如包装上没有可以验证的生产商地址。即使有,也和已知的公司不匹配,在互联网上搜索,根本找不到这家制药公司,或者搜到的是一个伪装的网站。
王松的生意也出过问题。2022年底,一位在他那购买了“西斯龙”注射针剂的人,出现了注射后持续剧烈咳嗽的情况,王松告诉对方这是因为注射时扎到血管,少量药物随着静脉进入肺部,引起肺部排异反应导致呛肺,属于正常现象。但对方坚持说王松卖给自己的药物是假冒伪劣的三无产品,要报警。
双方拉扯了几天,王松退还了药费,赔偿了对方2000元。这场风波后,他退出了市场。
一位“合成代谢咨询师”的朋友圈。受访者供图
破灭的幻想
比“职业卡”更先到来的,是副作用。2019年,注射群勃龙两年后,张志有觉察到身体出现一些异样:头发越掉越多,头上、背上、脸上,大大小小的脓包有二三十个,用药一年后,张志有开始考虑类固醇的危害。
有天夜里,张志有从一阵背部刺痛中醒来,快步走到镜子前,发现背上的脓包破了,黄色的脓液顺着背流到后腰,“像寄生虫的卵附着在身上。”那段时间,他变得焦虑,常把自己关在家里,不说话、不见人,一待就是五六天。
他想过戒药,最长的一次,他连续三个星期没有注射群勃龙。当肌肉开始萎缩,哑铃的重量不再是磨砺,变成了压迫,一组小重量的负重训练,都让他觉得力不从心,针尖戳进肌肉的刺痛和锻炼前浑身冒汗的冲劲,一齐没了踪迹。
王松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有时候,他觉得服药之后浑身是劲,锻炼时,力量漫过骨骼,能穿透到每一个举铁器械上。有时候,心跳在某个失眠的夜里忽慢忽快。他又觉得自己像一株被雄性激素催熟的“仙人掌”,痤疮突破皮肤,每一寸肌肉的隆起都裹满了化学分子。
注射群勃龙的第二年开始,小丽的剂量越用越大,但肌肉增长的速度却越来越慢,蛋白质计算器里的数字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深蹲架每周准时训练五次,可她的身体还是被按下了暂停键。
她把被类固醇侵蚀的身体比喻成一台精密的拆解机器。肝脏这个部件最先亮起红灯,转氨酶数值在体检单上爬成过载的曲线,然后是被雄激素侵蚀成砂纸质地的声带,接着,面容生长出男性轮廓。
某种程度上,他们是幸运的,避开了最严重的副作用。痤疮、脱发、情绪震荡,是比较常见的,除此之外,也有男性用药者产生睾丸萎缩、受精能力丧失、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飙升、骨密度流失的症状。而女性使用类固醇后,还可能会经历停经,卵巢早衰、心肌纤维化猝死等症状。
医生徐杰解释,类固醇属于外源性睾酮,使用后会抑制自身睾酮分泌,一旦外源性睾酮离开身体时,内分泌系统逐渐失衡,引发失眠,情绪起伏和皮肤问题。恢复不当,还会造成心脏和肝脏功能永久性损伤,过量服药可能导致死亡。
根据反兴奋剂中心官网“警示案例”显示,该组织曾解剖过一位32岁猝死健美运动员的遗体:他的心肌纤维呈现典型的虎斑样坏死,肝脏布满高尔夫球大小的增生结节,原本应储存骨髓的股骨腔里,脂肪组织已把造血细胞挤压得无处容身。
没有真正的“增肌神药”,但目前,滥用类固醇药物的人却越来越多。滥用类固醇正在成为一种社会性、全球性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2024年报告显示,长期滥用合成代谢类固醇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动脉硬化)、肝脏损伤(肝炎、肝肿瘤)、内分泌紊乱(男性睾丸萎缩、女性月经失调)、精神障碍(抑郁、攻击性行为)。
美国国家药物滥用研究所(NIDA)发布报告称,长期使用非医疗手段类固醇后,20%的男性出现睾丸萎缩,25%的女性出现不可逆声带增厚;约30%的长期滥用者出现重度抑郁或躁狂症状;青少年滥用类固醇药物可能导致骨骺提前闭合,影响身高发育。
在关于“停药反噬”“修复受损”这两个问题上,小丽花了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她咨询过几位医生,在不同医生那,她得到了几乎一致的答案:长期高剂量用药后突然停止,自身睾酮分泌功能无法及时重启,大部分滥用者1年内无法恢复至正常水平的一半。
小丽在社交平台上有近10万粉丝,几乎每天都有人私信她,问她如何训练、如何“上科技”。现在,对于这样的问题,她一律回答对方,非专业选手没必要使用类固醇。
“类固醇的损伤不会在社交媒体的肌肉自拍中显示出来。”她说,很多人并不知道走上这条路,意味着什么,也根本没做好付出代价的准备。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小丽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 咸运祯
编辑 陈晓舒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