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建军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学校供图
有这样一所高校,从抗日烽火中走来,以人民为名,为人民而生。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举全校之力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党创办的大学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从“开题”到“破题”,源源不断的思政课创新实践,正是人民大学的生动回答。
完善机制,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
有这样一堂思政课,令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部主任张苗苗印象深刻——那一天,她的课上突然“闯”入了一位“神秘来客”。
来者是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他轻轻推开张苗苗上课教室的门,默默地坐在了最后一排。一节课后,林尚立手中的课堂反馈笔记已是密密麻麻。
课后,学院主管教师向张苗苗详细反馈了校长的听课意见:“教师要真正步入学生中去,注重和学生的深度互动,关注学生的反馈与需求”“加强对整体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串联和把握,将教材话语转化为教学话语”“不能只关注教材中的重难点,还要加强世界视野和比较视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热点和学生遇到的问题,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听完反馈,张苗苗陷入深思,也明确了下一步提升的方向。
如今,在人民大学,由党委书记、校长任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班子成员走进课堂听课讲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已是常事。记者调研时,许多思政课教师都表示有过被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听课的经历。
“思政课建设开展得好不好,党组织能否高度重视是关键。”在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看来,坚持和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有助于健全思政课建设的体制机制,推动思政课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学科建设、教师队伍、评价制度、激励政策、经费保障、资源保障等多个方面的改革创新。
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人民大学拿出了“硬核”做法。近年来,学校制定10余个文件,重点完善教师集体备课听课制度、教学内容和质量监督制度、教学检查和评估制度,建立健全思政课程标准审核和教案评价制度,健全课堂教学管理办法,推动思政课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
张东刚领衔集体备课,指导制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综合改革方案,以此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一场全校范围内的“大调研”迅速铺开,调研重点就是“读懂学生”。通过“大练兵、大谋划、大协同”,人民大学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育人水平,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着眼创新,源源不断打造“高精尖”思政“金课”
面对“Z世代”,思政课如何抓住数字原住民的心?
面对个别传统思政课堂存在“抬头率”和“到课率”打折扣的情况,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早早认识到,“照本宣科”不能体现思政课的魅力,要抓住学生特点,推动课程教学实现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转变。
“要讲好一堂思政‘金课’,必须以经典文献为依据讲出理论的深邃,以发展脉络为重点讲出历史的厚重,以中外比较为方法讲出视野的广博,以生动实践为根基讲出思想的鲜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衡介绍。
为了真切倾听学生心声,学校建立“助教收集问题—教研部集体研判—授课教师答疑”工作机制,推出思政课教师担任班主任、兼任学生辅导员和学生社团组织指导教师等举措,弥补思政课教师在把握学情上的短板。“这让我们敢于触碰学生困惑的真问题,善于捕捉青年思想的真焦点,对学生思想中的真困惑进行主动回应和积极引导。”王衡说。
“由于从很小的年纪就不断接触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关注可持续性、全球变暖等社会问题,对数字技术等‘高精尖’领域也更感兴趣。”张苗苗告诉记者。
那么,思政课又该如何搭上“高精尖”的“快车”,以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创新?
走进依托人民大学成立的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一块电子屏幕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电子屏幕上展示着北京市学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数字地图,只需点击对应位置,即可一览博物馆、展览馆等实景教学资源。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助理兰洋介绍,中心搭建了“6+1”思政课课程资源平台,包括思政课资讯平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文献支撑平台、思政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思政课数字化教学平台、思政课教育质量评估平台、思政课实践育人平台和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
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易的比喻:“这里是全国思政课教学的‘中央厨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口味’,挑选‘食材’、烹饪‘大餐’。”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近年来,人民大学持续加大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进一步精细化思政课教师选聘、管理、培养与考核全过程,覆盖备课、教学、科研全环节,建设起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单文鹏入选首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并于2022年入职人民大学成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学校为新入职青年教师‘一对一’配备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我还广泛参加集体备课、教学竞赛、课堂教学观摩等活动,在‘比、学、赶、帮、超’的氛围中,教学能力实现了质的跃升。”单文鹏说。
辐射全国,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
前不久,一堂在苏州博物馆开讲的思政课“走红”,令不少学生感叹:“思政课原来还能这么上!”
这堂课上,不仅有大中小学教师授课,还有博物馆专家现场答疑,通过同步直播的形式,吸引全国1.4万余名思政课教师在线观看。
“将思政课堂‘搬到’博物馆,让文化载体赋予思政课程更强的生命,这是创新,也是改变。”苏州大学第二实验学校校长潘娜感慨。
探索,从2023年就已开始。那一年,作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始发站”——“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正式启动。同年,人民大学与陕西延安中学、江苏淮安新安小学、北京育才学校等中小学的师生代表,共同发起成立全国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红色资源共享联盟,辐射234所合作伙伴学校。人民大学还推出理论宣讲品牌“陕公大学堂”系列公益讲座,专家学者送课上门,迄今已举办5季共145场,覆盖线下线上听众累计10万余人。
“值得一提的是,‘陕公大学堂’的‘先锋课堂’子品牌,邀请了优秀青年宣讲党的创新理论与青年奋斗故事,以青年感动青年、以先锋引领先锋。”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陈明琨介绍,由在校学生自发成立的延河讲师团,以革命老区、脱贫摘帽地区、民族边疆地区中小学为重点,已开展思政课教学和宣讲活动600余场,覆盖超过170万人次、3000余所学校。
2024年,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中央民族大学启动“大国边疆”育人工程,组织师生深入边疆一线、走进戍边兵营、访谈驻边干部,共建“边疆县域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联盟”,学生们在行走中构建起“大国边疆”数据库、案例库、影像库,用学术语言讲述新时代大国边疆“正在进行中的发展史”。
“我们一定发扬‘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的精神品格,全力以赴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开路先锋、事业闯将贡献人民大学新力量!”张东刚说。
《中国教育报》2025年02月25日 第01版
作者:本报记者 张欣 柴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