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中春寒 北宋 · 王安石

青烟漠漠雨纷纷,水殿西廊北苑门。

已著单衣犹禁火,海棠花下怯黄昏。

首句“青烟漠漠雨纷纷”,以“青烟”和“雨纷纷”两个意象,营造出一种朦胧而湿润的氛围。青烟轻浮,雨丝绵绵,这样的天气让人感到一种春日的寒意和潮湿。同时,青烟和雨丝的交织,也给人一种幽静而略带忧郁的感觉,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次句“水殿西廊北苑门”,具体描述了宫中的景象。水殿、西廊、北苑门,这些建筑和地点都带有鲜明的宫廷特色,同时也暗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是深宫之中。这些建筑物的排列和组合,不仅展现了宫廷的宏伟和庄严,也暗示了宫廷生活的单调和封闭。

第三句“已著单衣犹禁火”,进一步点明了春寒的特点。虽然已经是春天,但天气仍然寒冷,需要穿着单衣来抵御。而“犹禁火”则说明了此时仍然是寒食节期间,按照习俗不能生火。这个细节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增添了节日的氛围和历史的厚重感。

末句“海棠花下怯黄昏”,以海棠花和黄昏两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海棠花在春天盛开,美丽而娇艳,但此时却因为春寒而显得有些怯弱。黄昏时分,天色渐暗,气温更低,诗人站在海棠花下,感受到了春天的寒意和时光的流逝,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淡淡的哀愁和无奈。



春雨 北宋 · 王安石

城云如梦柳僛僛,野水横来强满池。

九十日春浑得雨,故应留润作花时。

首句:“城云如梦柳僛僛”描述了城中云雾缭绕、如梦似幻的景象,同时以柳枝的摇曳(僛僛,形容柳枝随风摆动的姿态)增添了一份生动与柔美。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春雨天的朦胧美,也寓含了诗人对春天生机勃勃景象的喜悦之情。

次句:“野水横来强满池”通过“野水横来”的描写,展现了春雨带来的野外水势汹涌的景象。而“强满池”则进一步强调了春雨的充沛和力量,使得池塘迅速盈满。这一句不仅描绘了春雨的壮观场面,也暗示了春雨对大地万物的滋养和润泽。

三句:“九十日春浑得雨”直接点出了春雨的持续时间和普遍性。“九十日春”指的是整个春季(古人常以九十日来计算春季的长度),而“浑得雨”则意味着整个春季都雨水充沛。这种描写不仅突出了春雨的重要性,也为下文的“留润作花时”做了铺垫。

末句:“故应留润作花时”诗人以“故应”二字表达了春雨的适时和必要。他认为春雨之所以如此充沛,正是因为它要滋养花朵,让它们在春天绽放。这一句不仅点明了春雨的作用和意义,也寄托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景象的期待和赞美。



崇政殿后春晴即事 北宋 · 王安石

悠悠独梦水西轩,百舌枝头语更繁。

山鸟不应知地禁,亦逢春暖即啾喧。

首句:“悠悠独梦水西轩”“悠悠”一词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悠然,而“独梦水西轩”则透露出诗人对某个地方的深深怀念或向往。水西轩可能是一个具体的地点,也可能是诗人心中一个理想化的、宁静美好的所在。这句诗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基调。

次句:“百舌枝头语更繁”“百舌”即百舌鸟,以其能模仿多种鸟鸣而闻名。这里用“语更繁”来形容百舌鸟在枝头的叫声,既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也暗含了诗人对世俗喧嚣的感慨。与首句的宁静形成对比,这句诗增添了全诗的动态感。

三句:“山鸟不应知地禁”诗人以“山鸟”为对象,发出感慨:山林中的鸟儿哪知道宫中的禁地呢?这里用“不应知”来强调山鸟的无知与自由,与宫中的禁锢形成鲜明对比。这句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也暗含了对宫廷生活的某种不满或无奈。

末句:“亦逢春暖即啾喧”“亦逢春暖即啾喧”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阐述,说明山鸟一到春天温暖时就会欢快地鸣叫。这里用“啾喧”来形容山鸟的叫声,既表现了春天的热闹与生机,也寄托了诗人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春入 北宋 · 王安石

春入园林百草香,池塘冰散水生光。

身闲是处堪携手,何事低徊两鬓霜。

首句:“春入园林百草香”诗人以“春入”二字开篇,直接点明主题,即春天的到来。接着,“园林百草香”具体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园林中的各种草木都散发出香气,这是春天特有的气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次句:“池塘冰散水生光”这句诗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景色。随着春天的到来,池塘里的冰开始融化,水面波光粼粼,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这一景象不仅表现了春天的温暖与明媚,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循环。

三句:“身闲是处堪携手”诗人转而抒发自己的情感。他此时闲适无事,希望与友人携手共赏这美好的春光。这里的“身闲”与前面的春日景色相呼应,形成了一种和谐而宁静的氛围。同时,“堪携手”也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末句:“何事低徊两鬓霜”然而,诗人在欣赏春光的同时,也不禁感叹自己的两鬓已经斑白如霜。这里的“低徊”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也有对岁月无情的感慨。这一句诗不仅为全诗增添了一份深沉与哀愁,也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