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艳 通讯员 王胜强
近年来,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民俗活动为契机创新工作方式,成立“流动调解室”,深入社区、乡村一线,及时化解群众矛盾纠纷,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该县创建180个社区、村(屯)“流动调解室”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利用网格化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网格(纠纷)事件巡查发现、上报、流转、办结全流程闭环,提升社会治理质效。
“流动调解室”采取“定点+流动”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全县有人民调解员1852名,由5个民族(苗族、彝族、仡佬族、壮族、汉族)组成。同时成立了219个调委会,在“苗族跳坡节”“广西三月三”“彝族火把节”“仡佬族尝新节”等节日期间设立固定调解点。人民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注重运用法治思维,结合村规民约、风俗民情调解。
“流动调解室”加强与派出所、民政、妇联等部门的协作配合,打造接访与调解“一体化”解决平台。对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强化矛盾纠纷案件繁简分流,实现简单案件通过现场调解化解,疑难案件由审判机关裁决。
“流动调解室”注重加强普法宣讲,通过使用苗族、彝族、仡佬族、壮族等民族语言宣讲法律知识,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