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学生每天体育活动超过2小时,意义比你我想象的要更加深远。

文 / 林子诚

编 / 王帅


教育新政来了:每天运动2小时

2025年1月19日,距离除夕还有10天的时候,当家长们已经准备春节期间的带娃计划,一则新闻炸响了他们的微信群——《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发布。

仿佛是一串带红纸的万响鞭炮,这则文件也把整个教育产业的炸醒了:体育教育的新时代,来了。


而就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发布的5天后,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若干举措的通知》,其中特别强调,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要求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春节结束,多地开始跟进。

广东省要求从2025年春季学期开始,全省中小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珠三角地区从秋季学期全面实施,粤东西北地区则要到2026年秋季学期至少有50%的学校落实;江苏省则将义务教育学校课间时长延长至15分钟,每天上下午各安排一次不少于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北京、重庆、四川、甘肃等地同样规定——保障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除了保障学生的体育运动时间外,还有配套政策。以北京举例,在北京市教委和北京市体育局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就包括:增加体育课时;强化「三大球」和冰雪运动;开展班级体育联赛;整合市、区、校三级学生体测和体检数据;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体校与中小学结对发展;鼓励社会体育场馆对学校免费开放,涉及到了学生日常体育生活的方方面面。

换句话说,假如你是一名北京市初三的学生,你会发现体育课变多了,甚至可能变成每天1节,且体育课的内容不再是形同虚设的「自由活动」,而会加入更专业的体能训练和三大球等运动项目。

更重要的是,体育课不仅不会有其他老师来抢,还会组织更多比赛。你还会见到一些陌生的新老师,他们可能是退役运动员、高水平教练,或者是校外的竞训辅导机构。

总之,体育的时间更多了、体育的教学更专业了、体育的地位更突出了、体育的存在感更强了。



数据扎眼:为什么体育不管不行了?

纲要中有一段文字引起了广泛的解读:「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加快补齐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短板。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加强校园足球建设,有效控制近视率、肥胖率。

「近视率」和「肥胖率」,当这两个关键词被重点强调的时候,你需要明白,有一些现状真的已经到了不能被忽视的地步了:

先看近视率——根据国家疾控局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1.9%,2023年这个数据则上升到52.7%。

具体而言,小学生35.6%、初中生71.1%、高中生80.5%,即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人口的视力水平正在发生迅速恶化。同时,近视高发的年龄段也已从8-12岁提前至6-10岁,「发病越来越早」「度数越来越深」「近视率居高不下」这三大特点是如此的触目惊心。

肥胖率也不容乐观——根据2024年第十届中国肥胖预防控制科学大会数据,目前有约19%的6至17岁青少年、约10.4%的6岁以下儿童超重和肥胖。也就是说,如果你在街上遇到5个学生,起码有1个是「小胖子」。

至于中国三大球的现状,氪体已经做过多次报道,在此不再赘述。总而言之,三大球的成绩逐年下滑,体育人口的基数萎缩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就像是盖房子一样,楼房是否牢固取决于地基能否坚实,而对于三大球这样的集体项目,「地基」必然在校园。

数据或许难看,但只要能找出问题所在,就可以为下一步的工作指明方向。回顾纲要及各省的相关政策,目标已经无比清晰:中国的体育教育必须要有一个全新的改变,不单是提升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也是为国家体育力量做更多、更全面的储备。


现状如何?这里有三个视角的观察

当我们了解了中国学生糟糕的体育指标,一个问题不禁萦绕在眼前:现阶段学生们的体育课,究竟是怎样的?

为此,我们找到了三个采访对象,试着从学生、体育老师和校外体教机构的角度探究这一现状。

陈星是南方一位正在念初三的学生,据他观察,篮球和羽毛球是最受欢迎的运动,因为参与方便、项目有趣。足球草地的稀缺导致踢足球的人明显较少,至于排球,「基本没人玩了。」

初三的学生,一周有3节体育课,通常排在周二、周三和周五。临近中考,课程内容基本都是体育中考的项目,必考项是篮球,选考项则在跳绳、引体向上和实心球中三选二。陈星选择了跳绳和引体向上,跳绳满分是每分钟175下,引体向上则是12个,他比较有信心在跳绳上拿满分,引体向上就比较难了,目前最多做7个,「还得练。」

篮球要考运球绕杆。——除此之外呢?「没有了。」——可篮球不只是运球啊?陈星一脸疑惑地看着我,不知道该怎么接话。

「初一初二的时候,考试压力没这么大,老师也会教一些基础的球类知识,然后让大家自由活动。」我问他老师是真会打篮球还是只是个普通爱好者?陈星回答,「看不出来,不过学校篮球队是他组建的,应该挺厉害吧。」但陈星也承认,他一场学校的篮球赛都没看过。

关于目前中学生每天的体育活动时间,陈星也坦陈:课间只够上厕所或者打水,大课间才有30分钟可以活动。而如果当天没有体育课的话,每天在校园的活动时长就是这些,「除非是放学后自己去运动。」

最后我问他,如果你和周围同学比较身体素质,一般会看哪些方面?陈星说就是看体测成绩,其他也不知道看什么。我追问:「你身边打球打得好的人,体测成绩一定好吗?」他眼睛抬起,看向斜上方思考了两秒说,「不一定,嗯,不一定。」


张希在当地另一所重点中学担任体育老师,这所学校的高中部名额金贵,汇集了当地成绩最优秀的学生。她告诉我,学校的体育教育正在改革为模块化教学,主要是想让孩子学习一些运动技能。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体育课的目的更加直接。初中每周3节,初一初二学技能,初三练中考;高中每周2节,模块式教学内容更为清晰:以高一为例,共开展了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综合体能及游泳7个模块。

在她看来,初中体测并不算难,主要以力量、柔韧、协调、灵敏、耐力为主,考查项目包含1000米/800米耐久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等。总体来说,学生只要平时课上能够紧跟教师进度,完成体测的难度并不大。

但张希认为,相比于她们读书的时候,现在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差。从体育中考就可以看出,目前学生的耐力显然是不达标的。当地的体育中考要求男生1000米满分在3分40秒以内,「很多同学连4分钟都进不了。」

日常大课间跑操的时候,很多学生会出现剧烈的身体不适,呕吐、头晕甚至抽搐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在她当学生的年月里是很少见的。

作为一名体育老师,张希也有自己的期待,就是让每位体育老师发挥出自身的才能和特长。比如,学校和教招部门在招用师资的时候可以考虑到每个体育老师的训练专业,让足球教师把更多时间和精力花到校队建设和足球模块教学上。

简而言之,少折腾,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校园外看到的角度又有不同。

大学篮球专业毕业的尼奥,在广东开了自己的体能训练工作室,时常会和高校以及运动品牌合作。

他接触过很多中学生,发现现在的学生体能差距特别大,有特别优秀的孩子,也有很多基本就不运动。从专业体能的角度来看,他认为体育中考的项目其实是不错的指标,虽然参考维度相对单一,但优点在于群众面广、简单易上手。

在工作中,尼奥发现,愿意把孩子送来参加额外体能训练的家庭条件往往更加殷实,父母大多为高收入人群。但另一方面,大部分家长其实又都不太想让孩子花太多时间在体能训练上。究其原因,除了内容太过枯燥,尼奥认为是体能方面的引导还不够多,「基础项反而不容易见到成绩。」

作为一个从业者,尼奥认为广东的体育参与度还是不错的。目前在广东,中学大部分是每天1节体育课,加上课后的延时服务也有诸如游泳、飞盘、足球、篮球等运动社团,基本可以保证2小时的运动量。

但谈到如何建立健全完善的赛事体系,他也认为,「还是最好能每周一赛,让更多热爱篮球的孩子有机会站上赛场,用更多的比赛锻炼自己的技战术素养。但实际情况不允许,大多数学校只能按照杯赛形式进行,比赛场次远远不够。


变局之下,体育产业机会在哪儿?

体育教育被进一步重视,无疑对于整个体育产业都将产生深远的促进作用。在此简述三点:

首先,就业机会变多,但对于体育人才的业务专精会提出更高要求。过去,很多学校的体育老师就是「全科医生」,什么项目都能教一点,但没有特别精通的。如果要搭建更全面的体育教师队伍,就需要招揽更多有专业项目能力的人才。同时,更多的退役运动员也将获得进入学校任教的出路。

其次,需要更多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正规赛事,对于当地的体育赛事组织和承办以及周边配套产业都将带来正面的影响。以赛代练,也会让地区体育水平得到更加均衡的发展。过去学校为了参与比赛仓促组队、导致比赛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将得到好转。

同时,学校与校外体教机构的合作更加密切。学校教学收获了更加先进的方法论,体教机构也会获得更为稳定的客源,有教学方法一技之长的人才也会得到更多的重视。

最后,体育在教育中的加码对于体育品牌更是重大利好。学生参与更多的体育锻炼,意味着体育消费场景被进一步打开,装备市场大幅拓宽,运动品牌或将重新迎来高速增长期。

最后,我们还是需要思考,为什么体育教育会被放到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

也许是因为家长口中「学体育有什么出路?」的天问;也许是因为年年攀升的近视率和肥胖率;也许是因为孩子们已经连1个引体向上都做不起来;也许是因为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愈发凸显。

但这些,归根到底可以用一句话回答:体育体育,以体育人。体育,是为了培养一个更全面的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