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安全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截至2023年末,我国城市燃气管道长度104.73万公里,城市燃气普及率98.25%,管道燃气普及率83.46%。北京、浙江和上海3个省(市)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100%。
随着城镇化进程和能源结构调整,我国对燃气的需求量不断增大,燃气普及率逐步提升,应用场景同步拓展。与此同时,安全风险管控难度也不断提升,早期建设并运行多年的燃气管道已进入事故多发期,液化石油气经营企业“小、散、弱”问题突出,2021年“6·13”湖北十堰事故、2023年“6·21”宁夏银川事故,凸显燃气安全问题,国家高度重视并部署一系列燃气专项整治工作。
当前,我国燃气安全管理发展状况如何?城镇燃气管理存在哪些痛点?怎样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助力城镇燃气安全长效机制建立?2025年城镇燃气安全工作将怎样进行?……就相关问题,《民生周刊》记者采访了中国城市燃气协会副秘书长马长城和香港中华煤气集团人力资源总裁林铭荣。
中国城市燃气协会副秘书长马长城
香港中华煤气集团人力资源总裁林铭荣
民生周刊:当前我国燃气安全管理状况总体是怎样的?
马长城:近几年,政府在燃气安全方面投入大量资源,开展全国城镇燃气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多地政府主导建设安全监管平台,监管效能显著提升;各地燃气企业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强化燃气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等工作,推动监测、预警、处置等智能物联感知设备应用,推广使用本质安全产品,进一步提升了燃气安全水平。
目前,整治工作仍在进行中,一些可能导致死亡事故的隐患仍存在,还未达到党中央、政府和社会要求。
中国城市燃气协会积极配合政府相关工作,2020年我们的工作思路从大幅降低燃气事故率转变为早日实现“事故零死亡”阶段性目标,最终实现“零事故”的愿景。
林铭荣:当前,我国城镇燃气基本以天然气为主,液化石油气为辅。城镇燃气在生产、输送、供应、使用等环节均有着明确的安全标准和要求,监管体系也相对完善,因此其安全可靠性还是相对较高的,在此背景下,近年来我国燃气行业安全管理水平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2024年上半年,全国燃气事故数量较2023年同期下降38.44%,安全形势明显好转。
民生周刊:当前城镇燃气管理还存在哪些痛点?
林铭荣:城镇燃气设备设施经过长期运营,燃气设施老化、基础与历史数据不完善等问题日益突出,早期投入运营的管网已接近或达到设计使用年限,管网泄漏风险增加。同时,受发展初期燃气管道建设标准不完善影响,早期建设和投运的燃气管道质量参差不齐。
城镇燃气行业的信息化、智慧化程度不高,日常运营仍需投入大量人力,运营成本居高不下。
用户端安全隐患多,整改难度大。城镇燃气管网遍布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延伸至千家万户,但部分用户对燃气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不足,给燃气企业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使得燃气安全管控难度增大。据统计,2023年我国天然气事故中,用户端(含居民与工商)事故数量占比高达65%。
民生周刊:你认为用户在燃气使用中应该重点关注哪些环节?
马长城:从近几年的燃气事故统计数据来看,燃具连接软管是重点关注的环节,应继续加大对燃具连接用金属包覆软管和燃具连接用不锈钢波纹软管的推广力度。
应正确使用燃气热水器,防止一氧化碳中毒。燃气热水器应请专业人员安装,热水器烟道应延伸到室外,不能安装在浴室等通风不良的场所、不能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直排式热水器。
选购燃气灶具、热水器时,一定要认准“3C”(CCC)认证标志,并请专业人员安装。
另外,禁止购买燃气聚能环(防风圈)等装置,因为使用后会改变燃烧工况,造成一氧化碳超标,目前已经发生多起因使用聚能环而造成的一氧化碳中毒死亡事故。
民生周刊:2023年8月,国务院安委会印发《全国城镇燃气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提出2025年底基本建立燃气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方案指出,要推动高等院校恢复燃气专业设置,鼓励燃气经营企业与高等院校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加大燃气专业培养力度。目前,我国燃气安全人才队伍建设和科研投入的情况是怎样的?
马长城:城镇燃气行业的现状是专业人才缺乏。每年高校燃气方向的毕业生过少,师资不足。同时,燃气专业完整性的削弱,导致毕业生专业知识不足。建议高校加大城镇燃气行业专业型人才培养,在部分高校中保证“城市燃气工程”专业的独立性,保障燃气学科的系统知识体系完整,完善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同时加强校企联合培养燃气专业人才,避免燃气行业人才断档。
《全国城镇燃气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中指出,坚持创新引领、科技赋能。加大科研投入,能够加快提升燃气智能化和本质安全水平、加速智慧燃气落地,保障燃气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林铭荣: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和根本,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首要资源。
以香港中华煤气集团为例,为进一步推动人才培育与队伍建设,2009年起,集团着手建立中华煤气培训学院,下设燃气输配场站运行工培训、液化天然气场站运行工培训等超过40个燃气相关课程,与社会培训机构、大专院校携手合作,将课程体系推向整个行业,通过开展专业技术培训,为企业乃至行业输出大量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人才。2024年,累计培训达13000人次,培训学时数超20万学时。
民生周刊:燃气安全管理工作需久久为功,最终需要建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对此,你有哪些建议?
林铭荣:加快建立城镇燃气安全长效机制,需要燃气企业、政府、用户等相关方共同努力,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
燃气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创新安全管理技术,加强设施建设与维护,及时发现并处理燃气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员工的安全培训,积极推广智能燃气技术,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建议监管部门进一步完善燃气行业监管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和专项资金支持,推动燃气设施改造,推进智能管网、智慧燃气的建设。
燃气用户要进一步提升安全意识,落实安全使用主体责任。用气单位要依法购买合规气源,安装使用燃气泄漏安全保护装置,使用合格燃气燃烧器具、配件,并自觉维护、更新。
政府、企业、用户等相关方应建立协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燃气安全风险。
作为企业方,要高度重视燃气设施的本质安全。首先,必须从工程建设阶段开始,包括工程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到物料采购等进行全方位管控,切实以工程质量提升作为燃气设施本质安全度的保障;其次,严格抓好燃气设施日常运行及维护管控,及时发现并整改燃气设施安全隐患,保障燃气设施营运安全;最后,高度重视客户安全,全力打造安全用气环境。
民生周刊:2025年城镇燃气安全工作将怎样进行?
马长城:1月17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了全国城市燃气管道安全专项治理行动部署推进视频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燃气安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对今年的燃气安全工作进行了部署,重点做好5项工作。
全力打好老化燃气管道更新改造攻坚战。加快推进老化燃气管道更新改造,坚持“质量第一、安全第一”,抓好更新改造项目全过程管理。今年内基本完成已排查出的老化燃气管道更新改造任务。
重拳整治第三方破坏燃气管道问题。深入排查燃气管道周边的工程建设项目,压实项目建设相关单位、燃气经营企业及有关部门安全责任。强化管道保护措施,严格落实现场交底会商制度。
加力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以燃气管道为重点,加大智能物联感知设备布设力度,自动感知、动态监测燃气管道运行状态,保障安全运行。
持续加强燃气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盯紧城镇燃气安全风险隐患,常态化开展排查整治和“回头看”,及时整改消除风险隐患,确保安全。
加快健全燃气安全长效机制。夯实法治基础,完善技术标准,加强科技研发,进一步规范燃气市场经营秩序,提升燃气管道设施安全运行水平。
2025年,中国城市燃气协会继续积极配合政府相关工作,加强韧性燃气研究和建设,持续推动燃气用具连接用金属软管、自闭阀、带安全功能的智能燃气表以及管网监测预警设备应用,进一步提升燃气行业本质安全水平。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3期《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控好燃气“安全阀” 筑牢城市“防护网”》
记者 |李雪
编辑 |李雪
责编 |姜玉函
出品 | 民生周刊新媒体部
请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or回到文章顶部,点击“民生周刊”(微信公众号 ID: ms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