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路远:《守望者》的守望,生态与人文的双重景观

作者/孙树恒

昨天上午,是一个春寒料峭,阳光正好的日子里,我在内蒙古美术馆,有幸参加了著名作家路远老师新书《守望者》发布会的现场。那是一个充满墨香与期待的空间,每一位到场的人,都怀揣着对文学的热爱与对这部作品的好奇。

《守望者》作为2024年呼和浩特市重点主题文学作品,承载着非凡的意义。路远老师利用一年时间完成创作、正式出版发行,更是在当年入选“亮丽内蒙古-重点图书出版工程”。这一系列的成就,无疑为它镀上了一层耀眼的光环。

发布会结束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守望者》,在一天一夜的沉浸式阅读中,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小说,它是对生活的深度剖析,是北疆文脉在当代的生动显影。书中关于生态守望、人性突围的描写,如同一颗颗饱满的种子,飘向远方。

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灵对话,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仅能够触动了我的内心,更能够为乡村振兴和北疆文化建设贡献独特的价值。它让生态文明的理念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发芽,让人们对美丽的内蒙古大地有了更深的热爱与期待。

在北疆的文学史册上,《守望者》无疑会镌刻下属于这个时代的关辉印记。它是时代的见证,更是心灵的慰藉。这部作品将会影响更多的人,让我们在生态与人文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坚守与希望。



作家路远,原名杜远,来自锡林浩特,毕业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系。他早年经历丰富,在文工团、运输公司、民族歌舞团、教育学院、《草原》编辑部等多处任职,1996年成为内蒙古作协专业作家,还担任过内蒙古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兼任中国传媒大学校外硕士研究生导师 。

路远笔耕不辍,在文坛久负盛名。20世纪80年代,他的小说就颇具影响力,被众多知名刊物选载。后来涉足影视圈,凭借《快嘴李翠莲》等剧本成为知名编剧,小说《红狼毒》入围2015年茅盾文学奖提名。他发表200余万字小说,创作100多部(集)影视剧剧本,作品多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华表奖等,彰显了卓越的创作才华。

而他精心雕琢、历时一年完成的《守望者》,这部长达三十万字的著作,无疑是作家创作生涯中守正出奇的一部。作家以一种宏大而细腻的笔触,编织出一幅震撼人心的时代画卷。它以三代人的命运为经线,那是岁月长河中流淌的家族故事,饱含着悲欢离合、希望与沧桑;又以生态叙事为纬线,紧密串联起人与自然的微妙联系。这部作品,既是呼和浩特生态治理波澜壮阔的史诗缩影,每一个文字都承载着这片土地上生态变迁的厚重记忆;也是乡村振兴征程中的生动时代注脚,记录着时代发展的铿锵步伐。

当我翻开这本书,水磨村、白沙坝林场,呼和浩特,这些熟悉的地名跃然纸上,瞬间将我拉进那个充满故事的世界。书中的人物,他们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平凡人,仅几十户,不到百人的水磨村,出场就有二十多人。20 世纪六十年代, 从退伍军人吕立春回村,偶遇初恋女友,姚大雪结婚,抢亲成功,大雪为救立春却被沙埋身亡,从此吕立春住在破土窑里开始了治沙造林,守护家园。有县长雷云山,肩负着一方发展的重任;有林业专家林浦,用知识与智慧守护着绿色希望;还有第一代林业工人吕小春、黑豆花、苏三,他们质朴的身影穿梭在山林间,挥洒着汗水与热血;护林员吕二爷,以一生的坚守诠释着对山林的热爱……他们在白沙坝林场植树造林的故事,看似平凡,却如同一股股涓涓细流,汇聚成了半个世纪的沧桑巨变。

在这部小说里,人与自然共生的美好愿景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劳作、奋斗,与山林、树木建立起深厚的情感纽带。人性的光辉在困境与挑战中闪耀,他们为了守护家园、守护绿色,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每一个人物的命运起伏,都紧紧牵动着我的心,让我在阅读中不禁为他们的欢笑而欣喜,为他们的泪水而动容。



当翻开《守望者》,那如命运悲歌般的开篇,便将我拽入了一个充满爱与哀愁的世界。吕诗远和胡雨燕,这对现代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以跳崖自杀的极端方式,为这段爱情故事拉开了沉重的帷幕,让人心生震颤,也为全书奠定了深沉而复杂的基调。

书中的爱情故事,繁茂交错的藤蔓一样,在漫漫长路中肆意生长。吕立春、胡小满与姚大雪,他们的情感在生活的琐碎与时代的洪流中纠缠;吕立春和石寒梅、胡小满和白海棠,那份情愫或藏于眉眼,或流于日常;吕丢丢与贾友友和胡天马,吕天亮、胡莫尼与林小青,青春的懵懂与执着在他们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吕诗远与胡雨燕,每一段都有着独特的脉络,或曲折离奇,或缠绵悱恻。

“故事多,故事奇,故事巧,故事怪”,这些故事用最平实的语言,讲述着最深刻的情感。它们看似无序、杂乱,如同散落的拼图碎片,可当静下心来,便能发现其中有着严密的情感依托。那些埋藏在人物潜意识中的内心秘密,就这样一点点地被挖掘出来,袒露在我的眼前。每一段爱情,都是一个时代的切片,映射出那个纯真年代人们对爱的渴望、坚守与挣扎。

这部小说形态多元,它为我呈现出的感受是立体的。从这些爱情故事里,我看到了不同时代的爱情体验,看到了不同爱情叙事的可能性。那是一个充满理想与纯粹的时代,爱情在这片土壤中生根发芽,或开出绚烂的花,或结出酸涩的果。

常常回望《守望者》所描绘的那个时代,心中总会涌起一种难以言说的伤感。那是对纯真岁月的怀念,对那些美好与遗憾的感怀。在这些爱情故事里,还蕴含着“美美与共”的家国情怀,它们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感纠葛,更是时代浪潮下,人们对家庭、对国家的责任与担当的体现。《守望者》,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过去的时光,也让我们在反思中,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与情感 。



《守望者》这部作品,当触及那些文字,心中涌起的是愈发清晰的认同,它或许并非路远作品序列中技法最为成熟、赞誉最为响亮的一部,但一定是最独特、最无法复制的存在,这也恰如路远自己曾表达的那般。

作家在创作《守望者》时,选择了白描这一质朴的创作方法。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没有故弄玄虚的技巧,只是用最纯粹、最真挚的文字,精心勾勒着书中的世界。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在作家的笔下逐渐清晰,仿佛从书页中一跃而出,带着乡村土地赋予的质朴与坚韧,站在了我的面前。他们或是在沙漠里植树的立春、黑豆花和苏三…或是在林子里守护的二爷,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被路远精准地捕捉,用文字凝固成永恒。

作家又精心编织着一段段扣人心弦的情节。这些故事,或许没有惊心动魄的大起大落,却有着乡村生活最真实的喜怒哀乐。从邻里间的琐碎日常,到乡村在时代浪潮下的变迁,每一段情节都紧紧揪住我的心,引人入胜。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水磨村,亲身经历着故事中的一切,为人物的欢笑而欢笑,为他们的泪水而落泪。

这部凝聚着无数心血的作品,洋洋洒洒三十多万字。作家以细腻而动人的笔触,真挚而深沉的情感,生动地描绘出乡村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模样。在作家的笔下,乡村不再是被时代遗忘的角落,而是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田野。它见证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承载着人们对过去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憧憬。每一个字符,都流淌着对乡村土地的热爱,对乡村生活的敬畏。



在路远创作《守望者》的历程里,那十篇创作手记,是十扇隐秘的窗扉,悄然敞开,引领我深入乡村的灵魂深处,了解作家的创作思路和布局谋篇。每一篇手记,都是他对乡村人文细节的深度挖掘,是对乡村在发展过程中每一个动人瞬间的虔诚记录。

作家深深扎根于北疆这片生态沃土,犹如一棵饱经风雨却依旧繁茂的大树,根系紧紧缠绕着这片土地的每一寸肌理。以独特视角,敏锐的眼光,精准地捕捉着时代的脉搏。创作的过程,是作家与这片土地的灵魂对话,他在其间感染着、感动着,那些细腻的情感,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手记里的行行文字。

在这些手记中,作家怀揣着无数期待,心中有一个梦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渴望有朝一日,能带着这些饱含心血的文字,走入人群,让更多人聆听乡村的心跳,感受乡村的温度。那一刻,回望不再是简单的回顾,而是被赋予了厚重的意义,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乡村与世界的桥梁。

尤为动人的是,他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巧妙地融入到每一个灵动的文字之中。在作家的笔下,北疆地区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再是沉睡的宝藏,而是被唤醒,闪耀着迷人的光辉。那光辉穿透书页,照亮了更多人的心灵,让我仿佛能触摸到北疆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真切地感受到生态之美、自然之韵,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阅读这些创作手记,我跟着路远的笔触,走过蜿蜒的乡间小路,聆听着风声、雨声、虫鸣声交织成的自然乐章,体悟着乡村在时代发展中的蜕变与坚守。这不仅是一部作品的创作记录,更是一首献给乡村、献给自然、献给时代的深情赞歌 。



翻开《守望者》,像是推开一扇通往梦幻之境的大门,开启一场独属于北疆的生态奇幻之旅。在这里,每一处笔触都饱含深情,轻轻拂过北疆的每一寸土地,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灵魂,从书页中破土而出,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曾经,北疆的乡村或许是荒芜贫瘠的模样。黄土裸露,植被稀疏,像是一位沧桑的老者,在岁月的风沙中默默叹息。那时的村庄,寂静冷清,只有偶尔传来的几声犬吠,打破无边的寂寥。然而,作家的笔触并未在往昔的困苦中停留太久,它带着希望与力量,缓缓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新生。

如今再看,书中的乡村早已换了新颜。郁郁葱葱的树木漫山遍野,像是大自然亲手为大地编织的绿色绒毯。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那是生命在欢歌。曾经冷清的村庄热闹非凡,新修的道路上车水马龙,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处处都是繁荣的景象。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是生态治理成果的生动缩影,每一片绿叶、每一缕炊烟,都在讲述着坚持与奋斗的故事。

在《守望者》里,我看到了时间的力量,看到了人与自然携手共进的美好画面。作家用文字勾勒出一个生态理想宏图,让我在阅读中感受到满满希望,只要心怀热爱,每一片土地都能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 。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内蒙古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