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动画电影,以2015年首次逼近10亿票房、促成“自来水”这一网络新词广泛传播的《大圣归来》为聚力号角,以2019年“自来水”形成“大水漫灌”之势、超50亿票房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为崛起标志。2019年之后,中国动画电影在本土票房上开始全面超过引进动画,终结了美日动画长达三十余年的影响力霸权。2025年春节,《哪吒之魔童闹海》引发“票房海啸”,登顶中国电影史票房、世界单一市场票房双料总冠军,并突破百亿票房体量、向世界影史总票房top5发起冲击,不仅代表了中国动画电影本身再创新高峰、具有广阔而巨大的市场价值潜力,更意味着中国电影工业迎来了新纪元。中国动画电影已全面突破专属儿童的电影类型片这一偏见,不但成为整个中国电影工业的战略制高点,更是科艺融合浪潮中激发文化创造力的弄潮儿。
新世纪电影工业的战略制高点
动画电影是技术革命的试验场与放大器。相较于真人电影对现实物理世界的依赖,现代动画从诞生起就与科技革命深度绑定,尤其是建立在计算机图形学基础上的3D数字动画技术,更是因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亲缘关系而直探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最前沿。从现代动画的发端——法国动画艺术家雷诺1892年开始在格雷万蜡像馆对欧洲观众进行动画公映起,以绘画作为发生媒介的动画,不但是远早于电影的一种运动影像探索,更先于电影奠定了现代观影的基本模式。而雷诺制作的动画放映装置,也曾因可用于辅助考察连续运动影像及其幻视机制被Nature杂志刊载介绍,并对后来电影放映机的发明产生重要启迪。当然,以照相术为发生媒介的电影诞生之后,因其在运动影像制作上的高效和便捷,作为更具现代感的新媒介一度覆盖了传统的动画。在胶片时代,定格以及二维动画一方面是真人电影的特效拐杖,构成制作现实物理世界中并不存在的运动影像的必备工具,对科幻、魔幻、恐怖等电影类型片的产生具有奠基作用;另一方面也吸收和模仿越来越丰富的电影语言,依附于由真人电影所主导的电影工业,成为诸多电影类型当中的特殊片种。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工业光魔与后来从工业光魔中独立出来的皮克斯为代表的新势力——计算机动画——浮出地表,传统胶片电影开始走向终结。皮克斯自20世纪80年代起每年制作的动画短片,成为计算机科学国际先锋组织——计算机图形学特别兴趣小组(SIGRAPH)每年年会的瞩目对象,SIGRAPH正是从1981年起在其年会上增设了电脑绘图(CG)展。1993年,《侏罗纪公园》中工业光魔首次大规模使用计算机动画制作逼真的恐龙形象,奠定了计算机动画在电影工业中的地位。1995年,皮克斯《玩具总动员》的上映,昭告全3D数字动画电影全面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不仅3D数字动画电影日益成为电影行业新宠,大制作的真人电影更是离不开数字动画技术加持,以动画+真人为基本结构的“奇观电影”大量涌现,《阿凡达》《复仇者联盟》《哈利·波特》《星球大战》等所有占据世界影史票房前20名、超过百亿人民币票房体量的影片,皆深度依赖3D数字动画技术。动画不再是依附于电影的小跟班,相反已构成整个电影工业技术体系的核心支柱。
21世纪以来,电影工业的“钢筋铁骨”是由数字动画技术奠定的。不仅如此,如果数字动画的崛起是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科学——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那么计算机科学的最前沿领域——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召唤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而动画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中将继续扮演重要角色。作为创意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最为重要的试验场、最具挑战性的技术发展方向,AIGC迈向更大时长、更快速度和更细腻视效的每一次技术迭代,都将通过数字运动影像——动画而得到放大。如果当前如DeepSeek、OpenAI等最先进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具备了相当成熟的文本生产能力的话,那么人机协作下由文本驱动生成运动图像正是AIGC技术的关键发展方向。反之,数字动画也将随着AIGC技术的加速迭代而迎来更高效、更便捷、更低技术门槛的全民创作时代。因此,《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冲天票房与DeepSeek对世界人工智能行业的震荡,今年春节在本土形成了一种极具启示性的“同频爆震”。谁掌握了数字动画这个AIGC技术的试验场,谁就占领了未来电影工业的制高点。
科艺融合浪潮中激发文化创造力的弄潮儿
乘着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数字新媒介崛起的大潮,我国电影工业的筋骨锻造与我国动漫文化的产业化启航几乎同时启动。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积极扶持国产动画片的创作、拍摄、制作和播出”。随后,召开部际联席会议、出台一系列扶持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政策,标志着中国动漫产业开始启航。2004年3月,国家广电总局印发了《电影数字化发展纲要》,标志着中国电影工业的数字化启航。这种双重启航标志着中国动画电影乃至整个中国电影工业迎来了科艺融合的历史发展机遇。
众所周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曾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中后期开创了一个“黄金时代”,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近二十年来,随着本土产业、技术和文化的日趋成熟,一方面中国动画电影屡创佳绩,另一方面采用数字动画技术的本土奇观电影也开始浮出地表。2019年春节档的《流浪地球》与暑期档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一道创下奇迹,携手展现了中国电影工业由新筋骨构筑的新风貌,标志着中国电影工业真正意义上的“工业性”首次凸显,在国内激起前所未有的全龄向文化共鸣的同时,也开始引发海外的广泛关注。随后,《长安三万里》《深海》《雄狮少年》《流浪地球2》《封神榜:朝歌风云》等,也皆展现了中国电影工业的新时代风貌。
对于电影工业而言,技术是筋骨,文化是血肉,创意是灵魂,而讲好故事则是将这三者统一起来的关键。在视效技术层面,小到哪吒脸上密密麻麻的汗毛,大到捕妖队与群妖“洪流大战”这一高潮场景中数量多达2亿的动态粒子角色,相比第一部具有鲜明的技术迭代特征。这种进步,既是中国动画行业整体技术实力的一次集中凸显,也是包括天工异彩、可可豆、原力动画、华强方特、深海十月等138家国内动画相关企业联合托举的结果,通过本片呈现出“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全产业链业态,并催生出了动态水墨渲染引擎等自主技术。在文化上,不仅在造型和场景设计上全面继承了第一部即已淋漓呈现的中国元素和中国气派,更在动画艺术的本体——动作表现方面坚守本土肢体语言特色,摒弃多动症式的好莱坞风格。在创意方面,灵珠附身魔童的创意使人眼前一亮,不仅合乎逻辑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更是寄予了对美影厂经典哪吒造型的致敬。通过一个剧情发展跌宕起伏、逻辑线索与第一部严丝合缝的故事,最终使这三点实现了有机融合,并对本土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
总之,无论是数字动画,还是创意生成式人工智能,皆召唤着具有文化创新创造强大能力的新质劳动者,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前夜用人文精神烛照前路,在扑面而来的科艺融合巨浪面前挺立潮头。2024年暑期,游戏科学出品的《黑神话·悟空》横空出世,不仅在美术设计和视觉效果上实现了比肩电影工业的突破,而且对《西游记》这个中国动漫天字第一号大IP进行了极具魅力、富含深刻哲思的改编,还灵活采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最终以电子游戏这种21世纪以来最具媒介综合性特征的“总体艺术”讲好了故事。值得一提的是,电子游戏同样基于数字动画技术,作为交互式动画构成动画艺术的“至亲兄弟”。就此而言,《黑神话·悟空》与《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前后相继,一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与《哪吒之魔童降世》,与分属中国动画黄金年代上下半期的两部巅峰之作《大闹天宫》与《哪吒闹海》一起,构成中国动画在不同年代携手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双子星座。极具匠心的是,在《哪吒之魔童闹海》最后的高潮部分,冲破那榨取无数生灵魂魄、象征着不平等国际秩序的天元鼎的,正是由哪吒等人同心尽力托举出海的定海神针。这一幕寄予中国动漫两大IP不断致敬经典、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求创意动力的“爆震变循环”,是中国电影工业突破文化霸权与技术壁垒的鲜明隐喻。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儿童动画系副教授;杭州师范大学李叔同美育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项江涛
新媒体编辑:崔岑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