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 览


  1. 2025世界大学声誉排名出炉,清华第八
  2. 山东大学一次撤销10个专业,27个停招
  3. 无填料、无烟尘的划时代焊接技术
  4. 史上最大 AI 生物模型可按需编写DNA
  5. 有机自旋电子器件磁响应信号调控研究获进展

学界头条

1.2025世界大学声誉排名出炉,清华第八

近日,《泰晤士高等教育2025 年世界声誉排名》发布,官方宣称使用了新的评估方法对来自38个国家和地区的300所大学进行了排名,主要是对全球5.5万多名学者进行了学术意见调查,同时对评估项目进行了扩充,将更多学校纳入了考虑范围。



  • 哈佛大学连续 14 年保持第一,并在一项新的多样性衡量标准中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并列第一,保持了其作为美国最负盛名的大学的地位
  • 牛津大学现并列第二,这是自 2015 年以来英国高校的最高排名
  • 清华大学学术声誉全球排名第八
  • 慕尼黑大学、鲁汶天主教大学、索邦大学、墨尔本大学、香港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均跻身 最具影响力的 50 所大学品牌榜单
  • 自去年以来有 10 个新国家被列入
  • 四个新国家首次跻身世界大学声誉排名行列:智利、马来西亚、波兰 和葡萄牙

参考来源: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world-reputation-rankings

2.山东大学一次撤销10个专业,27个停招




2月16日,山东大学本科生院发布《2023年9月至2024年8月本科专业设置及调整情况》引发关注,金融工程、世界史、土木工程等27个专业暂停招生,书法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包装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等10个专业直接撤销。同时开设工程软件、运动训练2个新专业。

近年来,根据市场需求、教学资源以及国家政策导向,国内许多高校都对部分专业进行了停招或撤销。2024年,约有20余所高校计划在2024年停止或撤销超过100个本科专业。这一轮调整被认为是近年来力度最大、速度最快、涉及专业数量最多的一次。其中四川大学曾宣布2024年拟撤销31个本科专业,成为调整幅度较大的代表性案例之一。其他高校如兰州大学、湘潭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也分别拟撤销3至7个不等的专业。

从专业类型来看,被撤销或停招的专业往往集中在市场需求萎缩或教学资源难以支撑的领域,例如一些传统的文科或工科细分方向。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等新兴工科专业成为新增热点。不过,这种“追热”现象也引发了担忧:部分高校在缺乏足够师资和设施的情况下盲目开设热门专业,可能导致教育质量下降,最终影响学生发展。

参考来源: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5/2/538970.shtm

前沿研究

3.无填料、无烟尘的划时代焊接技术




加拿大创新企业SORSYS技术公司联合滑铁卢大学先进材料连接中心,近日推出了一项革命性的焊接技术——FuseRing。这项技术被誉为焊接行业未来的里程碑,因其无需填料、无烟尘排放且高效的特点,吸引了核能、航空航天、船舶制造和管道行业的高度关注。该突破性成果已于2024年10月在加拿大首次公开演示,并计划于2025年面向国际市场推广。

焊接技术作为一种应用范围极广的工业技术,多年了进步有限,大部分需要使用外部填料和高温来进行加工,产生大量烟雾并影响焊接质量。FuseRing是一种固态融合焊接技术,由加拿大发明家David Lingnau提出,从晶粒到晶粒,从基体到基体进行接合,无需加入填料,通过感应加热线圈预热管道或管材端部,随后将线圈撤回并加压,整个过程仅需不到一分钟,不仅大幅度减少了烟尘等颗粒物的产生,改善工作环境,还大幅减少了焊件的形变,提高了焊接质量,尤其在核工业和海上管道等性能要求极高的领域表现出色。


参考来源: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5/2/538871.shtm

4.史上最大 AI 生物模型可按需编写DNA



图源:Arc Institute


Arc研究所携手NVIDIA公司以及斯坦福大学在Nature上发布了一项突破性成果:名为“Evo-2”的人工智能模型,成为迄今为止最大的生物学AI模型,能够按需设计全新DNA序列。

Evo-2是一款基于生成式AI的生物学模型,专注于解码和生成DNA序列。其关键技术细节包括:基于128,000个基因组的数据训练,包含9.3万亿个DNA字母,覆盖了所有已知的物种,如人类、植物及其他真核生物,以及细菌和古菌等原核生物;与仅预测蛋白结构的模型不同,Evo-2能生成完整的DNA序列,包括编码蛋白的区域和调控基因表达的非编码区。例如,它设计了全新的CRISPR-Cas蛋白变体;模型不仅限于简单生物,还能处理复杂的真核生物基因组,捕捉编码与非编码DNA间的复杂关系。

参考来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0531-3

5.金属-碳化钼体系“选择性部分重整”制氢新技术



有机自旋器件结构、电光补偿机理示意图及磁响应信号展示

图源:Advanced Materials

https://doi.org/10.1002/adma.202417995


在自旋电子学领域,能够在室温下表现出大范围可调的磁响应信号的器件颇有应用价值。有机半导体具有独特的超长自旋寿命和丰富的光电特性,被认为是研发此类器件的理想候选材料。目前,有机自旋器件受限于有限的设计策略,磁流比通常低于10%,限制了其多功能应用。

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孙向南团队通过光-电-磁复合场协同调控有机半导体中的载流子输运、自旋相关反应和光生载流子动力学,实现了器件磁流比的任意调制。研究显示,在柔性衬底上制作的有机自旋器件于室温下展现出高达+13200%的正磁流比和−10600%的负磁流比,并可在此范围内精确调控。同时,光-电-磁复合场协同调控策略在不同类型的器件中均表现出良好的普适性。研究将光、偏置、磁场和机械柔性等多个可控参数集成到一个器件中,激活了室温多功能应用。该器件可作为高灵敏度磁场传感器、复合磁场传感器、磁电流逆变器和磁控人工突触等。这为设计高性能多功能器件提供了新思路。论文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

参考来源:

https://advanced.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417995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